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印發的《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提出,圍繞低碳零碳負碳先進適用技術打造示范應用場景,形成具有商業價值的技術解決方案。在此背景下,碳和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碳和科技)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創“碳氮聯產”負碳技術能將二氧化碳和氮氣尾氣變成“真金白銀”,助力低碳企業、零碳園區建設。近日,碳和科技董事長戚勵分享了該技術的發展歷程。
全球首創“碳氮聯產”負碳技術
1994年,碳和科技母公司北京市飛達捷能氣體分離技術有限公司成立。從那時開始,該公司深耕變壓吸附法(PSA)氣體分離行業已超30年。2018年,一些化工客戶在采用飛達捷能的技術分離氮氣時提出了分離利用二氧化碳的需求。戚勵敏銳地認識到,將PSA技術延伸至碳氮聯產領域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由此,她組建了國內最早從事碳捕集工作的團隊,開始聚焦工廠燃燒尾氣捕集碳氮聯產這一新場景,加速推動工藝技術的產業化落地。
中國提出“雙碳”目標后,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的需求激增,引發了氣體行業的一場革命。為滿足行業需求,戚勵果斷將從屬于飛達捷能的二氧化碳事業部改組為碳和科技獨立運營,專注于溫室氣體捕集與轉化利用領域。
“2022年,碳和科技已落地三個二氧化碳捕集項目,總年產能達40萬噸,碳捕集量占到了全國碳捕集總量的1/10。目前在建項目的碳捕集量達到120萬噸,應用場景覆蓋化工、油田驅油、農業氣肥等領域。”戚勵說。
“以氮補碳”破解盈利難題
在碳捕集領域,高成本、低盈利是行業公認的難題。戚勵介紹說,目前全國二氧化碳捕集項目大多尚未實現盈利,而碳和科技以工業含碳尾氣為原料,在捕集二氧化碳的同時還能提純廢氣中的氮氣,得到二氧化碳和氮氣兩種產品。利用氮氣分攤碳捕集的成本解決了捕集成本和銷價倒掛的問題,助力碳中和目標實現。
“相比市場上260元/噸以上的二氧化碳捕集成本,碳和科技能將該項成本控制在150~190元/噸。收集的氮氣作為商品出售,價格約為0.22元/標準立方米。按10萬噸碳氮聯合回收氣體來計算,化工廠的投資回報時間平均約6年,結合新能源用電三四年就能收回成本。”戚勵以化工廠排放的尾氣為例算了一筆經濟賬。
以碳和科技承擔實施的信發集團碳氮聯產項目為例,該集團原本用空氣制氮,分離氮氣的成本約0.2元/標準立方米,而聯產模式下回收氮氣每標準立方米成本僅幾分錢。信發集團將捕集的二氧化碳通過管道輸送到智慧農業氣肥項目,農作物增產提質效果顯著。
為多種溫室氣體找“歸宿”
碳和科技正通過技術創新,推動行業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轉型。戚勵表示,在技術創新方面,該公司已申請20余項專利,已授權3項國內發明專利、2項國際發明專利和9項實用新型專利,并獲中國發明協會創新獎創業獎二等獎。
憑借在PSA氣體分離領域的深厚積淀,戚勵又將目光投向其他氣體分離領域。如今,碳和科技已經布局了二氧化碳捕集回收、甲烷凈化提純、氫氣干燥凈化、氦氣提純四大領域,為企業碳排放項目提供了定制化的工藝解決方案,覆蓋從項目診斷、經濟核算到工藝設計和裝備等全流程。
2009年,碳和科技啟動了甲烷提純的技術研發。相比二氧化碳捕集動輒上億元的投資,甲烷回收利用投資規模小至百萬元,且甲烷作為能源氣體可直接轉化為RNG供氣或發電,經濟性更優。“我們測算過,甲烷提純再利用的投資收益率比二氧化碳項目更高,隨著甲烷溫室氣體減排需求的日益提升,未來三五年有望成為市場爆發點。”戚勵表示。
對于化工行業而言,把握“雙碳”目標的機遇關鍵在于如何將政策紅利轉化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目前碳和科技已和百余家設計院、企業、化工園區等建立了戰略合作,涵蓋中石油、萬華化學等企業,提供從工藝包設計到核心裝備生產的全鏈條解決方案。
未來,隨著碳交易市場持續擴容、甲烷管控政策逐步落地,以碳和科技為代表的扎根細分領域的創新企業將迎來更大發展空間。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