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印發《國家發展改革委 工業和信息化部 國家能源局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啟動國家級零碳園區建設申報工作。
通知明確,在綜合考慮能源稟賦、產業基礎、電力安全可靠供應、減碳潛力等因素基礎上,各地區發展改革委要會同本地區工業和信息化、能源主管部門等推薦有條件、有意愿的園區建設國家級零碳園區;各地區推薦園區數量不超過2個,于8月22日前將推薦園區名單及建設方案報送國家發展改革委。
從中央點名到全面申報建設,并給零碳園區配套政策資金,吹響了零碳園區競相建設的號角。
建設零碳園區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舉措,需通過系統性規劃整合能源轉型、產業優化、技術創新和管理升級。以下是基于國家最新政策(2025年7月三部門聯合發文)的核心實施路徑:
一、明確核心目標與政策框架
1. 核心指標
單位能耗碳排放:園區驗收的硬性門檻:
? 年能耗20~100萬噸標煤的園區:≤0.2噸CO?/噸標煤
? 年能耗≥100萬噸標煤的園區:≤0.3噸CO?/噸標煤
(當前全國園區平均約2.1噸/噸標煤,需降低90%)。
引導指標:清潔能源占比≥90%、工業固廢利用率≥80%、余熱利用率≥50%等。
2. 政策支持
資金保障:國家統籌現有資金渠道,鼓勵地方專項債、政策性銀行中長期信貸,支持企業發行綠色債券。
審批改革:探索“一個窗口”審批多能互補項目,簡化節能審查流程。
二、能源系統轉型路徑
1. 100%清潔能源替代
本地開發:屋頂光伏、分布式風電、地熱等,最大化利用空間資源(如青島奧帆中心年減碳8663噸)。
外部綠電:通過電力交易購買綠電,配套智能微電網和儲能(電化學/氫儲能)平衡波動。
2. 能效提升技術
推廣區域集中供能、高效熱泵、余熱回收系統,降低單位產值能耗。
三、產業與資源優化
1. 產業結構調整
發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產業(如數字經濟),推動高耗能產業向能源富集區轉移,探索“以綠制綠”(綠色能源生產綠色產品)。
2. 循環經濟體系
企業間能源梯級利用(如A廠廢熱供B廠使用)、固廢資源化(電池梯次利用)、工業用水重復率≥80%。
四、技術與管理創新
1. 數字化碳管理
建設能碳平臺,實時監測能耗與碳排放,AI優化調度;應用數字孿生模擬減排潛力。
2. 設施零碳化改造
新建建筑需達超低能耗標準,既有建筑改造(保溫墻體、Low-E玻璃);交通電動化(物流車/擺渡車)及配套充換電設施。
五、實施步驟與風險應對
1. 分階段推進
摸底診斷:開展碳盤查,識別排放源(范圍1-3),制定時間表(如2025達峰→2035近零→2050全零碳)。
試點先行:優先選擇基礎好的省級以上開發區或“園中園”,積累經驗后推廣。
· 產業優化: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推廣普及碳應用,促進產業鏈優化,并結合實際情況設定產業優化方案,淘汰一批,改造一批,引進一批。一方面,在原有園區產業基礎上,鼓勵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推動園區企業利用低碳設備、低碳技術及低碳材料進行技術改造、裝備升級,提高能源利用率,進一步實現園區高耗能行業轉型升級。
· 機制引導:通過建立相關組織機制,創新碳排放激勵機制等,完善園區低碳管理機制,并積極探索建立園區零碳建設的長效機制與政策措施,為實現節能減排、低碳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 零碳改造:加強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低碳基礎設施建設,對園區用水、用電、用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低碳化、智能化改造。加強園區數字化改造,建設碳監測體系和數字化能碳管理系統,建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統計監測平臺,加強對園區工業、建筑、交通用電等基礎數據統計,建立并完善企業碳排放數據管理和分析系統。
2. 突破關鍵難點
技術瓶頸:攻關氫能、長時儲能技術,開展CCUS示范(鋼鐵/化工環節)。
機制創新:探索綠電直供、虛擬電廠參與電力市場,激活商業模式。
零碳園區建設需系統整合技術應用、產業協同和政策機制,通過“核心指標倒逼+引導指標優化”雙軌推進,實現經濟效能與碳中和目標的深度兼容。
未來零碳園區獲將帶來萬億市場,帶動產業進一步改造升級,實現全社會的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