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山東豐元化學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豐元股份”)發布公告,宣布全資子公司山東豐元鋰能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豐元鋰能”)將終止在個舊市的對外投資事項,即在個舊市沖坡哨新材料產業園建設5萬噸鋰電池高能正極材料一體化項目。據悉,該項目總投資達12.5億元,原計劃于2024年12月31日前建成投產。項目主要產品為高性能磷酸鐵鋰正極材料,旨在通過利用個舊轄區內的鋰礦資源,穩定關鍵原料供應,降低生產成本,完善上游產業鏈布局。
需求端增長強勁,多領域需求旺盛
從需求端深入剖析,2025年上半年,磷酸鐵鋰的總需求量呈現出穩固上升的良好態勢。依據SMM調研數據,2025年上半年,中國磷酸鐵鋰動力電芯總產量約為367GWh,同比大幅增加76%;儲能電芯總產量約為208GWh,同比增長61%;消費電芯總產量約為7.76GWh,同比增加約88%;總產量合計約為583GWh,同比增長70.6%。經測算,總需求約為140萬噸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相較于去年增加了約55萬噸。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磷酸鐵鋰電池憑借其在成本、安全性等方面的綜合優勢,受到了眾多車企的青睞,應用范圍不斷拓展。在儲能領域,隨著全球對可再生能源的大力推廣以及電網穩定性需求的日益增長,儲能市場發展迅猛,磷酸鐵鋰電池因其長循環壽命、高安全性等特性,成為儲能系統的首選電池類型,市場需求呈現出爆發式增長。
產能擴張,供需結構性矛盾問題凸顯
供應端方面,2025年上半年,我國磷酸鐵鋰總產量約為157萬噸,同比增長82.3%。除2月產量出現小幅減量外,其余各月產量均呈現出小幅增長的趨勢,6月更是達到2025年上半年單月產量的最高值,約為28.5萬噸。然而,行業CR10卻出現了下滑現象,由2024年上半年的81%下滑至今年上半年的75%。這主要歸因于2024年下半年開始,一些中小型材料廠借助相對較低的價格優勢,成功分得部分頭部訂單,逐步在市場中站穩腳跟,產量也隨之逐步增加。當然,在這一過程中,也有部分小型材料廠由于訂單需求持續疲軟,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隨時可能面臨產能出清的風險。
綜合供需兩端情況,2025年上半年延續了2024年下半年的供需結構性矛盾行情,且量級進一步擴大,由2024年同期的4萬噸增長到17萬噸。具體而言,2024年上半年全行業總需求約82萬噸,總供應約為86萬噸;而2025年上半年全行業總需求約140萬噸,總供應約157萬噸。
營收增長,利潤表現分化
●湖南裕能:2025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43.58億元,同比增長33.17%;歸母凈利潤3.05億元,同比下降21.59%;扣非歸母凈利潤3.10億元,同比下降18.45%。磷酸鹽正極材料出貨量達到48萬噸,同比增長55.38%,其中高壓實產品合計銷售約19.34萬噸,在公司產品銷量占比中達到約40%。
●萬潤新能:2025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為44.36億元,同比增長50.49%,虧損同比環比均大幅收窄。磷酸鐵鋰累計出貨量為14.83萬噸,同比增長90.23%,出貨量全球第二。
●龍蟠科技:2025年上半年,龍蟠科技實現營收36.22億元,同比增長1.49%;凈利潤虧損0.85億元,同比縮小61.70%;扣非凈利潤為-1.32億元,有所減虧但仍然處于虧損狀態。
●富臨精工:2025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8.13億元,同比增長61.7%;歸母凈利潤1.74億元,同比增長32.41%;基本每股收益0.102元。公司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出貨量持續提升,銷售收入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
●五礦新能:2025年上半年,公司營業總收入29.04億元,同比上升15.85%,歸母凈利潤-2682.65萬元,同比上升59.31%。按單季度數據看,第二季度營業總收入14.96億元,同比上升5.43%,第二季度歸母凈利潤3704.4萬元,同比上升153.59%。
●瑞浦蘭鈞:2025年上半年實現收入94.91億元,同比增長24.9%;同期歸母凈利潤為-0.65億元,同比減虧85.3%。上半年共銷售32.4GWh鋰電池產品,較上年同期增長100.2%,其中儲能電池出貨18.87GWh,同比增長約119.3%,收入50.83億元,占比升至53.6%,超越動力電池成為第一大收入來源。
技術升級:高壓密產品成主流
未來,磷酸鐵鋰行業將持續朝著技術升級的方向邁進,高壓密產品將成為市場主流。隨著市場對電池能量密度、循環壽命等性能要求的不斷提高,高壓密磷酸鐵鋰產品的優勢愈發凸顯。其能量密度更高,能夠有效提升電池包容量,進而增加續航里程;循環壽命更長,可降低電池更換成本,提高電池使用效率。
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各大材料廠將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全力推進技術創新。通過優化材料粒徑分布、改進燒結工藝等手段,提高產品的高壓密性能。同時,企業還將積極研發“高壓密+低溫性能”雙優產品,以滿足不同應用場景的需求,尤其是北方儲能場景以及低溫環境下的使用需求。預計未來,高壓密產品在磷酸鐵鋰市場中的占比將持續提升,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跨界磷酸鐵鋰的大型石化企業盤點
在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的浪潮中,磷酸鐵鋰作為動力電池與儲能系統的核心材料,市場需求持續高漲。這一形勢不僅吸引了眾多新能源領域的專業企業投身其中,也促使一些大型石化企業跨界布局,期望在這一新興市場中搶占一席之地。
1.鈦白粉企業
2021年,龍佰集團為把握新能源磷酸鐵鋰電池的發展機遇,其全資子公司河南佰利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計劃投資12億元建設年產20萬噸電池材料級磷酸鐵項目。龍佰集團此舉意在借助自身在化工領域的技術與資源優勢,拓展業務版圖至新能源材料領域。然而,隨著市場形勢的變化,去年底,龍佰集團在投資者互動平臺透露,已收縮關于磷酸鐵、磷酸鐵鋰的后續投資,并密切關注新能源電池材料上下游市場情況,以便做好生產經營和戰略部署。這一轉變反映出市場供需關系的動態變化對企業決策的影響。
2022年4月,金浦鈦業全資子公司南京鈦白出資4億元設立金浦新能源,規劃建設總投資近100億元的20萬噸/年磷酸鐵、20萬噸/年磷酸鐵鋰及配套項目。金浦鈦業試圖通過此舉實現產業鏈的延伸與拓展,從傳統鈦白粉業務向新能源電池材料領域進軍。但今年4月披露的信息顯示,其磷酸鐵裝置完成建設總進度的65%后,鑒于當前市場狀況,磷酸鐵項目已暫緩,該項目規劃年產能為5萬噸。市場的不確定性以及行業競爭的加劇,使得金浦鈦業在推進項目時持謹慎態度。
2022年,惠云鈦業也曾宣布計劃投資約62億元,建設磷酸鐵、磷酸鐵鋰項目及配套投資上下游產業。不過,2024年4月,惠云鈦業公告稱,綜合考慮我國新能源材料市場環境、新能源電池上游原材料市場供需情況,結合自身經營管理及資金使用效率等因素,決定終止投資建設年產10萬噸新能源材料磷酸鐵項目。這一系列企業決策的變化,凸顯了跨界企業在進入磷酸鐵鋰市場時面臨的諸多挑戰與不確定性。
中核華原鈦白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核鈦白”)在跨界磷酸鐵鋰領域的歷程也備受關注。今年6月2日,中核鈦白公告擬終止公司2021年度非公開發行股票之“水溶性磷酸一銨(水溶肥)資源循環項目”及“年產50萬噸磷酸鐵項目”募集資金投資項目,并將剩余募集資金16.66億元永久補充流動資金,用于公司日常生產經營及業務發展。中核鈦白的磷酸鐵項目原承諾投資總額33.85億元(調整至25.24億元),累計投入13.09億元,已建成10萬噸/年磷酸鐵裝置并實現銷售,原計劃建設年產能50萬噸。2024年11月,中核鈦白曾宣布項目延期一年至2025年11月全部投用,但半年后決定放棄追加投資,原因在于磷酸鐵的下游市場供需關系發生較大變化,需求增速放緩。這一案例生動地展現了市場環境變化對跨界企業項目推進的重大影響。
2.磷化工企業
新洋豐作為磷化工領域的大型企業,憑借在磷資源方面的深厚積累,積極投身磷酸鐵鋰產業。通過與專業的新能源企業合作,引入先進的生產技術與管理經驗,逐步構建起從磷礦開采到磷酸鐵鋰生產的完整產業鏈。其磷酸鐵鋰產品在性能與質量方面不斷提升,在市場中逐漸嶄露頭角。
云天化也是跨界磷酸鐵鋰的典型代表。云天化利用自身在磷化工領域的技術沉淀與資源優勢,在磷酸鐵鋰生產工藝上進行了大量的研發投入。公司通過優化生產流程,提高了磷酸鐵鋰產品的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同時,云天化積極與下游電池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根據客戶需求進行產品定制化生產。在市場推廣方面,云天化借助自身在化工領域的品牌影響力,快速打開市場,其磷酸鐵鋰產品已在多個應用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并且隨著市場份額的不斷擴大,云天化在磷酸鐵鋰行業的話語權也在逐步增強。
興發集團通過自主研發與技術合作相結合的方式,興發集團成功攻克了多項磷酸鐵鋰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難題,實現了產品性能的大幅提升。在產能建設方面,興發集團合理規劃,逐步擴大生產規模,目前已具備一定規模的磷酸鐵鋰生產能力,產品在市場上以其高性能、高質量的特點受到客戶的高度認可,為興發集團在新能源領域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盡管面臨挑戰,但隨著全球能源轉型加速以及“雙碳”目標的推進,磷酸鐵鋰行業仍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機遇。在政策支持方面,國家持續加大對新能源汽車和儲能產業的扶持力度,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政策,這為磷酸鐵鋰市場的持續擴大提供了有力保障。市場需求層面,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增長以及儲能市場的崛起,對磷酸鐵鋰的需求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為企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技術創新機遇上,隨著行業的發展,對磷酸鐵鋰材料性能提升的需求不斷增加,這促使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技術創新,而在技術創新過程中,企業有望開拓新的市場領域,提升產品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