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前,中國鉀鹽鉀肥產業正式誕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60年的開發與建設,我國鉀鹽鉀肥產業不斷壯大,產量快速提高,為我國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兩大基地鑄就產業“脊梁”
1958年,來自全國各地、不同民族的鹽湖拓荒者匯聚青海、扎根鹽湖,開啟了中國人的鉀肥夢。當年,第一袋鉀肥在格爾木市察爾汗鹽湖誕生,實現了中國鉀肥“零”的突破。
此后,中國用短短30多年時間,走完了世界鉀肥強國上百年的發展歷程,用生命、汗水、毅力和智慧,支撐中國鉀鹽鉀肥產業跨過了創業初期的艱辛磨礪。
在中國鉀鹽鉀肥工業突飛猛進的發展過程中,一批鉀鹽企業群體崛起,開拓了一條中國獨有的鉀鹽鉀肥之路。
比如,格爾木藏格鉀肥有限公司擔綱重任,拉升了中國鉀鹽產能的整體容量,為中國鉀鹽的資源整合和高效利用作出巨大貢獻。國投羅鉀依靠科技賦能,帶動中國鉀鹽產品實現多元化,開啟了中國硫酸鉀事業的先河。格爾木和羅布泊兩大基地鑄就了中國鉀鹽鉀肥工業的“脊梁”,讓中國鉀肥逐步實現從手工操作到半機械化、機械化的轉變,奠定了中國鉀肥工業的基礎,更為中國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國產鉀肥產量的不斷提升,降低了中國鉀肥的對外依存度。但由于資源秉賦原因,中國每年仍需從國外進口大量鉀肥,對外依存度一度達到60%。因此,以中國鉀肥市場體量巨大的優勢,通過談判控制進口鉀肥價格成為中國鉀肥產業發展的重大戰略。在商務部的主導下,中國建立鉀肥進口集中談判制度。在牽頭單位中化、中農等企業的長期努力下,鉀肥進口大合同談判提升了中國在國際鉀肥市場的地位,使中國進口鉀肥持續保持世界鉀肥“價格洼地”的地位,也保證了國內鉀肥市場的穩定。
“兩條腿走路”保障資源
為提升在進口大合同談判中的主動權,各企業一邊大力開發國內資源,一邊踐行“走出去”戰略,在境外開發建設鉀肥基地。
為突破找鉀難題、保障鉀鹽供給,中國的找鉀實踐從未停止。在成鹽理論的科學指導下,近幾年中國陸相找鉀取得重要突破,發現了柴達木盆地西部砂礫層含鉀鹵水,氯化鉀資源量達6億余噸。海相找鉀也展現良好前景,開拓上揚子盆地找鉀新方向(四川盆地);滇西南找鉀取得新認識——二層樓成礦模式;塔里木盆地深部鉀溴新發現,川東富鉀鹵水和新型雜鹵石——石巖資源,為我國鉀資源開采帶來希望。
與此同時,國家鼓勵鉀肥行業海外布局,建立海外鉀鹽生產基地,以彌補國內市場供應不足。中農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中農礦產有限公司以及四川開元、中水電集團等企業陸續到老撾尋找資源投資建設,兗礦集團等企業在加拿大、剛果(布)以及澳大利亞等國家建設中國鉀鹽境外開發的“新領地”,他們的努力為中國持續保持世界鉀肥“價格洼地”再添勝算。
技術攻堅改變供應格局
60多年來,中國開創了獨特的鉀肥生產工藝。
我國探明的資源儲量以鹽湖鉀礦為主,主要分布在青海柴達木盆地和新疆羅布泊地區。鉀礦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環境惡劣,配套開采條件差,且鉀鹽資源以鹵水鉀礦為主,品位相對較低,因而生產成本相對較高。相關企業的技術攻堅成果確保了我國鉀肥行業的原料安全。
“利用有限資源最大程度滿足國內鉀肥需求,是中國鉀肥人的宏愿。要實現這一目標,創新開采技術勢在必行。”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副會長陳國福說。
在國家政策指引和各項科研資金的支持下,國投羅鉀研發了含鉀硫酸鎂亞型鹵水制取硫酸鉀工藝,在新疆羅布泊鹽湖建成120萬噸/年硫酸鉀成套裝置,使中國擁有了世界領先的利用硫酸鹽型鹵水制取硫酸鉀的大型裝置。
鹽湖股份自主研發了光鹵石水采船、反浮選冷結晶、固體溶解轉化等顛覆性技術,形成500萬噸氯化鉀、50萬噸鉀堿、40萬噸硝酸鉀、7.2萬噸碳酸鉀年產能,建成中國最大鉀工業基地,并創立了鉀資源 “固液轉化、驅動開采、貧富兼采、循環回收”的獨特開發模式,資源保障由年產100萬噸、服務30年提高到年產500萬噸、服務50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