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貴州省生態環境廳受理的中國石化長城能源化工(貴州)有限公司100萬噸/年甲醇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情況予以公示。
項目主要工藝生產裝置為:3×1500噸/天的煤氣化裝置、31.5萬Nm3/h凈化裝置、4.0萬噸/年硫磺回收裝置、100萬噸/年甲醇裝置(含壓縮、合成、精餾、氫回收)及7萬Nm3/h空分裝置,以及其他配套的公用工程及輔助生產設施等。
產能增速放緩
據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統計,2024年我國甲醇產能達到10977.6萬噸/年,同比增加3.4%,增速下降了2.4個百分點,實際新增430萬噸/年。新增產能和新投產裝置數量均為近五年來新低。其中,煤制甲醇產能在2024年底達到8597萬噸/年,占總產能的78.3%,同比增加3.5%。這一數據表明,盡管煤制甲醇仍是我國甲醇產能的主要構成部分,但整體甲醇行業的擴張速度已明顯放緩。產能增速的放緩與市場供需格局的變化密切相關。過去多年的快速擴張使得市場逐漸趨于飽和,行業競爭加劇,企業對于新增產能的投資變得更加謹慎。
在產能增速放緩的同時,2024年我國甲醇產量卻呈現出大幅增長的態勢。2024年我國甲醇產量為9182.2萬噸,凈增865萬噸,同比增長10.4%,增幅提高6.7個百分點,為近7年以來最高水平。從原料結構來看,煤制甲醇產量為7701.4萬噸,占總產量的83.9%,同比增幅為10.4%。產量的大幅增長主要得益于現有裝置生產效率的提升以及部分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實現了產能的挖潛。一些企業采用先進的煤氣化技術和優化的生產工藝,使得煤制甲醇裝置的運行更加穩定,單位時間內的產量得以增加。
四大發展趨勢
隨著行業的發展,煤制甲醇產能結構將進一步優化。一方面,落后產能將加速淘汰。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實施的最后一年,監管部門對碳排放和能耗的管控更為嚴格。我國煤制甲醇行業約25%的產能能效低于基準水平,2025年底此類產能需要完全退出。另一方面,一體化裝置將成為發展主流。未來的甲醇項目將更加注重與上下游產業鏈的整合,通過建設配套的烯烴、醋酸等下游裝置,實現產品的就地轉化,減少中間產品的運輸成本和市場風險,提高企業的整體競爭力。
技術創新仍將是煤制甲醇行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在氣化技術方面,研發將朝著提高煤炭轉化率、降低氧耗和能耗的方向進行。新型催化劑的開發也將是重點領域,通過研發高活性、高選擇性、長壽命的催化劑,提高甲醇合成的效率,降低副反應的發生。智能化技術在煤制甲醇生產中的應用將不斷深化。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生產過程的精準控制、設備的智能運維,提高生產的安全性和穩定性,降低人力成本。
甲醇的市場需求將呈現多元化趨勢。在傳統化工領域,隨著醋酸、MTBE等行業的持續擴張,對甲醇的需求將保持穩定增長。在新興領域,甲醇作為清潔燃料的應用前景廣闊。甲醇可作為船用燃料,相比傳統燃料,能顯著降低氮氧化物、顆粒物等污染物的排放。甲醇制氫技術的發展也為其在氫能源領域的應用打開了空間,通過甲醇重整制氫,為燃料電池提供氫氣來源。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甲醇燃料電池汽車也有望成為未來交通領域的重要補充。
在“雙碳”目標的大背景下,綠色低碳發展成為煤制甲醇行業的必然選擇。企業將加大在節能減排、碳捕獲與封存(CCS)等方面的投入。通過優化生產工藝,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碳排放。一些企業已經開始探索將CCS技術應用于煤制甲醇生產中,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進行捕獲、運輸和封存,實現二氧化碳的近零排放。
煤制甲醇Vs綠色甲醇
煤制甲醇與綠色甲醇既存在技術路徑上的顯著差異,又在終端應用場景中存在一定關聯性。短期來看,二者在能源轉型中存在互補性;長期來看,綠色甲醇對煤制甲醇呈替代關系。
從生產邏輯看,煤制甲醇是傳統化石能源轉化的產物,以煤炭為原料,通過氣化、合成等工藝生成甲醇,其本質是將煤炭中的碳氫元素轉化為液體燃料或化工原料,生產過程依賴不可再生的煤炭資源,且需消耗大量水資源和能源。而綠色甲醇則屬于可再生能源體系的產物,以生物質(如秸稈、林業廢棄物)或綠氫(通過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得)與二氧化碳為原料,通過生化反應或催化合成生成甲醇,生產過程幾乎不依賴化石能源,甚至能實現碳的循環利用(如利用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作為原料)。
在環境影響層面,煤制甲醇是典型的“高碳路徑”,煤炭氣化過程會釋放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強度較高,是傳統煤化工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綠色甲醇則被視為“低碳甚至負碳技術”,若以生物質為原料,其碳排放可納入自然碳循環(植物生長吸收的二氧化碳與燃燒釋放的二氧化碳大致平衡);若以綠氫和二氧化碳為原料,甚至能實現“碳捕集—轉化—再利用”的閉環,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可降低90%以上,是應對“雙碳”目標的重要技術方向。
從產業關聯角度,二者終端應用場景高度重合,均可作為清潔燃料(如甲醇汽油、船舶燃料)、化工中間體(用于生產甲醛、烯烴等)或儲能介質(通過甲醇裂解制氫實現能源儲存)。但在發展定位上,煤制甲醇受限于資源稟賦和環保壓力,未來更多是在能源轉型過渡期發揮補充作用,且需通過碳捕集技術降低排放;而綠色甲醇則是能源結構轉型的長期方向,隨著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和碳約束趨嚴,其經濟性和規模化潛力將逐步凸顯。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