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數字化轉型正深刻重塑化工產業發展格局。作為行業提質增效的關鍵抓手,智慧化工園區建設成為落實“數字中國”“網絡強國”戰略的重要實踐。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委政策指引下,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化工園區工作委員會(下稱園區委)圍繞智慧化工園區建設開展了一系列工作,推進“十四五”智慧化工園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隨著《關于“十四五”推動石化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和《原材料工業數字化轉型工作方案(2024-2026年)》等文件的深入實施,智慧化管理不僅成為化工園區高效運行的核心支撐,更是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對“十四五”實踐經驗的總結、對“十五五”發展路徑的前瞻性思考,將推動智慧化工園區向更高水平邁進。
“十四五”建設成績斐然
“十四五”期間,園區委通過系統推進理論體系研究、建設和經驗推廣,標準體系構建,適用技術發布,書籍出版等系列工作,在我國化工園區智慧化建設中發揮了積極推動作用。
一是“智能智慧數據一體化”理論日臻成熟。基于國內外化工園區先進實踐的系統總結,筆者創新提出化工園區“六個一體化”的發展理念,其中“智能智慧數據一體化”理論成為行業智慧化轉型的核心指導框架。
構建智能智慧數據一體化,化工園區要結合自身產業特色,以數據為核心、以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為根本;通過體系規劃、信息主導、改革創新,全力推進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園區現代化管理體系深度融合迭代演進,加快園區信息系統和公共數據互聯互通、開放共享,切實提升化工園區智慧化管理水平;推進企業“智改數轉”,建設智能工廠、數字車間,構建“安全舒適、生態環保、智能運營、融合服務、創新發展”的化工園區新生態——智慧化工園區。
目前,這一理論已在全國范圍內形成帶動效應,成為全國智慧化工園區建設借鑒和遵循的重要原則。
二是智慧園區規模化發展格局初步形成。據園區委調研統計,截至2025年6月底,全國已認定的723家化工園區中約90%具備一定信息化基礎。230余家化工園區參與了“智慧化工園區(建設期)單位”的申報工作,其中123家正在開展智慧化工園區建設或升級改造工作,46家依據相關標準完成了階段性建設工作,成為智慧化工園區。
這些園區在安全監管、環境監測、應急響應、封閉管理等領域建成各具特色且較實用的智慧化管理系統,對各地化工園區的規范化建設與系統科學管理起到了積極帶動作用。
三是多層次技術規范系統成型。以《智慧化工園區建設指南》(GB/T 39218-2020)為總領的智慧化工園區標準體系已逐步形成。該標準體系由規劃建設(信息基礎設施、支撐平臺、業務應用、基礎設施和公用工程信息化)、運行管理(運維管理、信息安全)、評價(化工園區智慧化評價)及其他四大部分構成。
在總結“十四五”智慧化工園區建設經驗的基礎上,《智慧化工園區建設導則》(T/CPCIF 0365—2024)2024年10月實施,該系列團體標準對智慧化工園區各系統模塊的建設和管理提供了具體指導,可操作性強。江蘇、山東、河南、廣東等地參考制定了符合各省建設情況的團體標準和地方標準。同期實施的《化工園區智慧化評價導則》(HG/T 6313—2024)行業標準,對評價化工園區智慧化建設水平提供了更科學、全面的量化指標。這些標準不斷細化、深化和補充了標準體系各領域的具體要求,為智慧化工園區建設和運行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
四是創新應用生態持續完善。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AI視頻智能分析等信息技術以及先進的風險監測預警模型等已在智慧化工園區中初步應用,累計遴選143項智慧化工園區適用技術。
這些技術涉及安全、環保、應急等多個應用場景,涵蓋了基礎層、平臺層、應用層三大層級,在成熟性、穩定性、應用效果、經濟合理性等方面綜合評議優秀。這些關鍵技術整合并構建的智慧化功能應用體系,為化工園區各部門提供了一體化、高效能的信息化輔助支持。
五是首部行業專著即將面世。由中國化工經濟技術發展中心組織國內化工園區、科研院所和技術單位共同撰寫的《智慧化工園區建設與管理》書籍于2025年7月出版。該書結合行業痛點,系統梳理了化工園區智慧化建設的全流程,相關標準、政策和管理要求以及33個建設實例,為破解園區智慧化發展難題、明晰前行路徑提供了系統性解決方案。該書不僅填補了我國化工園區智慧化建設領域專業工具書的空白,也可為智慧化工園區的建設者、管理者和使用者提供全景式參考。
智慧化轉型尚存瓶頸
雖然“十四五”期間我國智慧化工園區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對照《化工園區智慧化評價導則》中“智慧級”化工園區的標準要求,當前建設仍存在以下突出問題:
一是頂層設計系統性不足。國內約90%的化工園區僅將智慧化建設簡單納入總體規劃,缺乏專項規劃指導,導致核心功能定位模糊、技術架構藍圖缺失、實施路徑不清晰。建設重心偏向安全監管信息化平臺,忽視了生態環境、節能低碳等關鍵領域,標準體系不健全引發數據孤島、系統協同性差等普遍問題。同時,數據格式、接口規范和安全要求的標準化程度不統一,為未來系統互聯互通及業務應用埋下隱患。
二是工業互聯網平臺支撐薄弱。作為智慧化基座的大數據平臺、地理信息平臺、融合通信平臺和物聯網平臺普遍存在建設短板,部分小型園區甚至尚未搭建基礎平臺。現有平臺存在以下缺陷:數據接入和集成能力僅處于初級階段,缺乏深度分析與多維挖掘功能;智能化水平不足,地理信息與視頻管理系統與核心業務融合度低,AI應用局限于基礎視覺識別且準確率欠佳;關鍵功能普遍空白,缺乏如地下空間三維展示、工藝仿真、人員模擬等高級GIS及AI功能,以及缺乏高效調度多種終端的融合通信平臺和基于行業機理模型和大模型的深度分析能力。
三是主要業務系統存在功能缺陷。安全監測系統深度查詢分析能力弱,特殊作業視頻與傳感器聯動不足,報警規則簡單;環境管理功能局限于基礎監測,缺失土壤/地下水管理、泄漏修復、溯源分析等核心模塊;應急管理系統應急預案非結構化,資源調度智能化程度低;封閉管理系統在人員管控、黑名單識別等方面不完善;物流系統缺少運單智能審查、駕駛員誠信體系、物流公司管理等功能;能源管理系統僅有簡單的能耗統計,缺乏碳排放管理功能,產業管理系統缺乏深入的產業分析、智能招商服務等高級功能;綜合服務系統普遍缺失交易、培訓等公共服務功能。
四是企業端數字化基礎薄弱。整體來看,園區企業整體信息化水平偏低,“智改數轉”進展緩慢,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占比偏低,多數企業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未評估、缺乏升級指引。突出表現為:中小企業普遍缺乏數據采集系統,關鍵業務數據無法實時上傳;政企協同不足,業務交互依賴線下模式;數據質量存在“三低”現象——企業重大危險源、特殊作業、安全風險監測預警、人員定位等關鍵動態數據接入率低、質量差(如閾值設置不真實/不科學、點位信息不全),環保數據(污染源、環境質量、危廢全生命周期)接入差距較大,管理部門數據回流率低;數據治理體系缺失,靜態信息(如預案、責任人、規劃)更新滯后,缺乏有效的數據清晰辨識和融合機制,源頭實時數據及職能部門業務數據獲取困難。同時,政企之間、業務部門之間的信息化協同不足,業務交互主要依賴線下模式,阻礙了平臺發揮應有的樞紐作用。
五是平臺應用與運維管理脫節。園區存在明顯的“建用脫節”現象:平臺功能與實際管理需求錯配,線上線下一體化協同的業務流程和配套制度缺失(如特殊作業線上審批、封閉管理規則);園區管理方對專業智慧化平臺的管理能力不足,過度依賴第三方服務商;安全、環保等關鍵部門參與度低,業務仍以線下運作為主。運維體系存在三方面短板:團隊專業結構失衡,偏重IT技術,缺乏化工、安全、環保、物流等背景知識和業務能力;專業的數字化運維工具缺失,無法實現監控設備、門禁系統等監管;尚未建立有效的工作流程、評價機制和數據管理能力評估體系。
“十五五”系統推進智慧化進程
面對智慧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十五五”期間,園區委將以“智能智慧數據一體化”為核心,通過理論創新、標準引領、技術賦能、梯度培育、生態共建等系統性舉措,推動化工園區向更高水平發展。
一是深化理論創新,完善智慧園區頂層設計。智慧化工園區的建設需要科學的理論體系作為支撐。園區委將豐富完善“智能智慧數據一體化”理論,深化包括智慧化規劃設計、企業數字化轉型、工業互聯網平臺構建、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業務應用開發及運維管理體系優化等六大關鍵領域研究。
同時,園區委將加強園企協同、數據交換、數據挖掘分析、工業互聯網平臺以及AI技術在化工園區場景中的應用等理論及規范、標準研究,遴選出人工智能、能源管理、產業管理、綜合管理和運維管理等方面適用技術,完善化工園區智慧化頂層規劃設計、數據交換、系統安全、節能低碳、綜合管理等業務應用以及運營管理等領域技術標準,為智慧化工園區建設提供系統性指導。二是健全標準體系,強化行業引領作用。標準是智慧化工園區規范發展的基石。園區委將聯合行業技術力量,持續完善智慧化工園區標準體系,適時啟動《智慧化工園區建設指南》修訂工作,并通過全國宣講強化《化工園區智慧化評價導則》的落地應用。
針對當前智慧化建設中的痛點問題,園區委將重點推進《化工園區與企業信息化融合技術要求》《智慧化工園區業務數據交換規范》《智慧化工園區運營管理指南》和《智慧化工園區系統安全規范》等關鍵標準的編制,為化工園區智慧化建設和管理工作提供更全面的標準依據。
三是實施梯度培育,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我國化工園區智慧化水平差異顯著,需采取差異化發展策略。基于《智慧化工園區建設指南》和《化工園區智慧化評價導則》,園區委與中國化工經濟技術發展中心正在推進“十四五”智慧化工園區的評價工作。預計到“十四五”末,全國將有50家左右化工園區達到“智慧級”標準。
隨著智慧化建設和應用水平不斷提升,全國化工園區“十五五”發展規劃提出相應的目標:開展分區、分級、差異化培育和定向輔導,推動全國范圍內70%的化工園區(尤其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達到“提升級”以上水平,培育100家左右智慧化工園區,形成良性發展格局。
四是深化AI技術應用,賦能智慧化升級。人工智能技術將在化工園區智慧化進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園區委將推動建立“園區—企業—技術方”的需求匹配和創新協同機制。研究確保AI技術應用安全合規性,明確數據采集、使用、共享的邊界,推動成熟AI技術引入安全風險監測預警、污染源溯源、應急指揮調度及輔助決策、運輸車輛調度、能源統計和節能優化、產業鏈分析等典型場景,催化一批低成本、高價值人工智能產品和解決方案,培育若干技術能力強、服務品質優的AI技術提供商。
園區委還將建設適用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行業數據集,基于現有通用大模型技術底座進行定制化開發訓練,構建化工園區智慧化領域專屬大模型。面向安全、環保、應急、封閉化、物流、能源低碳、產業和綜合管理等業務需求,加快大模型技術深度創新和應用。在適用技術遴選過程中,重點關注AI技術應用于智慧化工園區場景中。
五是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構建輕量化解決方案。化工企業規模、業態差異顯著,需分類施策。園區委將建立“龍頭企業引領、中型企業攻堅、小微企業筑基”的分級轉型路徑,推動“數字技術+化工工藝”深度融合。
針對中西部和中小型化工園區,園區委將鼓勵設計建設輕量化智慧園區平臺解決方案,降低建設成本,避免重投入、輕應用。同時,由園區牽頭構建“政策—技術—資金—人才”四位一體的服務生態,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全方位支持。
六是培育優質服務商,推廣典型案例。智慧化工園區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健康的市場生態。園區委將通過梯度培育、標準研制、適用技術發布等工作,遴選一批專注于智慧園區建設、運營和管理,成績突出、表現優異的服務企業進行重點宣傳推廣。
園區委將爭取到“十五五”末,推出20家左右智慧化工園區領域的“專精特新”和“小巨人”企業。同時,總結100個在頂層設計、企業數字化、工業互聯網支撐以及能源和低碳、產業和綜合管理等業務應用成效顯著的典型案例,通過編著、白皮書、行業期刊、新媒體平臺等方式廣泛推廣,為全國化工園區智慧化建設提供參考。
七是強化人才培養,夯實發展根基。智慧化工園區建設的關鍵在于人才。園區委將聯合高校、科研機構和技術企業,構建“化工+智慧化”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通過學習平臺提供模塊化課程,線上線下結合、專業培訓與業務實踐并重的方式,面向化工園區管理部門、業務職能部門、生產企業和第三方技術服務單位,培養既懂化工產業又懂園區管理,還具備數字化管理能力的專業隊伍。同時,建立常態化培訓機制,通過學習平臺提供模塊化課程,定期開展相關技術進展、實踐案例的培訓,全面強化化工園區智慧化建設管理人才團隊。
“十五五”期間,智慧化工園區建設將進入全面深化階段。化工園區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的發展,將成為我國化工行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引擎,為全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化工園區工作委員會秘書長 楊挺)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