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機構 | 工業和信息化部 | ||
文件號 | 制發日期 | 2021-11-15 |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產融合作推動工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意見》(工信部聯財〔2021〕159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為便于理解《指導意見》內容,做好貫徹實施工作,現就相關問題解讀如下。
一、《指導意見》出臺的背景是什么?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綠色低碳發展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在2020年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鄭重宣布,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2021年4月領導人氣候峰會上強調,要堅持綠色發展,大力推進經濟、能源、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在2021年11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世界領導人峰會上指出,要以科技創新為驅動,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 近期,黨中央、國務院就綠色低碳發展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強調要圍繞推動全面綠色轉型深化改革,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2021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意見》(國發〔2021〕4號),提出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2021年10月,我國正式公布《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對相關工作進行系統謀劃和總體部署,重點啟動實施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等“碳達峰十大行動”。 工業是創新驅動、產業變革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也是我國資源能源消耗、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領域之一,對全國整體實現碳達峰具有重要影響,需要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力爭率先實現碳達峰。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聯合出臺《指導意見》,既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舉措,也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的具體內容,有利于引導金融資源通過綠色化的渠道向工業高質量發展匯聚,推動工業穩增長和有效投資,加快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助力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對促進我國經濟全面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制定《指導意見》主要思路是什么? 《指導意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統籌發展與安全,建立商業可持續的產融合作推動工業綠色發展路徑,加大對工業綠色發展重點方向的金融支持,支撐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保障產業與金融共享綠色發展成果,促進工業文明與自然文明和諧共生。 一是豐富工業綠色發展內涵。《指導意見》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出工業綠色發展是工業綠色低碳轉型與工業賦能綠色發展相互促進、深度融合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的重要講話精神,為立足新發展階段、堅持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明確了價值導向;關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斷,為貫徹新發展理念、協同推進生態保護和工業經濟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關于“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理念,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工業和信息化助力美麗中國建設開辟了全新路徑。 二是系統謀劃重點發展方向。《指導意見》在做好與相關規劃和政策文件銜接的基礎上,提出工業綠色發展重點方向和產融合作主要任務,以工業高端化、智能化支撐綠色化,以工業綠色化引領高端化、智能化,通過綠色技術驅動工業經濟規模化、系統化轉型,使工業發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資源、嚴格保護生態環境、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基礎上,促進綠色低碳轉型與經濟社會發展協同增效,努力實現科技、產業、金融、資源、生態良性循環。 三是推動金融加大全面支持。發揮多元化、多層次金融體系功能作用,加強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聯動,用好現有政策工具與加強金融創新相結合,形成長期穩定投入機制,推動工業全方位、全周期綠色發展:從產業維度,涵蓋工業自身的綠色低碳轉型、電子與信息通信技術解決方案、賦能一二三產業綠色發展等全方位融合發展;從技術維度,統籌工業碳減排、零碳化、碳捕集、增碳匯等全流程集成創新;從產品維度,考慮能源、原料、制造、流通、消費、共享、回收、再利用等全周期節能減排、降本增效。 三、工業綠色發展重點方向有哪些? 《指導意見》立足當前我國工業綠色發展實際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圍繞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消費鏈以及國際合作5個方面,提出工業綠色發展8個重點方向,推動工業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綠色轉型。 在技術研發創新與應用方面,一是加快綠色核心技術攻關,包括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等共性技術研發和減碳、零碳和負碳技術綜合性示范。二是支持關鍵技術產業化,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綠色船舶、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三是加快電子信息技術與清潔能源產業融合創新,包括新型儲能電池、智能光伏產業等。四是支持綠色低碳裝備裝置、儀器儀表和控制系統研發創新。 在產業綠色化轉型升級方面,一是加快綠色工廠建設和高耗能行業綠色化改造,推進綠色數據中心和能源、水資源管控中心建設。二是促進綠色工業園區、先進制造業集群等各類載體規劃布局、能源資源利用、運行管理等綠色化。三是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產品一致性、可靠性和穩定性,加快內河與沿海老舊船舶電動化、綠色化更新改造,引導“兩高”企業搬遷重組等。 在構建完善綠色供應鏈方面,一是推動綠色產業鏈與綠色供應鏈協同發展,構建供應鏈綠色管理體系。二是推進采購、制造、包裝、運輸、回收等全生命周期綠色化。三是在汽車、家電、機械等重點行業打造一批綠色供應鏈,開發推廣“五易”綠色產品譜系。四是大力發展專業化節能環保服務。五是大力發展基于“互聯網+”、“智能+”的回收利用與共享服務新模式。六是加強產品綠色設計與制造一體化、工廠數字化綠色提升等系統解決方案供給。 在促進綠色低碳消費方面,一是開展產品綠色設計,擴大高質量綠色產品有效供給。二是促進綠色低碳產品消費,建立電商平臺綠色低碳產品銷售激勵約束機制。三是加快發展面向冰雪運動、海洋休閑、郊野經濟等場景的設施裝備產業。四是推動高清視頻、新型顯示等技術突破,拓展數字綠色消費場景。五是發展具有文化傳承意義和資源盤活效益的傳統技法工藝,推廣生物質取材產品,支持苗繡、桑蠶絲綢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示范。 在推進綠色國際合作方面,不斷提升中國工業綠色發展影響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世界可持續發展。一是制定重點行業碳達峰目標任務及路線圖,支持智能光伏、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二是鼓勵建設中外合作綠色工業園區,推動綠色技術創新成果在國內轉化落地。三是共建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綠色綜合服務平臺和共性技術平臺,推動我國新型綠色技術裝備“走出去”和標準國際化。四是推動國內外綠色金融標準相互融合、市場互聯互通,吸引境外資金參與我國工業綠色發展。五是支持開展“一帶一路”低碳投資。 四、如何構建完善工業綠色發展領域的產融合作基礎? 《指導意見》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從標準體系、信息共享、平臺建設三方面完善產融合作基礎。 一是建立健全碳核算和綠色金融標準體系,推動綠色金融快速健康發展。一方面,構建工業企業碳核算方法、算法和數據庫體系,率先對綠色化改造重點行業、綠色工業園區、先進制造業集群等進行碳核算,助力金融機構識別綠色項目、綠色企業,提升金融機構服務工業綠色發展的能力。另一方面,規范統一綠色金融標準,完善綠色債券等評估認證標準,推動國內外綠色金融標準相互融合、市場互聯互通,增強金融機構、境外資金支持工業綠色發展的動力。 二是完善信息共享機制,引導金融體系有效支持工業綠色發展。一方面,建立工業綠色發展指導目錄和項目庫,完善《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中涉及工業綠色發展的分類,促進信息充分共享,引導金融機構針對性提供資金支持。另一方面,探索建立工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信息平臺,推動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和相關上市公司強制披露環境信息,支持信用評級機構將ESG因素納入企業信用評級,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實現產融信息對稱。 三是加強產融合作平臺建設,促進產融雙方精準高效對接。將國家產融合作平臺作為金融支持工業綠色發展的重要載體,增設“工業綠色發展”專區。推動建立跨部門、多維度、高價值綠色數據對接機制,整合企業排放信息等“非財務”數據,對接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探索構建系統直連、算法自建、模型優選、智能對接、資金直達的平臺生態,推動金融資源精準對接企業融資需求,提高平臺服務質效。 五、《指導意見》提出了哪些關鍵性的金融政策舉措? 《指導意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圍繞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金融創新、金融科技、改革創新試點等多個方面出實招、出硬招,提出一系列有突破、可操作的有效舉措。 一是加大優惠信貸支持力度。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擴大綠色信貸投放,合理降低企業融資綜合成本。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完善信貸管理政策,優化信貸審批流程,通過調整內部資金轉移定價等方式引導信貸資源配置,積極發展綠色信貸、能效信貸,推動“兩高”項目綠色化改造,對工業綠色發展項目給予重點支持。 二是提高直接融資便利度。研究有序擴大綠色債券發行規模,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中長期綠色債券。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企業上市融資和再融資,降低融資費用。依托科創屬性評價,研究建立綠色科創企業培育引導機制,支持“硬科技”企業在科創板上市。鼓勵推廣《“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GIP),發展跨境綠色低碳投融資。 三是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支持在綠色低碳園區推動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基礎設施REITs)試點。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針對鋼鐵石化等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綠色建材與新能源汽車生產應用、老舊船舶電動化改造、綠色設計產品推廣等方面的金融產品;鼓勵金融機構開發氣候友好型金融產品,支持廣州期貨交易所建設碳期貨市場,規范發展碳金融服務。 四是開發綜合金融解決方案。綜合利用并購貸款、資產管理等一攬子金融工具,支持產能有序轉移、危化品生產企業搬遷、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等。積極探索發展專業化的政府性綠色融資擔保業務,促進投資、信貸、擔保等業務協同。發揮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首批次材料和首版次軟件保險補償機制作用,加快新產品市場化應用。 五是提高綠色保險服務水平。鼓勵保險機構結合企業綠色發展水平和環境風險變化情況,科學厘定保險費率,提高保險理賠效率和服務水平。加強綠色保險產品和服務創新,鼓勵企業投保環保技術裝備保險、綠色科技保險、綠色低碳產品質量安全責任保險等產品。鼓勵將保險資金投向綠色企業和項目。利用智能網聯等新技術提供基于行為數據的保險(UBI)等金融解決方案,引導綠色低碳的生產消費行為。 六是加快發展綠色投資基金。做強做優現有綠色產業發展基金,鼓勵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國家級基金加大對工業綠色發展重點領域的投資力度。鼓勵社會資本設立工業綠色發展基金,推動綠色產業合理布局。引導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投向綠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領域。 七是發揮金融科技支撐作用。加快金融科技應用,對工業企業、項目進行綠色數字畫像和自動化評估,提升個性化服務能力。根據產業鏈數字圖譜和重點行業碳達峰路線圖,創新發展供應鏈金融,以綠色低碳效益明顯的產業鏈領航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為核心,加強對上下游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探索新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新場景、新應用,開展碳核算、碳足跡認證業務等。 八是支持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點。推動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和產融合作試點城市率先開展碳核算和綠色金融標準先行先試工作。適時擴大試驗試點范圍,將工業綠色發展較好地區優先打造成綠色金融示范區。支持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和產融合作試點城市建立工業綠色發展項目庫,引導金融機構創新符合工業綠色發展需求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鼓勵產融合作試點城市積極申報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 六、《指導意見》在哪些方面體現工業賦能經濟社會綠色發展的功能? 工業綠色發展覆蓋國民經濟行業3個門類41個工業大類,既包括工業自身的綠色低碳轉型,也包括為所有行業提供綠色發展、環境保護、生態建設、資源循環等所需裝備和技術的制造業。通俗起見,按以下分類列舉《指導意見》中明確的工業賦能領域重點支持方向。 一是“減量化”。主要是能源資源消耗和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的總體減量化。比如:利用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提高新型工業化治理能力,優化產能布局與資源配置,提升產品一致性、可靠性和穩定性,推行共享制造和按需生產,以最小資源環境代價精準適配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導適度消費、有效消費、低碳消費。 二是“循環化”。主要對無法減量化的資源,提高循環與綜合利用效率。比如:推廣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先進適用工藝技術設備,促進工業廢水資源化利用;針對汽車、紡織、家電等產品的生產消費、周轉更新、回收處理與再利用,大力發展基于“互聯網+”“智能+”的回收利用與共享服務新模式;鼓勵鋼鐵、有色、建材、化工等企業積極參與礦山修復,加快盤活廢棄礦山、工業遺址等擱淺資產,豐富工業的文化、旅游、教育、科普、“雙創”等功能,健全生態循環價值鏈。 三是“潔凈化”。在能源、工業、交通、建筑、農業及其他產業綠色發展方面,推動相關裝備技術和解決方案積極發揮作用。比如:支持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航空器、綠色船舶、綠色建材、綠色農機、新能源動力、高效儲能等技術產業化發展;加快電子信息技術與清潔能源產業融合創新,推動新型儲能電池和智能光伏產業高質量發展;對工業企業開展全要素、全流程綠色化及智能化改造。 四是“無害化”。主要對目前技術難以凈化處理、不得不排出的物質進行無害化處理。比如:采用有害物質替代與減量化方案;鼓勵企業采用先進的清潔生產技術和高效末端治理裝備,推動水、氣、固體污染物資源化、無害化利用;研發推廣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擴大封存規模。 五是“綠色化”。主要發揮工業在增碳匯、減碳排等方面的支撐作用,對沖工業碳排放影響。比如:推進農林漁碳增匯等模式的技術設施研發;在國土綠化、生態修復、海綿城市與美麗鄉村建設等領域提升裝備化、智能化供給水平;推動超高清視頻、新型顯示等技術突破,拓展數字綠色消費場景,或加快發展面向冰雪運動、海洋休閑、郊野經濟等場景的設施裝備產業,引導綠色生活,間接減少碳排放。 七、如何推動《指導意見》落到實處? 《指導意見》以政府推動、市場導向、創新驅動、系統發展等為原則,推動產業政策與金融政策協同,突出市場主體作用,完善配套保障措施,構建互利共贏的產融合作生態。 一是完善工作機制。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建立定期會商機制,共同推動完善支持工業綠色發展的財稅、政府采購、績效考核等配套政策措施。各地要研究提出本地區實施方案,確保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相關部門和單位細化任務分工,加強工作統籌和動態跟蹤,發揮示范帶動效應,對取得明顯實效的地方、金融機構和企業給予表揚激勵。 二是加強能力建設。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機制,為金融機構獲取工業綠色發展指導目錄和項目信息提供便利。鼓勵各地發展工業綠色低碳研究評價第三方機構,支撐金融機構更好地開展綠色金融業務。率先在所屬高校、科研院所探索推進相關專業學科與產業學院建設,加強跨領域復合型人才培養,強化產融合作人才保障。 三是凝聚發展共識。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倡導可持續發展理念,提高全社會對工業綠色發展的認可度。推行低碳主義、節儉主義,塑造和引導綠色消費新風尚,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積極開展綠色工業、綠色產品和綠色金融科普宣傳,營造綠色金融發展良好氛圍,不斷開拓金融支持工業綠色發展的新局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