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2020年明確“雙碳”戰略目標以來,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煉化產業既是終端能源生產的重要產業,也在生產過程中消耗大量能源、產生大量碳排放,是我國“雙碳”工作中需重點開展碳排放管理的產業之一。據國際能源署(IEA)《2023年全球碳排放報告》,2023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26億噸,比2022年增長4.7%,其中僅煉化產業的煉油過程排放量即達到約3億噸,約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3%。
國務院《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2025年我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億噸以內,明確了國內煉油產業總規模的“天花板”,同時存量煉油產能也在碳排目標的約束下面臨更加急迫的轉型壓力。新形勢下,我國煉化行業要在統籌保障國家石油供應安全、助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準確把握定位,切實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01 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1.1 產業發展現狀
在能源轉型帶來油品需求預期下降、“雙碳”目標引領行業綠色低碳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產業繼續承擔重任的背景下,中國煉化行業正處于前所未有的大變革時代。
總結近年來我國煉化行業運行情況,呈現如下發展特點:
一是煉油能力增速放緩,多元化市場主體中民營大煉化競爭力繼續提升。近年來,現代化大型煉廠建設與部分落后產能淘汰和整合在我國同步實施,我國煉油產業規模化和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煉廠原油一次加工裝置平均規模提升至643萬噸/年。以中石化、中石油占據煉油行業主體地位,其他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為輔的多元化市場競爭格局已經形成。隨著恒力、榮盛、盛虹、裕龍等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建成投產,加之山東、遼寧等地方煉廠持續開展產業優化升級,我國民營煉化企業競爭力不斷提升。近年來,沙特阿美等國外石油公司積極布局中國煉油市場,分別與華錦、榮盛、盛虹、裕龍等民營煉化企業簽署相關合作協議,為相關煉廠提供原油、資金等,將進一步提高我國民營煉廠的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是成品油消費量恢復性增長,但持續呈現供大于求局面。新冠疫情防控轉段以來,成品油的需求基本回升至2019年水平,全國煉廠平均開工負荷有明顯提升,但仍低于80%,成品油呈持續供大于求局面。汽油方面,新能源汽車高速發展,對汽油消費增加的擠壓明顯增強;柴油方面,需求階段性回暖,但仍維持消費增速放緩和供應過剩的大趨勢;煤油方面,商務、旅游出行需求以及貨物運輸業務量顯著增加,帶動煤油消費量同比大增,未來仍有較大發展空間。在國內需求放緩、海外受地緣政治影響而資源較為緊張的雙重影響下,成品油外貿-內貿價差擴大,為中國成品油出口創造了機會,2023年成品油出口總量為4190萬噸,同比增長21.8%。
三是煉廠轉型升級持續推進,煉化一體化模式的主體地位進一步確立。隨著國內煉油能力持續提升,國內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煉廠在有效利用成品油出口的同時積極開展轉型升級,推動“控油減油”“增化增特”,燃料型煉廠逐步向煉化一體型煉廠轉變。機構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大型煉化一體化企業數量為28家,相應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和乙烯能力分別達到了40510萬噸/年和3029萬噸/年,分別占全國總產能的57%和59%,其開工率高于一般的燃料型煉廠。通過發展煉化一體化項目延伸產業鏈已經成為新建煉廠和煉廠升級改造的主要選擇。
1.2 產業存在的問題
一是結構性供需矛盾問題突出,產能利用率較低。一段時期以來,在新興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仍然較弱的背景下,各地對投資煉油項目仍然抱有較大熱情,我國煉油產能持續擴張,2023年,我國原油一次加工總能力接近9.5億噸/年,仍是全球第一產能大國。2025年之前,石化行業即將投產項目的平均新增產能占目前總產能的20%左右,大宗化學品新增產能壓力,將導致市場供需矛盾進一步升級。但是隨著煉油產品市場需求受經濟增長放緩、能源轉型推進的影響而增長速度相對較慢,煉油總體產能出現過剩。部分地區還存在一些規模較小、技術水平落后、能耗高、污染大的煉化企業,這些落后產能的存在加劇了結構性供需矛盾的局面。
二是產業一體化協同仍有待提升,運營效果欠佳。雖然我國煉化一體化項目不斷增加,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發展質量仍有待提高。一些煉化一體化企業在資源優化配置、能源綜合利用等方面還存在不足,未能充分發揮煉化一體化的協同效應,導致企業生產成本偏高,競爭力不強。在一些石化基地,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協同合作還不夠緊密,影響了產業鏈的穩定運行和整體效益的提升。此外,我國煉化一體化企業分布不均衡,東部沿海地區的煉化一體化程度相對較高,而中西部地區相對滯后,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成本高,影響了整個產業的協同發展和競爭力提升。
三是石化產品結構性過剩問題,市場競爭力不足。隨著我國煉化產業實施“減油增化”,大量企業集中生產同類產品,如乙烯、丙烯等基礎化工原料以及苯乙烯、乙二醇等通用化工產品,造成國內一些產能急劇增長、趨于飽和,但這些產品差異化程度小,附加值較低,企業盈利能力有限。我國在許多高端化工產品、專用化學品、高性能材料等領域卻存在技術瓶頸,供應不足,仍大量依賴進口,對于一般性能的聚乙烯、聚丙烯、ABS等產品,在國內突破技術制約后,企業紛紛上馬擴能,但由于產品同質化問題明顯,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盡管近年來我國煉化產業在產品結構調整、向高端化邁進方面取得了一定進步,但整體發展速度仍相對緩慢,無法適應市場需求的快速變化。
02 產業面臨的形勢分析
2.1 產業鏈分析
石油產業鏈各環節如圖1所示。煉化環節是石油產業鏈“產-供-儲-銷”體系中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具體涉及原油供應、煉制、油品銷售、石油化工等細分環節。
圖 1 石油產業鏈示意圖
2.1.1 原油供應環節
隨著國內原油加工量的不斷增長,原油安全穩定供應越來越成為煉化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國內原油供應除了自產外,多數來自進口,穩定的國內產量和可靠的進口來源是保障原油供應的根本,石油儲備也對原油供應發揮調節作用。
在國內原油生產方面,近年產量逐步回升,預計未來5~10年可維持穩產2億噸以上。但是,國內原油產量與煉油產業的原油需求量相比始終存在較大差距,“十五五”期間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超過70%的局面難有明顯改觀。在原油進口方面,在煉廠需求拉動下,近年來我國原油進口量保持較快增長態勢,2023年達到5.64億噸,已經持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一位,疊加煉油能力位居全球第一,超大規模原油進口需求既對我國能源安全提出了一定挑戰,也使得我國在全球石油供需市場格局、原油及煉油產品價格變化、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方面建立了巨大的影響力。在石油儲備方面,近年來國家積極鼓勵提升國內儲備能力,包括戰略儲備和商業儲備。“十五五”期間,按照煉油總能力10億噸/年、平均開工率80%測算,若倉儲設施利用率100%,理論上國內石油儲備可滿足全部煉廠250天左右的加工需求,但是目前我國石油儲備仍存在動用機制不夠健全的問題。
2.1.2 煉制環節
隨著“雙碳”戰略目標的推進,石油煉制環節在供應端、需求端及產業生產運營中都面臨新的挑戰和要求。
在供應端,國內“碳達峰”前最后一輪煉油產能擴張即將來臨,與此同時,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產品相對單一、裝置復雜度較低的傳統燃料型煉廠在資源集約利用、生產成本控制、能效提升、產品質量管理等方面的劣勢進一步顯現,預計落后產能淘汰步伐加快。在需求端,新能源汽車和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對煉油環節產生巨大影響,2023年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經跨越30%,并加快向50%邁進,預計國內成品油消費將在2025年左右達峰。與此同時,風光發電等新能源設備制造對以石油為原料的化工產品、新材料需求快速增長,一定程度上彌補成品油需求替代對石油需求的影響。此外,針對石化產業納入碳排放市場的預期,煉廠日益重視綠色低碳生產與運營,包括節能減排改造、碳排放盤查摸底,開展綠電替代、二氧化碳化學轉化利用研究等,另外還積極響應數字化、智能化發展趨勢,利用先進數字信息技術,建設智能煉廠,開展數字化轉型,謀求建立進一步提升生產運營效率的新發展模式。
2.1.3 油品銷售環節
汽、煤、柴油等成品油是傳統“燃料型”煉廠的主導產品,占比約60%,也是傳統煉廠最主要的利潤來源。隨著新能源對油品需求替代愈發顯著,成品油銷售環節當前的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根據有關機構統計數據,2023年我國汽柴油實際需求量約為3.6億噸,車用汽柴油消費量即將達峰并開始下降,預計到2030年約為2.8億噸。
銷售終端方面,近年來,隨著電動汽車產銷量高速增長,國內燃油汽車銷量已經連續6年下滑,進而造成我國汽柴油零售量增長緩慢。數據顯示,2022年和2023年,我國境內加油(能)站數量連續兩年下降,2023年末約11.3萬座,比2021年減少約2000座,加油站處于供過于求狀態。目前我國每座加油站服務車輛約2800輛,基本與發達國家持平,但由于我國車輛使用強度低于美國,單站加油量約2200萬噸/年,僅為美國的70%左右。隨著未來零售環節競爭更加激烈,加油站轉型壓力逐漸加大。
配套基礎設施方面,當前中國成品油物流運輸方式總體格局仍是以公路運輸為主、船舶運輸為輔、鐵路運輸以及管道運輸占比相對較低的格局。成品油采用公路運輸具有靈活便捷的特點,但也存在安全風險較高、運輸過程中能耗和碳排放較高等問題。管道運輸方面,截至2023年底,全國成品油管道總里程約3.2萬km,管道屬于重資產基礎設施,具有投資巨大、技術難度較高的特點,在能源轉型持續推進背景下,必須考慮未來利用率下降的風險。鐵路運輸需求在一段時期內較為穩定,船舶運輸方式因為能耗較低可能會有一定程度增長。
2.1.4 石油化工環節
我國石化產品市場規模巨大,2022年乙烯、丙烯、聚乙烯、聚丙烯、對二甲苯(PX)、對苯二甲酸(PTA)消費量分別占全球總消費量的22%、37%、38%、42%、71%、61%,且未來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增長,需求量仍將繼續增長。
隨著交通領域油品需求達峰趨勢更加明朗,煉廠著力謀劃調整裝置結構與產品結構,延伸產業鏈發展石油化工產業。尤其民營企業紛紛建設大規模煉化一體化項目,以生產石化產品為主,國內石化行業出現民營、國有、跨國公司“三箭齊發”的局面,產能快速擴張,市場競爭更加激烈。按有關咨詢機構統計數據,“十四五”以來國內乙烯、丙烯、PX自給率大幅提升,到2023年底我國乙烯、丙烯、PX產能分別約為5100萬噸/年、6300萬噸/年、4400萬噸/年,近五年復合增長率15%、12%、26%,2023年產能利用率分別為88%、78%、76%。未來一段時期內,國內主要石化產品面臨著同質化的發展態勢,乙烯產能延續快速增長態勢,在同質化競爭倒逼下,高端化、差異化、環保型乙烯衍生品更加受到關注,丙烯市場將逐步從當前的緊平衡狀態向供需平衡乃至輕微過剩狀態過渡,PX產能持續增長,在全球市場中的地位進一步鞏固,隨著對外依存度大幅下降,市場競爭加劇,產業鏈各環節價值分配再次調整,PX盈利壓力加大。
2.2 機遇與挑戰分析
我國已經建立了規模巨大的煉化產業基礎,從健全工業門類、構建產業體系供應鏈價值鏈、為社會提供就業等方面為國民經濟增長提供了巨大支撐作用,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全球能源轉型背景下,我國煉化產業盡管需適時調整功能角色,轉變發展方式,但統籌近期及遠期來看,機遇與挑戰并存。
從機遇看,一是一段時期內油品需求基數依然龐大,仍有巨大的市場空間,國內新能源汽車迅速發展對汽柴油需求增長產生了巨大沖擊,但燃油車保有量仍然龐大,在中短期內仍支撐對汽柴油的需求,從長期看,在航空煤油、船用燃料油、潤滑油等特定領域,油品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高端石化產品及新材料需求持續增長,隨著國內經濟持續增長及能源轉型過程中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的快速發展,高檔化工產品和化工新材料的需求旺盛,為煉化產業延伸產業鏈向高端化、精細化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三是全球煉化產業發展不平衡帶來產業鏈合作機會,由于煉化項目投資大、技術要求高,在東南亞、非洲、拉美等地區煉化產業距離經濟發展需求仍有差距,對煉化產品存在較大進口需求,在全球碳減排的背景下歐美國家關停老舊煉廠,降低了煉化產品自主供應能力,以沙特為代表的中東原油出口國為了減緩短期油價波動及長期需求萎縮預期對原油業務的影響,正在加大與中國、印度、越南等亞洲新興經濟體煉化業務合作,這為我國煉化企業統籌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創造了機遇。
從挑戰看,一是產業競爭白熱化,發展速度放緩,隨著國內成品油需求達峰,油品市場進入“紅海”競爭階段,油品業務盈利創效難度加大,倒逼產業轉型升級,缺少市場競爭的煉廠面臨被淘汰的境地,同時產業增長預期減弱,為了防止能源轉型背景下資產擱淺,產業投資更加謹慎。二是綠色低碳發展要求日益迫切,“雙碳”背景下,煉化產業作為高耗能、高碳排放的行業,面臨著越來越嚴格的碳約束,企業需要加大節能減排和低碳技術的研發投入,推進綠色生產和清潔生產。三是轉型升級面臨技術瓶頸,技術創新壓力大,我國煉化產業在高端產品生產技術、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綠色低碳技術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將制約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03 未來發展展望
3.1 產業定位分析
一直以來,煉化產業由于產值與稅費貢獻大,在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雙碳”目標引領下我國需加快推進能源轉型,賦予了煉化產業新的地位和使命。首先,煉化行業是中國能源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在建設新型能源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其次,煉化產業是我國的傳統優勢產業,將是未來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產業與現代化產業體系并不是淘汰與被淘汰關系,煉油化工等傳統制造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座。此外,我國煉化產業除了可以持續滿足國內市場需求之外,還有利于我國依托超大規模產業基礎開展石油產業鏈、供應鏈的國際合作,進而有助于我國提升產業控制力、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3.2 發展思路與建議
未來,我國煉化產業要統籌近期和遠期、安全和轉型、國內和國外,堅持問題導向和系統觀念,在持續加強煉化產品生產供應的基礎上,著力謀劃產業強鏈升鏈、提質增效,穩步有序推進產業轉型,加快產業綠色低碳發展,不斷推動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為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和現代產業體系做出應有貢獻。
一是推動產業優化升級。以控制煉油總產能為約束,完善煉油產能結構,統籌項目建設條件和區域經濟發展需要,推進先進產能建設,同時以能耗管理和碳排放管理為主要抓手,因勢利導淘汰落后產能,為產業升級和綠色低碳發展奠定基礎。協同資源與市場、安全與環保、產業建設條件等因素,綜合優化石化園區整體布局,從增量拓展向存量優化轉變,持續圍繞大型石化基地推進產業聚集發展,構建世界級煉化產業集群。有序推進煉油產品調整,按照“宜油則油、宜烯則烯、宜芳則芳、宜化則化”的原則,鼓勵煉廠不斷優化工藝流程和裝置結構,有序推進煉油產業“油轉化”“油轉特”,統籌兼顧油品生產保供與轉型發展,增強煉廠油品生產供應韌性。
二是推動產業鏈延鏈拓鏈。延伸發展石化產業,結合煉廠產品結構調整,通過在單一煉廠合理配套或在石化園區集中規劃建設乙烯、芳烴裝置,著力發展特色油品、高端化學品、高端化工材料,提升石化產品供給能力,拉動煉化產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充分利用煉化一體化產品結構豐富的特點,將烯烴、芳烴、碳四等多種資源耦合發展下游產業,并強化碳五、碳九等副產品綜合利用,實現與中東、北美輕烴裂解路線的差異化發展。在終端產品選擇上,重點發展對外依存度比較高的產品,提高高端聚烯烴產品國內自給率;配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消費水平提升需求,努力開發高檔潤滑油基礎油和特種潤滑油及其添加劑蠟等高附加值煉油新產品。
三是推動產業綠色低碳發展。針對制約行業發展的安全環保瓶頸,加快研發推廣一批催化加氫、低氮燃燒等高效工藝技術和節能減排技術,積極推進企業清潔生產,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調整原料結構,著力提高低碳化原料比例,增產綠色煉化產品。依托煉廠工藝設備基礎及用氫、用能需求,加大綠電、綠氫等低碳零碳能源示范利用。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轉化利用、生物柴油與航煤、廢舊石化產品回收利用等示范裝置,打造多能融合、綠色低碳的新一代煉廠。充分利用煉廠作為CO2集中排放源的特點,積極示范建設CO2捕集裝置,探索發展具有高載量、高效固碳能力的化工業務,為“雙碳”工作提供特色技術選項。
四是推動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推進產業數智化改造,打造世界領先的綠色智能煉化企業,是石化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數字孿生、材料基因設計和桌面煉廠等技術,加快推動煉化產業轉型升級。突破關鍵技術和硬件、軟件的短板,構建新型現代化智能煉廠和系統化運營模式,實現由大到強的發展方式轉變。引入先進儀器裝備與智能化工具,在煉廠、園區等一定范圍內實現數據有序共享,最大化挖掘數據價值,形成整體競爭優勢。推動建立完善全國煉廠大數據平臺、加油站(含綜合能源站)監管大數據平臺,利用現代信息化手段精準高效規范煉化行業管理。
五是加強行業轉型管理和支持。堅持先立后破,統籌推進煉化行業穩妥有序發展,通過建立健全行業監督體系,明確煉油及化工轉型的標準與規范,加強監管,引導企業主動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國家完善煉化產業準入許可證制度,嚴格新建項目建設內容審查,防止產能無序增長,減少低效率投資,通過研究設立石油行業轉型基金、專項扶持和引導資金等金融手段,支持行業創新轉型發展,加快關鍵產品和技術補短板,發揮行業協會的橋梁紐帶作用,加強標準制修訂,提升行業整體競爭力。
六是鼓勵開展產業國際合作。要堅持擴大開放、兼收并蓄的原則,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和超大規模煉油能力的優勢,支持煉化企業采用股權合作、原料互供、產品銷售合作等方式在國內、外開展產業鏈合作,支持國際大型石化企業、石油資源國來華投資及合作,建立互利共贏的產業鏈紐帶。引進國外高端人才、先進技術和科研成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鼓勵國外先進化工品與化工新材料生產技術引進及在國內示范應用,同時鼓勵技術、項目以及高新技術產品的輸出,促進形成雙向互動的交流合作新局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