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與上海空間電源研究所聯合完成的高比能、高安全性鋰二次電池材料開發與應用項目,憑借在鋰二次電池材料領域的多項突破性成果,獲得山東省科學技術獎技術發明一等獎。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等領域快速發展,對鋰二次電池的比能量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國新能源戰略規劃及航空航天重大工程明確提出,未來電池比能量需提升至500瓦時/千克以上,但當前傳統鋰離子電池依賴高鎳三元正極、硅碳負極和有機電解液的組合,比能量已接近350瓦時/千克的理論極限,且存在嚴重安全隱患。
采用固態電解質替代有機電解液的固態電池,被視為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方法,但固態電池面臨內阻大、固/固界面不穩定等瓶頸。為此,項目團隊圍繞固態電解質的離子傳輸能力和界面穩定性展開攻關,通過材料結構設計與工藝創新,形成了一系列原創性技術成果。
一是優化離子傳輸通道提升電解質性能。團隊發明了局域亞穩態可控構筑技術,通過雜環聚合物“錨定”構筑亞穩態結構,優化離子極化環境,降低離子傳輸能壘;同時發展“動態限域擴散”方法,通過動態高壓固相制備技術擴大離子通道,消除結構缺陷導致的通道堵塞。由此開發的氧化物固態電解質,離子電導率達3.6毫西門子/厘米,電化學窗口大于6.0伏,為高比能電池提供了高性能電解質材料。
二是穩定固/固界面保障電池循環性能。針對金屬鋰負極與固態電解質界面不穩定的問題,團隊開發了共軛骨架電解質新體系,其“給—受”結構可高效解離鋰鹽,顯著降低界面極化,使固態電池鋰離子轉移數達0.839,對鋰穩定性超10500小時。同時,團隊采用聚合物輔助表面無定形化技術消除晶面錯位,降低界面阻抗,使復合材料離子輸運性提升138%。
三是創新制造技術實現高均一度全固態電池量產。團隊發明了電極片梯級界面逐層構筑技術,通過流延成型結合物理沉積,實現階梯式電極結構可控構筑,平衡了電池高功率特性與循環穩定性。他們開發的國內首套高致密、高均一薄膜固態鋰電池制備技術,將固態電解質界面阻抗降低90%,制備的固態電池體積能量密度達1070瓦時/升,接近商業鋰電池的2倍。
截至目前,該項目已授權發明專利30項,發表SCI論文134篇。項目組成員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等多項榮譽。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