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關鍵支柱產業,其產品廣泛滲透于能源、農業、建筑、交通、醫藥等諸多領域,對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產生著極為深遠的影響。然而,化工生產過程天然伴隨高溫高壓、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特性,一旦安全事故發生,所引發的不僅是人員的傷亡與財產的巨大損失,還極有可能造成環境污染,甚至引發社會層面的恐慌,加劇談“化”色變。近年來,全球化工產業朝著規模化、集約化、智能化方向加速邁進,我國化工行業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也遭遇了安全管理領域層出不窮的新挑戰。如何在新時代的宏觀背景下,構建起科學、高效且可持續的安全管理體系,已然成為全行業亟待攻克的重大課題。
一、新時代化工行業安全管理的背景與挑戰
(一)行業發展的新趨勢與新要求
1.產業升級與規?;l展:“十四五”規劃清晰指明了化工行業高端化、精細化、綠色化的轉型方向。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化工行業總產值成功突破16萬億元大關。但不可忽視的是,產業集中度偏低、中小企業數量眾多的現狀依舊存在。中小企業在設備、技術、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短板,成為了安全風險的主要滋生源頭。
2.技術創新帶來的雙重影響: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領域的迅猛發展,有力推動了化工生產技術的迭代升級。諸如微通道反應器、自動化控制系統、數字孿生技術等新技術的應用,在大幅提升生產效率的同時,也對傳統安全管理模式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然而,技術的更新換代往往伴隨著全新的風險,例如人工智能算法的可靠性、數字化系統的網絡安全漏洞等,這些都應該被納入安全管理的范疇之中。
3.“雙碳”目標下的轉型壓力:在“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強勁驅動下,化工行業正加速向低碳化轉型。氫能、生物基材料等清潔能源技術的推廣,要求企業重新全面評估生產工藝中的安全風險。比如,氫能儲存與運輸的防火防爆標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設施的安全設計等,都迫切需要建立起全新的安全規范。
(二)安全管理面臨的主要挑戰
1.事故隱患復雜化:相關統計表明,2024年全國化工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分別同比下降8%、12.7%,但較大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卻分別上升了25%、30%。以某化工廠因工藝參數失控引發的爆炸事故為例,充分暴露出設備老化、操作流程不規范等深層問題。此外,新能源領域的鋰電池熱失控、氫能泄漏等新型風險,更是進一步加大了隱患排查的難度。
2.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化工行業基層員工流動性較大,部分一線操作人員缺乏系統、專業的安全培訓。調查結果顯示,約60%的事故是由人為操作失誤所引發。如何通過有效的教育培訓提升全員的安全意識,已成為企業急需解決的棘手難題。
3.全球化與供應鏈風險疊加: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化工原料供應鏈愈發復雜。例如,某企業因進口原料質量問題導致生產線癱瘓的案例警示我們,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極有可能轉化為安全管理風險。此外,跨國企業之間安全管理標準的差異,也給企業的全球化布局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二、新時代化工行業安全管理的核心理念與實踐路徑
(一)構建“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體系
1.設計階段的風險防控:在項目規劃階段,應積極采用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HAZOP)、定量風險評估(QRA)等專業工具,從源頭上杜絕設計缺陷。例如,某聚氨酯領軍企業通過引入國際先進的工藝安全分析方法,將設計階段的風險識別率提升了40%。
2.生產過程的智能化監控:借助物聯網、大數據等前沿技術,搭建實時監測與預警系統。比如,某民企石化公司在乙烯裝置中部署了AI視覺識別系統,能夠自動檢測設備泄漏、火焰異常等情況,響應速度相較于人工巡檢提升了90%。
3.應急管理的數字化轉型:運用數字孿生技術構建虛擬工廠,模擬各類事故場景并制定科學合理的應急預案。2023年,某外資企業中國基地通過該技術成功預演了極端天氣下的物料泄漏處置方案,將應急響應時間縮短至5分鐘以內。
(二)強化科技創新與標準引領
1.推動安全技術的自主研發:我國化工企業在阻燃材料、泄漏檢測傳感器等領域已取得一定突破,但在高端防爆設備、智能安全儀表等關鍵領域仍高度依賴進口。建議設立專項基金,大力支持產學研聯合攻關。
2.完善安全標準體系:針對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領域,需加快國家標準的制定步伐。例如,動力電池生產過程中的電解液泄漏防控標準、氫能管道設計規范等,應盡快填補空白,以適應行業發展需求。
(三)推動安全文化建設與人才培養
1.培育全員安全文化:通過“安全生產月”“安全技能競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營造出“人人講安全”的濃厚氛圍。杜邦公司的“安全領導力模型”有力證明,管理層的堅定承諾與員工的積極參與是安全文化落地生根的關鍵所在。
2.構建專業化人才梯隊:鼓勵高校開設化工安全工程專業,同時強化在職人員的繼續教育。例如,某大學開設的“化工過程安全”課程,已為行業輸送了數千名復合型專業人才。
三、國際經驗與中國實踐的融合創新
(一)借鑒國際先進管理模式
1.美國OSHA的“過程安全管理(PSM)”:該體系著重對工藝危害進行系統性管理,涵蓋設備維護、操作程序、應急響應等14個關鍵要素。國內企業可結合自身實際特點,將其進行本土化應用。
2.國際化工協會聯合會(ICCA)的“責任關懷”倡議:通過行業協會推動企業自愿承諾安全環保責任,形成行業自律機制。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于2022年發起該倡議,經過多年的宣傳推廣,已成功引導近百家化工園區和千家企業承諾責任關懷,成效顯著,未來需進一步加強深度實施與激勵機制建設。
(二)中國特色安全管理路徑探索
1.“工業互聯網 + 安全生產”平臺建設:工信部提出的這一創新模式,旨在通過平臺整合企業、政府、第三方機構的數據資源,實現風險預警、隱患排查的協同治理。目前,已在江蘇、浙江等地開展試點推廣。
2.“智慧園區”示范工程:上?;^、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園等園區通過部署5G、AI攝像頭、無人機巡查等先進設施,構建起覆蓋全園區的安全防控網絡,事故發生率顯著降低。
四、面向未來的安全管理展望
(一)從“合規驅動”到“價值創造”
安全管理不應僅僅滿足于合規要求,更應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某外資企業通過優化安全管理流程,每年減少因事故導致的停工損失超過2億歐元。
(二)跨界融合與生態共建
化工安全涉及能源、環保、交通等多個領域,需建立跨部門協作機制。例如,在危化品運輸環節,可聯合交通部門推廣電子運單系統,實現全程可追溯。
(三)應對氣候變化的長期準備
全球氣候變暖可能導致極端天氣增多,進而影響化工裝置運行的穩定性。企業需在選址規劃、防災減災預案中充分考量氣候變化因素。
五、結語
新時代化工行業的安全管理,無疑是一場永不停歇的攻堅戰。面對技術革新、產業變革與全球競爭的多重嚴峻挑戰,我們必須以系統思維統籌發展與安全,以科技創新驅動管理升級,以文化培育筑牢思想防線。唯有如此,才能實現化工行業的高質量發展,為制造強國建設提供堅實有力的保障。
(作者:中國石化聯合會李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