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雙碳”戰略全面深入推進,氫能被正式納入能源管理體系,綠氫產業發展進入關鍵時期。日前,由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氫能分會、內蒙古自治區氫能產業發展促進會主辦的“2025氫能產業發展大會暨內蒙古自治區第四屆氫能產業發展推進會”在包頭召開,專家指出,我國已成為綠氫產業發展的引領者,未來隨著綠氫成本逐步走低、有關技術不斷實現突破,其下游市場將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市場需求將迎爆發式增長。
我國綠氫項目占全球超50% 工業用綠氫邁入新階段
“我國建成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產能占全球比例超過50%,已成為可再生能源制氫及相關產業發展的引領者。”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副司長邊廣琦說。
“氫能兼具工業原料和能源產品雙重屬性,是解決工業脫碳的重要可行方案。”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副院長楊雷談道,目前,氫能在我國工業體系中的應用多集中在合成甲醇、合成氨、煉化和煤化等化工領域。
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科學院院士唐叔賢介紹說,由內蒙古華電氫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包頭市達茂旗實施的工業天然氣摻燒綠氫示范項目,成功打通“風/光發電制氫+摻氫管道輸送+工業供能”流程,實現了工業天然氣與綠氫20%的最高摻燒比例,年綠氫摻燒規模達2000噸,實現了“綠電制綠氫、產業用綠氫”的產業循環發展模式,為我國工業領域應用綠氫提供了示范。
陽光電源副總裁、陽光氫能董事長彭超才表示,2025年全球吉瓦級綠氫項目加速推進,已有16吉瓦綠氫項目實現最終投資決策(FID),中國、中東、拉美、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將引領吉瓦級項目。
綠氫成本有望大幅降低 將迎千萬噸級市場需求
內蒙古華電氫能科技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王新宇認為,經過近幾年快速發展,氫能產業正從試點探索逐步進入有序破局的新階段。其中,低成本是氫能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隨著技術不斷創新進步,綠氫成本將趨近灰氫成本。在地方政府高度重視和有效培育下,包頭市制取綠氫成本在幾年內有望降至12元/千克,一旦達成這一里程碑,氫能的市場需求量將迎來爆發式增長,其規模將遠超當前行業預期。”唐叔賢說。
專家重點提到綠色燃料領域。唐叔賢指出,可持續航空燃料(SAF)需求旺盛,是未來綠氫消納的重要領域之一,預計2027年,航油中SAF摻混比列將達到5%,對應的綠氫需求將達到61萬噸,2030年綠氫消納需求還將進一步增大。
“氫能依托其雙重屬性優勢,將在燃料和原料協同發展以及產業鏈協同發展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未來5年,氫能將加速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并成為全球經濟的新增長點。”據楊雷預計,到2050年,綠氫作為工業原料,在氨、醇、烯烴等化工領域的需求量將達到約2000萬噸/年,在冶金領域作為還原劑等的需求量將達到約700萬噸/年;氫能作為能源產品,通過摻燒供熱或發電,替代傳統化石燃料的需求量將達到約1500萬噸/年,“海陸空”各類運輸工具對氫或氫基綠色燃料的需求量也非常大。
“綠色甲醇及綠氨作為氫的液體載體,有助于實現氫能的大規模應用。”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劉科也表示,“以綠電水電解過程中產生的綠氫和綠氧為原料,通過煤氣化技術制備低碳甲醇是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方向。”
創新引領未來發展 劍指技術輸出策源地
對于綠氫產業未來發展,“創新”依然是關鍵詞。
彭超才認為,產業要實現健康發展,需要大力推進材料創新,優化關鍵組件成本,如催化劑、電極等關鍵材料;同時推動結構輕量化,降低材料成本。
楊雷則指出,要重點支持高靈活性電解水制氫、光解水制氫等前沿技術的研發,提高綠氫生產效率和經濟性;要加強綠氫基衍生品產業鏈的開發,如氨燃料發動機、摻氫燃氣輪機等,以及氫能相關的工業流程重塑。“美國在高效電解槽、先進燃料電池等領域技術創新方面表現突出,其產學研合作模式,對我國加速氫能技術突破具有借鑒意義。”楊雷說。
唐叔賢介紹說,包頭市有從制氫到用氫的全鏈條技術儲備。他表示:“當碳化硅電板的效率、管道輸送的成本、碳捕集的突破形成合力,包頭不僅能超越美國能源局2031年的綠氫成本目標,更能成為全球氫能技術輸出的策源地。”
邊廣琦指出,國家能源局將從五方面持續發力,夯實氫能產業發展基礎。
一是強化政策引領,在“十五五”能源發展規劃中進一步明確氫能產業發展目標路徑,推動氫能項目和基礎設施科學布局,推進氫能“制儲輸用”全鏈條協調發展;二是堅持科技創新,加強對能源科技創新平臺、科技攻關、集成應用示范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動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三是拓展應用場景,持續推動氫能在能源、化工、交通、冶金等領域推廣應用,促進氫能產業規模化發展;四是加強行業賦能,推動各地建立健全氫能項目管理制度,持續完善氫能標準和認證體系,推動氫能產業規范發展;五是深化國際合作,統籌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一帶一路”、APEC、金磚機制等合作框架下推動氫能產業開放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