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代氟化工人的努力,我國氟化工行業不斷發展壯大。目前國內氟化工企業已發展到上千家,形成了包括氟烷烴、含氟聚合物、無機氟化物、含氟精細化學品、氟材料加工等在內的完整氟化工產業鏈,產品年產能超過500萬噸,年銷售額近700億元,產能和消費量均占全球半壁江山。
我國氟化工萌芽自鋁工業,從無機氟化鹽起步。1954年3月,我國第一個氟化鹽車間在撫順鋁廠建成投產,成為我國氟化工的發端。
1964年,國內第一套30噸/年聚四氟乙烯裝置在上海合成橡膠研究所建設完成,并順利試產出懸浮法聚四氟乙烯樹脂。之后裝置又試產出分散法聚四氟乙烯樹脂,并于1965年經原化工部鑒定后正式投產,結束了我國不能生產聚四氟乙烯樹脂的歷史,成為我國氟化工發展史上第一個重要里程碑。
到改革開放前,我國已實現了氟化鹽、氟制冷劑、無水氟化氫、聚四氟乙烯、氟橡膠等氟聚合物及相關產品從無到有的突破。改革開放后,各類氟化工產品生產技術都取得了進步,行業整體技術水平也隨之提高。
1984年,原化工部第六設計院與上海市有機氟材料研究所共同開發的千噸級水蒸氣稀釋裂解生產聚四氟乙烯技術,實現了聚四氟乙烯的穩定規模化生產。
20世紀80年代后期,江浙等地多家民營企業開始加入氟制冷劑、含氟芳香族中間體的生產行列,我國氟化工行業也開始了全氟離子交換膜、可溶性聚四氟乙烯、氟樹脂F40、全氯氟烴和Halons替代品等高端氟產品的研發。到20世紀末,我國含氟精細化學品研究異常活躍,已開發出包括藥物和農用化學品的含氟中間體、含氟表面活性劑在內的百余種含氟精細化學品。
進入21世紀,我國氟化工也開始了由大到強的轉變。生產技術水平快速提升,聚合物工藝和工程放大技術有了新的突破,國內出現了山東東岳、四川晨光、上海三愛富、江蘇梅蘭和浙江巨化等主要聚四氟乙烯生產企業,使我國成為全球聚四氟乙烯第一生產大國。與此同時,氟橡膠裝置規模也得到快速擴張,粉末氟橡膠、低門尼黏度氟橡膠、高速擠出級F46樹脂、電池黏結劑用聚偏氟乙烯等新產品陸續推出。氟樹脂和氟橡膠規模的擴大,使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氟聚合物產銷大國。
但在氟化工快速發展的同時,國內企業也意識到,隨著中國高品位螢石資源逐漸減少,開發利用低品位含氟資源,發展氟資源循環經濟勢在必行。自2002年起,多氟多公司、浙江漢盛氟化學有限公司、貴州甕福藍天化工公司等企業相繼開始利用低品位螢石或副產氟資源制備無水氟化氫,實現資源綜合利用。
今年3月23日,包鋼股份、金石資源、龍大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和浙江永和制冷股份有限公司在包頭舉行螢石資源合資合作項目簽約儀式,這意味著內蒙古白云鄂博礦1.3億噸螢石資源在沉睡60多年后,正式開啟大規模產業化利用。項目全部建成后將年產螢石80萬噸,形成世界最大的螢石氟化工生產基地。項目還將充分回收螢石資源,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巨大的經濟優勢,保障螢石這一戰略性資源的持續穩定發展。
目前,一批擁有世界影響力的氟化工園區已經建成,一批優秀企業也在園區集聚,國內氟化工行業產業集中度不斷提升。在近期公布的中國化工園區30強名單中,多個氟化工產業園上榜。
在氟化工行業,國有、民營、國外企業群雄逐鹿的競爭局面也已形成。東岳、多氟多、理文等民營企業和梅蘭等經國有企業改制的企業,在強大的體制機制活力下發展迅速;巨化、中化藍天、三愛富等國有企業仍然保持著較強的競爭力;而科慕、3M、ACG、蘇威、大金、阿科瑪等國外企業則以較為明顯的優勢掌控著高端市場。氟化工已成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我國制造業結構調整和產品升級具有重大意義。
為改變我國氟化工一直處于產業鏈低端、產品附加值低和部分高端產品依賴進口的局面,近年來,我國氟化工行業在走向產業鏈高端、替代國外產品方面也作出了不少努力。在含氟聚合物方面,國內幾家龍頭企業開始做強、做細、做精、做專,在本土和部分國際市場開始了對國外產品的替代,與之形成直接競爭的局面。一批自主創新的科技成果正趕超西方發達國家,比如東岳集團與上海交通大學聯手攻克氯堿離子膜這一行業難題,以及對氫燃料電池膜技術的掌控。
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會長王孝峰表示,雙循環發展模式為無機鹽行業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機遇,“十四五”期間,我國氟化工行業要高度重視自主創新,推動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重點圍繞資源持續穩定供應,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安全環保水平和企業活力等開展工作,引導企業向集團化、規模化、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國際化方向發展,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以創新求突破,繼續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