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我國光伏制造業階段性供需失衡、“量增價減”問題加劇,出現“內卷式”競爭。在推動光伏制造業重回供需平衡的進程中,要充分汲取過去治理煤炭、鋼鐵等產能過剩的教訓,降低產業大起大落造成的負面影響。要按照黨的二十大強調的“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一根本原則,立足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用好市場化、法治化手段,統籌供給、需求兩端發力,兼顧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
我國光伏制造業階段性供需失衡
2024年,光伏產品產量高速增長的同時,價格持續大幅下行,行業陷入“內卷式”競爭。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光伏裝備業營業收入約1.75萬億元,利潤超過1300億元;2024年營業收入降至約1.25萬億元,全產業鏈虧損1000億元以上。
2024年前10個月,多晶硅、硅片、電池片、光伏組件產量分別達到158萬噸、608吉瓦、510吉瓦、453吉瓦,同比增長均超過20%;四個環節名義產能均超過1000吉瓦,兩倍于實際市場需求;價格下跌幅度分別超過35%、45%、25%、25%。2024年前三季度,電池、組件出口量分別同比增長41.8%、15.9%,但光伏產品出口總額同比下降34.5%,“內卷式”競爭蔓延到國外。我國光伏制造業已經進入新一輪行業“大拐點”,且本輪下行周期和下行深度將大大超過以往。
產能冗余是市場經濟的普遍現象。我國光伏制造業產業發展的周期波動規律明顯,2003年至2023年,大體經歷了“四起三落”的周期性波動。充裕的產能和較低的成本為其他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提供了發展基礎,為新能源與其他產業耦合創造了條件。
從長期看,中國光伏產品仍有較大市場需求。從全球看,主要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轉型的方向沒有改變,各國支持光伏產業發展的趨勢沒有改變;從國內看,加快發展新能源的戰略取向沒有改變;從應用場景看,隨著技術進步,光伏應用場景正不斷拓展,新增長點層出不窮;從產業發展看,企業更加注重科技創新、供應鏈穩定性增強、產品性價比進一步提高的格局沒有改變。因此,我國光伏制造業當前屬于階段性供需失衡,長期看仍有較大需求空間,“十五五”“十六五”期間仍將繼續保持發展態勢。
多重因素疊加造成供過于求
我國光伏制造業在產業規模、技術水平、市場應用等方面均居世界前列,但企業加速擴張布局疊加國際經貿格局調整,造成“內卷外堵”局面。
一是光伏制造企業加大產業鏈延伸形成擴產效果。近年來,光伏制造業企業尤其是大多數龍頭企業加大產業鏈延伸,從原來的分工協作轉向垂直一體化,從組件生產延伸到硅料、硅片等各個環節,形成了明顯的擴產效果。
二是大量行業外企業涌入。我國提出“雙碳”目標后,光伏發電等新能源產業高速增長,吸引許多行業外企業進入,由于技術和市場門檻相對低、產業鏈較長,因此短時間內增加大量產能產量。
三是地方政策加速產能釋放。光伏制造項目由于投資大、周期短,成為地方招商引資的重點。一些地方政府將產業配套作為企業建設光伏發電項目的必要條件,形成新的產能,同時往往給予較多土地、資金、稅收等政策優惠,引發“投資熱”。
四是電力消納受到制約。西北地區提升本地消納能力和建設外輸通道需要一定時間,配電端承載能力、配電網接入容量在新能源快速增長形勢下出現跟進困難,多種因素導致棄光限電范圍有所擴大。
五是國際貿易摩擦加劇。美國對我國出口的光伏產品實施全方位打擊,加征高額關稅的范圍從最初的電池、組件延伸到所有環節;歐盟出臺法案力推綠色產業本土化發展,明確提出本土制造目標和要求;新興市場中,南非、巴西等國也大幅提高關稅,印度要求自2026年6月起,政府項目必須使用由政府批準公司名單中列出的在當地生產的太陽能光伏組件。
破除“內卷”還需內外兼修、供需共治
破解光伏制造業“內卷式”競爭,要以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內外兼修、供需共治。
第一,提升新能源發展規劃目標。我國光伏發電和風電裝機規模已提前6年完成2030年預期目標,建議“十五五”規劃需根據產業發展實際情況,適當提高新能源裝機規模、發電量比重目標,提高能源生產和消費重點省份的新能源本地消納比例。據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課題組初步測算,預計2030年光伏發電和風電累計裝機規模可達26億千瓦左右,占電力總裝機規模的比重將提升至52%,發電量占比將達到28%。
第二,深化改革釋放新能源需求潛力。加快建立全國統一電力市場,推動新能源全面參與電力市場交易,加快推動“隔墻售電”政策落地。大力推動配電網建設,提高光伏消納能力。《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2025年新型儲能建設目標是3000萬千瓦以上。近幾年儲能高速發展,要從客觀需要和條件出發,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大幅度上調發展指標。經初步測算,到2030年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可達3億千瓦左右。
第三,多措并舉規范市場競爭秩序。依法對涉嫌壟斷、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調查處罰。完善招投標政策,加大招投標產品質量、服務等因素的權重。強化環境、社會與治理(ESG)合規標準運用,提升光伏項目投融資門檻。完善技術、環保、安全、能耗等標準,強化《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2024年本)》執行,避免低水平項目投資建設。全面清理地方政府不合理補貼、優惠政策,加快落后產能出清。
第四,強化行業自律和第三方機構作用。引導企業依法合規參與市場競爭,督促企業自覺防范出口環節惡性競爭和侵犯知識產權等不良競爭做法。依托權威第三方完善相關產品標準、主動對產品進行監測檢驗,限制低劣產品供應。研究由相關第三方制定行業招投標指南或者設定行業標準合同,規范行業秩序。同時,大力支持行業龍頭企業加大科技研發力度,如發電轉化效率等相關領域。
第五,順勢而為引導光伏產業鏈非關鍵環節“走出去”。從近兩年歐美相關法案情況來看,主要是打壓我國產品出口,而歡迎投資設廠。因此,要在保護好核心關鍵技術前提下,引導企業從“單一產品走出去”轉向“產業鏈非關鍵環節走出去”,以項目開發建設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合作,儲能等關聯產品與服務企業聯合出海。加強“走出去”指引,穩住歐美市場存量,加大對“一帶一路”國家和新興市場開拓力度。行業主管部門要加強信息調查、規劃和指導,建立健全境外競爭協調機制;商務部門要加強對企業在海外案件預警、應訴動員、法律抗辯等環節的指導;標準主管部門要加強國內標準和國際標準有效對接,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和推廣;同時充分發揮駐外使領館、行業商協會橋梁作用,依法合規維護我國出海企業合法權益,搭建國際化服務平臺,建立并完善海外投資通報機制,引導有序競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