發布機構 | 國家發展改革委 | ||
文件號 | 制發日期 | 2022-01-25 |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要求“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強廢舊物品回收設施規劃建設,完善城市廢舊物品回收分揀體系”。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商務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發改環資﹝2022﹞109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了未來一段時期做好我國廢舊物資循環利用工作的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確定了推進思路和工作措施。全面做好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不僅可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維護國家資源安全,提升城鄉文明發展水平,而且對降低碳排放,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支撐作用。
一、廢舊物資循環利用可以顯著降低碳排放強度
廢舊物資是能源的“存儲器”,回收利用廢舊物資可以同步回收固化在產品材料中的能源和碳,通過再生利用、二手商品交易、再制造等不同層級的利用方式實現多維度降碳。鋼鐵、有色等高耗能產品的再生利用可以實現物質投入的減碳化,有效減少原材料開采、運輸及生產加工過程等價值鏈上的碳排放。二手商品交易、再制造等利用形式可以延長產品使用壽命,將原材料制作產品過程中的碳排放持續固定在產品中,實現了產品功能和價值的保留。
絕大多數品種材料和產品的循環利用都具有明顯的降碳效果。廢鋼是可多次循環使用的載能資源,以廢鋼為主要原料的電爐“短流程”煉鋼工藝與以天然資源(鐵礦石)為原料的高爐-轉爐“長流程”工藝相比,縮短了工藝流程。再生鋁加工避免了碳排放較高的電解環節。廢銅能夠被直接利用生產銅材,顯著減少銅礦開采,縮短冶煉流程。經研究測算,每噸廢鋼代替天然鐵礦石生產鋼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3-1.6噸;采用廢鋁代替原生資源生產鋁每噸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1噸;與利用原生資源生產銅相比,每利用1噸廢銅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5噸;對產品進行再制造可節省70-98%的新材料使用,可減少碳排放79%-99%;每一單閑置手機的二手交易,可以實現約25公斤的碳減排量。
二、我國廢舊物資循環利用潛力巨大
我國目前處于工業化中后期和城鎮化較快發展階段,鋼鐵、有色等重點行業資源能源消費正在持續增長。2020年我國粗鋼產量達到10.65億噸,占全球粗鋼總產量比重為56.7%。2020年我國十種常用有色金屬冶煉產品產量超過6000萬噸,占全球比重穩定在50%以上。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相關資源性產品產生量和社會蓄積量都將持續增加。據中國科學院研究課題組測算,我國2020年鋼鐵蓄積總量已經達到了100億噸,人均7.1噸鋼(歐美蓄積量達峰為人均8-10噸鋼)。到2025年,我國鋼鐵蓄積量將達到120億噸,廢鋼資源年產出量將達到2.7-3億噸。2030年,我國鋼鐵蓄積量將達到132億噸,廢鋼資源年產出量將達到3.2-3.5億噸。屆時,國內對鐵礦石的依賴將顯著降低,廢鋼資源將成為未來鋼鐵生產的重要原料,各類廢舊資源將成為名副其實的“城市礦產”。
近年來,我國主要品種廢舊物資回收總量逐步攀升。經研究測算,2019年廢鋼鐵、廢銅、廢鋁、廢鉛、廢鋅、廢紙、廢塑料、廢橡膠、廢玻璃等9種主要再生資源回收量達到3.24億噸,同比增長7.1%,比2011年增長一倍。《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9種主要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量達到4.5億噸,與利用原生資源相比,預計可降低碳排放約8億噸。隨著《指導意見》的貫徹落實,預計到2030年,9種主要再生資源回收量有望增長到5億噸以上,碳減排量將達10億噸以上。隨著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的建設完善,預計到2060年,我國將初步形成社會資源供給主要由“城市礦產”循環利用提供的格局。
三、開展廢舊物資循環利用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普遍做法
從全球范圍看,世界各國都將資源循環利用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手段。歐美發達國家高度重視社會類廢舊物資,并不斷完善政策規劃,促進廢舊物資回收體系發展。
不久前中國和美國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26)期間發表聯合宣言,將可再生資源利用等循環經濟關鍵領域納入重要合作范疇。美國《零碳排放行動計劃》(ZCAP)指出,通過可持續材料管理減少材料浪費是新綠色增長模式所需的關鍵組成部分之一。該行動計劃要求建立國家可持續材料管理框架(SMM)。美國近兩年陸續出臺《推進美國回收系統國家框架(2019)》、《國家回收戰略(2021)》,提出2030年將回收率提高到50%的國家回收目標,并致力于建立更具有韌性和成本優勢的國家回收系統。
歐盟推出新版《循環經濟行動計劃》,從經濟發展和促進就業等角度肯定再生資源利用的重要作用,提出要系統審視其對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影響。歐盟還在其《廢物框架指令》中提出到2020年要實現家庭廢物50%以及建筑和拆除廢物70%的循環利用目標。德國在其《促進循環經濟和確保合乎環境承受能力廢棄物管理法》提出從2030年起各類廢棄物的總循環利用率不低于60%,2035年起不低于65%。
日本在2021年初發布《2050年碳中和綠色增長戰略》,提出到2050年實現資源產業的凈零排放,將通過技術升級、設備改造、降低成本等方式進一步強化資源回收再利用。日本已經出臺了4次《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計劃》,制定了相應的資源生產率、循環利用率目標。
《指導意見》明確了我國廢舊物資循環利用建設的關鍵節點:一是構建規范有序的回收網絡體系,進一步提高廢舊物資規范回收水平;二是提高加工利用環節技術裝備水平,提高資源材料回收率,更大幅度的降低碳排放;三是結合實際推動廢舊物資多元化利用,有序推動二手舊貨、再制造產業發展,實現產品去碳化。《指導意見》的印發,將對完善我國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重要支撐。(作者:么新 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副院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