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氣候變化大背景下,綠色環保成為全人類共識,全社會的綠色文化深入人心。為應對氣候變化,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的基礎上,國際社會先后達成了《哥本哈根宣言》和《巴黎協定》,作為全世界綠色發展的最新指導性文件。在我國,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擘畫下,綠色發展理念也愈發深入全面。
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綠色化工正成為我國能源化工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新興領域。綠色化工不僅是一套方法、一種道路,更是一個理念,已然成為一種行業文化貫徹下來。從行業發展的政策指引,到企業選擇的發展方向,再到企業的行為規范,無不能感受到綠色文化的影響。
綠色文化助推行業轉型
中國正向世界發出“綠色治理”的鏗鏘之音。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這樣的話語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建設好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作為世界公民,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理念上,踐行推動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使命感及責任感。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相繼打響,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深入推進,污染防治階段性目標順利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生態環境保護的科學理念深入人心,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中國發布“3060”碳達峰、碳中和規劃,提前兩年完成2020年氣候行動目標,中國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已上升到近15%,可再生能源裝機已占全球的30%,在全球增量中占比44%。綠色已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鮮明底色。
中國石油化工行業也是如此。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支柱產業,石油和化工行業利用自身優勢,始終堅持綠色發展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本之策,始終堅持綠色發展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要求,有效推動了行業綠色發展方式和綠色轉型,成為“十三五”時期我國工業領域綠色發展的亮點之一。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壽生指出,“十三五”以來,石油和化工行業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推進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轉變發展方式、提高創新能力,在行業總體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生態文明建設和促進綠色發展也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
這段時期,中國石化行業的突出環境問題得到有效遏制。石化行業積極履行《關于汞的水俁公約》,全面完成電石法聚氯乙烯低汞化改造,單位產品汞消耗降低50%以上,從源頭上減少了近150噸汞的使用;無汞觸媒研發取得積極進展,已開展工業化示范。磷石膏利用量穩步提升,綜合利用率達到40%,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石化行業揮發性有機物(VOCs)治理加快,排放量降低30%以上;高鹽廢水加快治理并逐步向資源化利用邁進。“十三五”以來,行業能源消耗增速快速下降,由“十二五”年均增速6.9%下降為3%左右。合成氨、黃磷、聚氯乙烯、電石、燒堿等產品的“能效領跑者”能耗水平分別下降22.4%、27.1%、21.1%、16.8%、9%。全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10%以上;全行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0%以上。
綠色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離子液體烷基化、重質劣質油催化加氫、工業黃磷生產電子級磷酸、大型沸騰氯化法鈦白、精細化工微反應等一系列清潔生產技術,低氮燃燒、高溫焚燒、催化氧化、超臨界水氧化、臨氧裂解等先進環保技術取得突破和提升;行業綠色制造體系進一步完善,從產品設計、制造到廢棄物處理全生命周期的綠色標準體系初步建立。立項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等標準達100余項,認定近200家綠色工廠、400余種綠色產品、6家綠色化工園區、30項綠色石化工藝。行業集約化、循環化、低碳化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綠色發展內生動力顯著增強。
綠色意識引領企業升級
近年,我國石化行業企業堅定宣貫綠色文化,并指導企業綠色發展。
2018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時,首站即來到位于長江邊的興發集團宜昌新材料產業園,考察化工企業搬遷、改造以及長江碼頭復綠情況。總書記盛贊興發,這樣做才是領會黨的十九大精神,才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寄語興發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越辦越好!
近年來,興發集團深刻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精神實質,準確把握發展和保護的有機統一,把思想統一到中央提出的“把保護長江母親河作為頭等大事抓”的重大決策上來,積極擔當企業環境保護主體責任,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規矩和導向,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推進“關停、轉型、搬遷、治污、復綠”五大工程,堅決守護一江清水向東流。
興發在沿江132個化工企業中率先行動,在有機硅、草甘膦等主導產品價格大幅上漲、供不應求時,主動拆除宜昌園區沿江裝置,關停古夫、陽日化工廠,拆除工業級產品裝置10萬噸/年以上,累計拆除沿江生產裝置32套,資產價值13.58億元,削減排放量30%;對宜昌園區沿江裝置搬遷騰退的900米岸線進行修復,高標準建設城市公園,打造具有歷史印記的文化新地標。
興發集團宜昌新材料產業園實施“關、搬、轉、改、綠”五大工程,實現了長江由生產岸線向生態岸線的轉變。
不只是興發,同樣在長江沿線,許多企業的綠色發展也取得重大成就。
在金陵石化,夏天的廠區有著花園一般的美景:生產區域主干道綠樹成蔭,加氫裂化裝置四周櫻花盛開,污水氧化塘內錦鯉游弋……10年來,金陵石化嚴格履行社會責任,以綠色低碳戰略統領全局,扎實提升環保管理水平,以廢氣、廢水、固廢的“近零”排放作為投身“碳中和”行動的新目標,在石化企業綠色發展的道路上爭做示范、爭當標桿。
在“三廢”治理方面,金陵石化5號硫黃裝置區的核心反應器,是中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氨法脫硫技術在石化裝置尾氣脫硫的首次亮相,也是該公司應用最新科技成果推進綠色發展的具體實踐。該裝置使用煉化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氨水作為原料,脫除硫黃回收尾氣中的二氧化硫,而且實現了生產過程中廢水和廢渣的零排放,每年還副產2.3萬噸硫酸銨化肥,做到以廢治廢、變廢為寶,在減污同時實現了碳減排。“金陵石化堅持對標國內、國際更先進企業,近10年投入了47億元實施環保提標改造和安全環保隱患治理,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近10年的排放量分別下降62.4%、92.8%、97.4%、93.6%。”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亞宏宇表示。
鎮海煉化在領跑浙江地區畝均效益的同時,也交上了一張煉化企業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答卷,成為現代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交相輝映的一道縮影。鎮海煉化是國家首批8家環境友好企業、中國石化首批10家綠色企業之一。過去一年,公司啟動實施“無廢無異味”綠色工廠的建設,通過“能減則減、可用盡用、應分盡分、應燒盡燒、常治長效”5個方面措施,努力實現“廢氣不上天、固廢不落地、廢水不出廠”。
站在鎮海煉化白鷺園的門口,右側是茂密的樹林,成群的鷺鳥站在樹梢;左側則能清楚地看到高大的白色儲罐和曲折的銀色管廊。這樣鷺鳥與煉化員工、與工業設施和諧相處的景象,已經持續了近20年。
在綠色企業創建過程中,齊魯石化構建“頂層設計、思想引領、氛圍營造、輿論先行、建立機制、企地共融”六位一體的綠色文化新體系,制定“六大計劃”和“一方案兩清單”,明確了2018年至2023年綠色企業行動的任務書、路線圖、和時間表,引領綠色發展步入新征程。
閏土股份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產方式變革,真正把綠色融入生產全生命周期。坐落在杭州灣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閏土生態工業園區,以“循環發展、綜合利用、清潔生產、項目聯產”為特色,攻克技術難關,改進、提升環保處理工藝和設備裝備來實現企業環保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做到“源頭控制,末端治理”,確保綠色低碳發展。工業園內的能源項目、氯堿項目、染料和染料中間體項目、“三廢”處理項目進行關聯、配套,形成一個閉合循環鏈,實現循環化運行、清潔化生產。近年來,園區“三廢”治理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效果顯著,分別實現固廢、廢水、廢氣排放減少40%、60%和85%。
行業積極落實“雙碳”任務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市場。根據英國石油公司(BP)的預測,為了實現“3060”目標,未來30年,中國全國能源使用的凈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下降85%,能源強度需要下降約70%,碳強度需要下降95%,中國能源消費結構將逐步轉向更低碳、更清潔,這些目標都將在未來逐步得以實施。作為碳排放大戶,石化企業加速碳達峰、碳中和不僅是經濟責任,也是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
要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石化行業已經意識到,一方面要調整能源結構,通過生產過程的電氣化、智能化,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另一方面,要采用更為清潔、綠色、低碳的技術,對現有技術實現更新替代,通過科技創新和產業規劃真正減少碳排放。一些領先的石化企業已經開始行動,成立碳達峰、碳管理、碳中和路徑等相關研究的工作團隊,增加對清潔能源開發、低碳技術、綠色工藝等方面的創新投入,積極落實降碳行動。
9月27日,盛虹集團旗下江蘇斯爾邦石化有限公司與冰島碳循環利用公司就“15萬噸級二氧化碳捕集與綜合利用項目”在北京簽約。中國和冰島合作共建的全球首條二氧化碳(CO?)捕集利用—綠色甲醇—新能源材料產業鏈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一期投資近3億元,預計將于2022年投產。項目可以將工業尾氣中的CO?進行回收,生產出光伏面板的核心組件材料——光伏級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樹脂,最終用于光伏發電,創造出一條“變碳為寶”的綠色新路徑。
盛虹集團旗下的斯爾邦石化是光伏級EVA等國內緊缺產品的核心供應商,產能產量位居全國前列。未來斯爾邦石化將成為“零碳”廠區。除了將CO?制成光伏材料外,他們還規劃將CO?轉化為食品級CO?,以及建設新能源電池電解液溶劑等項目,規模將達到百萬噸級,以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
多年來,寶豐能源始終堅持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致力于推動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積極助力全球氣候治理。在黨和國家“3060”雙碳目標提出后,公司積極貫徹落實國家戰略決策,加快推進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進程,創新打造了國家級太陽能電解水制氫綜合示范項目。
該項目采用國際領先的工藝技術和裝備,通過太陽能發“綠電”,生產“綠氫”“綠氧”,用“綠氫”替代煤炭原料、“綠氧”替代煤炭燃料生產高端化工產品,真正開創了一條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技術先進、經濟可行的碳中和科學路徑,示范引領行業綠色高質量發展。項目綜合效益顯著,年新增減少煤炭資源消耗約38萬噸,年新增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66萬噸,年新增消減化工裝置碳排放總量的5%,寶豐能力力爭用10年完成企業50%碳減排,用20年率先實現企業“碳中和”,積極為實現國家“3060”目標、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貢獻力量。
我國的“三桶油”也明確了減排路線。中國石化集團董事長張玉卓表示,氫能是未來能源技術革命和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是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中石化將把氫能作為公司新能源業務的主要發展方向,打造中國第一氫能公司。據了解,“十四五”期間,中國石化規劃建設百萬噸綠氫示范項目,目前綠氫項目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進。同時,除了已經運行的10座加氫站,還將建成1000座加氫站,對氫能全產業鏈進行系統布局,讓加氫像加油一樣方便。
年初,中國海油也宣布正式啟動碳中和規劃,將全面推動公司綠色低碳轉型。“十四五”時期,中國海油將以提升天然氣資源供給能力和加快發展新能源產業發展為重點,依托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實現清潔低碳能源占比提升至60%以上;頭管控,全面強化節能管理和技術改造,逐步實現常規天然氣“零燃除”。
中國石油董事長戴厚良表示,中石油把綠色低碳納入了五大發展戰略之一,希望到“十四五”末,化石能源和低碳、零碳能源的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到2050年左右基本達到近零排放的目標。中石油已經與國家電投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在新能源發展、提高企業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加強合作;并組建油氣和新能源業務板塊,成為四大業務板塊之首。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