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受產品價格持續低位,疊加貿易摩擦和關稅壁壘升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新能源替代加速等因素影響,盡管我國主要石化產品生產銷售穩中有增,但石化行業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和進出口總額同時下降。在近日召開的2025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經濟形勢分析會上,與會專家學者深入分析當前形勢,探討走出“內卷式”加劇困境的可行路徑。
一、石化行業上半年經濟運行呈現“六大特點”
1.原油產量、進口量、加工量、消費量同比增長
上半年,我國原油產量1.08億噸,同比增長1.3%,為確保原油產量“七連增”奠定了堅實基礎。煉油和石化企業千方百計穩生產、穩市場、穩外貿,上半年原油進口量2.8億噸,同比增長1.6%,原油加工量3.62億噸,同比增長1.6%,原油表觀消費量3.85億噸,同比增長0.7%。在去年原油進口量、加工量和表觀消費量同比下降的基礎上,實現“轉降為增”。
2.主要化學品產量、消費量“雙增長”
上半年,我國主要化學品總產量同比增長7.3%。主要產品產量同比增長情況:硫酸6.3%、燒堿4.8%、乙烯10.9%、合成樹脂10.3%、合成橡膠5.4%、化肥9.2%。基礎化學品消費量同比增長6.1%,其中無機化學品增長2.9%、有機化學品增長11.2%。主要產品消費量同比增長情況:硫酸4.2%、燒堿1.8%、乙烯12.2%、合成樹脂7%、合成橡膠5.2%、化肥7.4%。以上數據表明,無論是產量還是消費量,多種化學品都是正增長,有的還是兩位數增長,說明市場對石化產品的需求是穩定的。
3.運行面臨挑戰,板塊分化加劇
上半年,石化行業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和進出口總額同時下降,這是繼2020年和2023年出現經營業績下降后的第三次下降。究其原因主要為產品價格持續低位,疊加貿易摩擦和關稅壁壘升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新能源替代加速。
三大板塊分化加劇:油氣開采和煉油板塊是“三下降”,化工板塊是“兩增一降”。油氣開采板塊營業收入6829.6億元、同比下降5.2%,實現利潤1834.2億元、同比下降11.1%,進出口額1779.5億美元、同比下降11%。煉油板塊也是營業收入、實現利潤和進出口額“三下降”。化工板塊營業收入4.75萬億元、同比增長1.7%,實現利潤1996億元、同比下降5.5%,進出口額2080.3億美元、同比增長0.3%,是“兩增一降”。此外,化工板塊內的分化加劇,農藥(化學農藥和生物農藥)、專用化學品,以及涂料、合成橡膠等專業領域,營業收入、實現利潤和進出口額“三增長”,而基礎化學品、化肥、合成材料、橡膠制品及煤化工等專業領域有增有降,分化明顯。
4.進出口延續“量增價減”態勢
上半年,石化行業進出口總額4414.3億美元、同比下降6.9%。其中,進口額2812.5億美元、同比下降10.6%;出口額1601.8億美元、同比增長0.4%;貿易逆差1210.6億美元、同比下降22%。石化行業進出口再次出現“量增價減”。多品種的石化產品和化學材料不僅出口量或進口量大,而且增幅也大,但受原油及主要石化產品價格低位的影響,進出口總額和貿易逆差都出現了下降。
5.成品油產量、消費量“雙下降”
與2020年受疫情影響出現的“雙下降”有本質不同,今年上半年成品油產量、消費量的“雙下降”預示著柴油和汽油消費市場確已達峰。
成品油產量、消費量“雙下降”,這說明受新能源汽車對汽油市場的影響和LNG(液化天然氣)重卡對柴油替代的影響,在“十三五”末柴油消費達峰的情況下,汽油消費的峰值已于“十四五”中期提前到來。進一步分析發現:上半年在原油加工量同比增長1.6%的情況下,成品油產量同比下降5.4%,成品油產出率55.3%,低于去年上半年的59.7%,這說明近年來石化行業加快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減油增化”效果正在顯現。
6.原油與主要石化產品價格持續下降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上半年我國石油天然氣開采業出廠均價同比下降9.6%,化學原料和化學品出廠均價同比下降4.4%。
上半年原油、天然氣、化肥、農藥及主要石化產品產量都實現穩中有增,基礎化學品、合成材料等主要石化產品市場消費量和進出口量都穩定增長。但是,上半年石化行業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和進出口總額同時出現下降,主要受“內卷式”競爭加劇導致產品價格低位影響,全行業虧損額同比增加8.3%,特別是煉油板塊面臨的形勢更為嚴峻(比去年同期增虧90多億元)。
二、石化行業下半年經濟運行工作“五項重點”
下半年,外部不確定性增多、市場需求乏力、供需矛盾突出等問題仍存在。隨著全球石化產能的調整與重組,特別是歐洲地區跨國公司煉油、烯烴及部分基礎化學品產能的關停與退出,預計石化產品價格將走強。隨著國內治理“內卷式”競爭行動展開,低價惡性競爭將被遏制,國內市場石化產品價格具有上行的趨勢。下半年,石化行業經濟運行有五項重點工作。
1.繼續把提質增效放在首位
效益下滑是上半年經濟運行面臨的最嚴峻挑戰,提質增效仍然是行業經濟運行的首要任務。降運營成本、降低虧損面、虧損企業減虧,仍然是下半年提質增效的重中之重。各企業要在降本增效、挖潛增效和優化增效上下功夫,不僅通過工藝優化、技術升級、余熱綜合利用降低物耗能耗,而且要降財務費用、管理費用、采購成本、物流成本,還要“壓庫存、降應收”。
同時,各企業還要多爭取國家產業政策的支持,如在做好保供穩價的前提下,多爭取成品油出口配額和淡季化肥出口等政策支持。在國內市場供過于求、汽柴油消費提前達峰的情況下,通過成品油出口配額的合理提升,將我國煉油裝置開工率由去年的76.1%提升到80%以上,煉油板塊營業收入、進出口額下降和利潤虧損的狀況將改變,石化行業的運營質量也將隨之明顯提升。
2.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高端化轉型。我國石化行業當前結構性矛盾突出,高性能材料、電子化學品等高端精細化學品自給率不高,甚至有的還被“卡脖子”,為滿足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制造領域需求,加快高端化轉型是石化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迫切任務。石化企業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以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目標,聚焦關鍵共性技術、聚焦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科技前沿,瞄準原創性引領性技術實施重點突破。在加快茂金屬聚合技術工業化的同時,瞄準高端聚烯烴及其專用料、聚烯烴彈性體、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高端膜材料,以及電子化學品、超凈超純試劑、高端功能化學品等的技術突破與工業化應用,通過創新加快石化行業高端化進程。
數字化升級。國內智能工廠的實踐證明,生產工具的智能化、數字孿生技術的發展及人機協作模式的逐步成熟等一系列生產范式的轉變,為生產現代化、管理現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撐。石化企業必須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加快智慧車間、智能工廠和智慧化工園區創建,通過數字化升級,助推石化行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
綠色化發展。首先是加快石化行業綠色低碳改造升級。以生產企業為主體,以物耗能耗較高的合成氨、甲醇、燒堿、電石、煉油、乙烯等產品和煤化工產業園為重點,大力推廣節能低碳和清潔生產技術裝備,加快工藝流程更新升級,加快老舊設備更新換代,認真做好生產過程余熱回收利用。
其次是加強綠色低碳創新。國家或行業層面,組建一批綠色低碳重點實驗室和國家(行業)創新平臺,重點支持綠色低碳和節能降碳的前沿新技術,重點組織實施一批具有工業化前景的重大前沿科技項目;聚焦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低碳零碳工藝流程再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與綠氫等清潔能源耦合發展、資源節約集約與循環利用等,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嚴格標準的前提下,認真開展綠色低碳先進技術工程、綠色低碳工廠(車間)、零碳化工園區等試點示范,以試點帶動和示范引領,加快石化行業和重點企業、重點園區綠色低碳新技術、新設備應用和綠色低碳轉型。
再次是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石化行業實現綠色低碳最現實的路徑選擇。現在最受關注的是大量廢棄塑料的循環利用,無論物理還是化學循環利用都將大量減少石油、天然氣、煤炭、磷礦石、硫鐵礦、螢石礦和碳酸鹽的開采。
3.下大力氣治理“內卷式”競爭
“內卷式”競爭是違背經濟規律,低質量、同質化無序競爭。石化行業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一要轉變發展觀念,改變“以規模論英雄”的傳統觀念和拼投資、拼資源、盲目投資的發展思路。二要加強行業自律,龍頭企業和骨干企業要帶頭自律,不壟斷市場、不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傾銷商品,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三要加強創新差異化,通過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走出“內卷式”競爭加劇的困境。四要標準先行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政策與市場同時發力,通過兼并重組加快落后產能和無效產能退出;嚴格執行《產業結構調整目錄(2024 年版)》等產業政策,倒逼落后產能和低效、無效產能退出;通過安全、質量標準,考核企業生產裝置和生產過程安全等級和本質安全水平等。
4.堅定石化強國目標邁向“十五五”
“十五五”期間石化行業應順應行業發展的大趨勢,把高質量發展作為首要任務,貫徹新發展理念,繼續將科技創新置于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供給側和需求側改革同步發力,構建國內大循環和深化國際化同步推進,以新型工業化為目標,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機遇和挑戰,在產業結構調整、綠色低碳轉型、做強增量優化存量、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可控、發展新興產業、培育未來產業上狠下功夫。堅定石化強國目標不動搖,加大創新驅動戰略、綠色低碳戰略和人才強企戰略實施力度,培育世界一流企業,建設世界級石化產業集群,推動石化行業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
5.堅守安全底線確保本質安全
一要加強安全培訓,增強全員安全意識。二要加強檢修維修管理,嚴格規范操作。三是加強危險源識別,提升科學果斷處置能力。
記者觀察:以差異化競爭走出“內卷”困境
上半年,石化行業營業收入、利潤總額、進出口總額出現“三下降”。“內卷式”競爭造成的石化產品價格持續低位是重要因素。
“‘內卷式’競爭是以無序價格戰為主要標準,其結果往往是行業的盈利水平下滑,企業生產經營承壓,產業鏈良性運轉受到沖擊,進而導致產品質量下降、產業創新能力削弱等一系列后果,會造成產品價格的持續下跌,從而使企業效益持續承壓。”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處長盧娜分析指出。
數據顯示,2023年石化行業實現利潤總額比上年下降20.7%,2024年再降8.8%,今年上半年再降10.3%;營業收入利潤率從2021年的8.03%,降至2022年6.8%、2023年5.5%、2024年4.85%,今年上半年4.9%,仍處歷史低位。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黨委副書記、副會長傅向升表示,如果“內卷式”競爭持續加劇,不僅會導致效率低下、資源浪費,而且會形成惡性循環,進而影響技術創新,出現“劣幣效應”,影響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十五五”期間,國內化工市場競爭將更趨白熱化,如何走出“內卷式”競爭加劇的困境?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副司長肖露認為,石化企業要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加快推進市場多元化戰略。針對不同國家的不同市場需求進行差異化、定制化的生產和銷售,以多元化來提升抗風險的能力。倡導良性競爭,努力提升產品附加值,通過增強產品的科技屬性、低碳屬性,做到以質量求生存,以創新拓市場,以服務固根基、以品牌增效益。
盧娜提出,要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加強重點工業產品產能的預警并及時向行業提示,推動化解產能過剩的風險,增加強制性國家標準有效供給,引領和規范并重,促進產業轉型,落后產能要有序退出。
“石化企業要借‘反內卷’政策東風,擺脫低水平重復競爭,提升競爭力,從‘拼規模、拼價格’轉向‘拼技術、拼效率、拼綠色、拼創新’。”中國石化化工物流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李鎖山指出。
他建議,一要聚焦高附加值產品與差異化戰略,向產業鏈下游高精尖產品延伸,如高性能樹脂、特種工程塑料、高端膜材料、生物基材料、電子化學品、高性能纖維等,以及開發高功能定制化精細化工品。二要擁抱綠色低碳轉型,應用高效換熱設備、余熱余壓利用技術等先進節能工藝,探索綠氫替代、CCUS、生物質原料應用等,構建綠色產業鏈和供應鏈。三要強化產業鏈協同與開放合作,在大型化工園區內,與上下游企業深度耦合,實現物料、能源、公用工程的互供互享,通過戰略合作、聯盟等方式,在細分領域做精做強。
多位與會石化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通過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努力實現產品的高端化、差異化,在差異化競爭中走出“內卷式”競爭加劇的困境,提升運營質量和效益,助推石化行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中國石化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