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能源變革的時代浪潮中,煉化企業正承受前所未有的轉型壓力。航煤憑借航空運輸的剛需屬性,成為煉化產業破局的關鍵點之一。2024年國內航線航煤消費量超過疫情前水平,但受需求增速放緩、供應主體增多、市場競爭加劇、國際形勢變化等影響,2025年以來航煤消費增速有所放緩。中長期看,我國人均乘機次數仍有增長空間,航空貨運業務快速發展,我國航煤消費仍將保持穩定增長。煉化企業需強化技術創新、政策協同,不斷優化產品結構,在傳統航煤技術升級、SAF替代、保稅市場拓展中尋找新增長極。
行業動態:我國航煤市場仍將保持穩定增長
中國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 楊 晨 張 碩
航煤(航空煤油)主要由烴類化合物組成,是根據飛機發動機的性能和飛機的安全需求特別研制的航空燃料,具有密度適宜、熱值高、燃燒性能好、清潔度高、硫含量少、對機件腐蝕小等特點,能夠迅速、穩定、完全燃燒,可滿足寒冷地區和高空飛行對油品的要求。
作為航空運輸的核心燃料,航煤的市場需求和民航業的發展息息相關。面對新能源浪潮沖擊,航煤消費韌性更強,短期受能源替代的影響較小,成為拉動煉化企業效益增長的關鍵力量。2025年,全球能源轉型加速、航空業技術變革深入,我國航煤產業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節點。煉化企業亟待通過技術創新、產品結構優化和綠色發展,開啟新的發展篇章。
民航運輸及航煤消費增速有所放緩
今年以來,國內航煤消費穩定增長,國際航線消費增速高于國內。前5個月,國內航煤消費量1650萬噸,同比增長4.4%,是近年來的較低增速。從消費結構來看,1~5月外航、國際及國內港澳臺地區航班加油量增速較高,達19%,占航煤總消費量比重的27%,但仍未達到疫情前31%的水平;內航加油量增速同比下降0.2%。
航煤需求增速放緩主要因為國內航線消費增速放緩。國內航線消費受到來自經濟、替代、政策等方面的壓力:
一是消費降級抑制部分需求,公商務旅客占比下降。今年以來,旅客出行更加注重性價比,引發需求向低成本出行方式轉移。通過旅客畫像發現,因私出行旅客占比上升,商務旅客占比下滑,由此導致旺季旅游需求增長,淡季公商務旅客無法形成支撐,這和線上會議的普及、企業商務出差成本控制等因素相關。公商務旅客出差減少,相應里程積分變少,不足以支撐兌換因私旅行機票,這部分旅客轉變為價格敏感型旅客。因私出行成為航空客運市場主要驅動力,下沉市場和多元化目的地選擇促進了旅游市場的復蘇,尤其是年輕群體的旅游消費傾向增強,下沉旅游市場“旺季更旺”。其中,低成本航空公司客座率提升至93%,票價同比下降10%,反映出旅客對價格敏感度上升。而公商務旅客轉向高鐵出行趨勢明顯,商務出行市場呈現“淡季更淡”的現象。
二是高鐵對民航旅客的分流效應越來越強。2025年“八縱八橫”高鐵網將基本成型,將覆蓋95%的50萬人口以上城市,對航空運輸的替代效應已形成顯著結構性沖擊。高鐵具有在運營時刻上的穩定性、出發和到達站點的便利性、二等座相對親和的票價等優勢。同時,頻繁的雷雨天氣也在持續分流民航旅客。高鐵已成為人們中短途出行的首選交通方式,將導致800公里內航線客源流失率超過40%,未來對民航業構成有效競爭的區間已擴大為1500公里左右。據估算,當民航票價超過高鐵二等座1.5倍時,60%的商務旅客會轉向高鐵。民航與高鐵重疊的航線占比逐年遞增,預計至2025年該占比將達30%,較2020年提高5個百分點。其中,航距在1000公里以內的航線占比超過一半。
三是政策推動SAF(可持續航空燃料)發展擠壓傳統航煤空間。《ReFuelEU航空法規》要求從2025年1月1日起,所有在歐盟機場供應的航空燃料中,必須使用至少2%的SAF與傳統煤油混合的燃料,到2030年占比需達6%,到2050年達到70%。我國航空公司紛紛加速SAF應用。同時,國內應對航空碳減排需求,于2024年9月18日啟動可持續航空燃料應用試點;2025年3月,國內民航可持續航空燃料第二階段試點啟動,北京大興、成都雙流、鄭州新鄭、寧波櫟社機場起飛的所有國內航班將常態化加注摻混1%的可持續航空燃料。據規劃,第三階段試點預計在2025年三季度擴展至全國省會機場。
盡管傳統航煤消費的增長空間被壓縮,但今年五一假期,人們探親、旅游、踏青等出行熱情高漲,民航客流量創同期歷史新高。全國機場客運起降15.1萬架次,同比增長6%;完成旅客吞吐量2215.6萬人次,同比增長11.2%;平均執行率87.3%,同比增長7.9個百分點;平均客座率85.6%,同比增長4.6個百分點。國際航線逐步恢復,境外出行熱度升溫,五一假期,境外航線客運架次量同比增長15.9%,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86%;完成旅客吞吐量達193.6萬人次,同比增長21.2%,恢復至2019年的82.7%,帶動航煤消費需求增長。
國內航煤需求中長期保持穩定增長
暑期出游旺季即將來臨,將推動民航出行進入旺季,實現航煤消費增長恢復。預計2025年,國內航煤消費量在4200萬噸左右,同比增長6%左右,增速超過2019年5.4%的增速,仍然保持較大的市場增長空間,成為成品油中唯一保持正增長的品種。
國際航線持續恢復性增長支撐航煤消費。國際客運航線航班量區域恢復程度呈現不同特征。其中,東南亞仍然是國際出港熱門目的地,航班量占比42.1%,恢復率達81%;東亞、歐洲、西亞、中亞及非洲等區域的航班量已經超過2019年的水平;大洋洲、南亞和北美洲僅恢復到90%、59%和26%。截至2025年6月,我國對47個國家實行單方面免簽入境政策,加上與我國已經全面互免簽證的 26個國家,共73個國家的公民可持普通護照免簽來華,國際航線旅客運輸量預計年增長15%,帶動保稅航煤消費量年均增長9%~10%。
民航貨郵運輸需求超預期增長。相比其他運輸方式,航空物流具有運輸時效強、空間跨度大、運輸安全準確等特點,已成為高附加值貨物運輸的重要方式。近年來,我國民航貨郵運輸量保持整體增長,2020~2022年受到不可抗力因素沖擊,航空物流市場需求有所下滑,疫情后市場需求情況逐漸好轉,加上國家對航空物流行業的支持力度逐漸加大,民航貨郵運輸量保持堅挺。
2024年,我國民航貨運周轉量354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24.7%,較2019年增長34.4%,增速遠高于客運周轉量。其中,國內航線和國際航線貨郵運輸量分別比上年增長17.8%和29.3%。受到全球跨境電商需求增加及海運能力受限等因素影響,航空貨運市場的需求不斷增長,預計2025年我國民航貨郵運輸量將比上年增長5%以上。
國內航煤消費仍有增長空間。航空運輸周轉量和航煤單耗是決定航煤消費的兩大核心因素。周轉量方面,最大影響因素是人均乘機次數,2024年我國人均乘機次數僅為0.52次/年,是日本、韓國的1/3,德國的1/5,美國的1/9。考慮到我國地域、人口及資源限制,預計國內人均乘機次數飽和值約為1次/年。航煤油耗方面,隨著節油技術的進步、飛機大型化及航線的延長,國內航空每億噸公里單耗仍將小幅下降,從2019年的2.82千克/噸公里下降至2024年的2.74千克/噸公里,預計未來航煤單耗年均降低約0.5%。此外,根據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和經濟發展形勢,各地仍將有機場新建、改擴建、遷建計劃實施,“民航強國”戰略、“四型機場”建設都將深入推進;高端物流和航空快速業務蓬勃發展,航空貨運量也將會持續增長。總體看,2024年后我國航空運輸正在逐漸回歸正常增長通道,中長期支撐我國民航持續加快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居民航空出行需求的不斷增長及航空網絡建設的持續完善,將帶動國內航煤需求保持穩定增長。
多元供應主體助力航煤產量、出口穩定增長
今年以來,煉廠利潤下降和成品油需求收縮導致煉廠生產積極性不高。一季度,國內一次煉油裝置開工負荷率75.6%,同比下滑5.5個百分點。其中,煤油產量環比增長幅度最大,達11.9%,但同比下降4%;出口量598萬噸,環比和同比分別增長22.3%和23.7%。二季度,隨著油價下跌,煉油利潤好轉,航煤消費進入旺季,航煤產量和出口都將保持穩定增長。
航煤生產能力持續增長,供應主體逐漸多元化。我國航煤生產能力隨著需求增加、煉油產能規模增長和煉廠產品結構調整持續提升。2024年,國內航煤生產企業增至55家,航煤產量達5582萬噸。其中,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和中國海油仍然占據90%以上份額。隨著恒力石化、浙江石化、盛虹石化等民營煉化企業投產,地方煉廠航煤生產許可證發放量從2019年的3家增至2024年的17家,商務部新規允許保稅航煤業務持牌企業增加至12家,民營企業生產航煤比例逐漸擴大。2024年,地方煉廠航煤產能突破800萬噸/年,占全國總產能的18%,較2018年提高了12個百分點。同時,航煤收率不斷提升,從新建項目看,恒力石化、浙江石化、中國石化中科煉化、曹妃甸旭陽石化等項目的航煤收率普遍在14%以上,江蘇盛虹、中國石化鎮海煉化擴建等項目的航煤收率也在10%左右;從存量煉廠看,2006年以來受到需求側的帶動,國內煉廠生產航煤積極性不斷提高,航煤收率呈現線性增長態勢,2024年國內航煤收率已達8.1%。
國內航煤產量增長快于消費,存在區域產銷不平衡的情況。華北地區仍然有缺口;東北地區隨著恒力石化產能釋放、新項目達產和部分煉油產品結構調整,過剩規模將出現明顯增長;華東地區資源過剩依然嚴重;華中地區本地資源略有富余,但難以滿足西南地區市場需求;華南地區資源持續過剩,競爭強度繼續提升。
今年國際市場煉油毛利仍處于較好水平,但在配額約束下出口創效能力受限。國內民航市場全面放開后,商務出行的增加和旅游業的復蘇也將帶動亞太地區航煤需求顯著增長。據預測,2025年亞太地區航煤需求比上年增長9.7%,超過疫情前水平,供應增速低于需求增速。同時,歐洲地區的資源緊張也將使部分歐亞航線的航煤需求轉向亞太地區,出口環境較好。
生物航煤新勢力進入航煤供應體系。為應對潛在的SAF需求擴張,國內企業紛紛加快SAF的發展步伐。截至目前,國內已投產綠色航煤產能高達100萬噸/年,其中4家企業取得適航認證,既包括鎮海煉化,也包括嘉澳環保、河南君恒、海科化工等非煉油民營企業,供應主體更加多元。
2025年,我國航煤市場總體處于傳統能源與綠色革命的交會點。短暫的需求增速放緩并非終點,而是產業升級的起點。煉化企業需強化技術創新、政策協同,在傳統航煤技術升級、SAF替代、保稅市場拓展中尋找新增長極。唯有主動擁抱變革,才能在全球航空能源革命中搶占先機。金陵石化航煤主力生產裝置——2號加氫裂化裝置。廣州石化加快航煤鐵路發運出廠。
上海石化:穩定保供優質航煤產品
上海石化是華東市場重要的航煤供應商。2025年,上海石化雙向發力,從源頭提高航煤收率,從終端拓展質量檢驗的覆蓋范圍,不斷提高上海虹橋國際機場等客戶的滿意度,向市場穩定保供優質航煤產品。該公司對原油實施精細化切割,通過持續優化工藝操作,使原油中可以用于加工航煤的組分實現應出盡出。同時,通過配合實施水洗工藝、改善精餾塔工況,推動常一線航煤原料收率不斷提高,新增航煤原料860噸/日。在生產過程中,上海石化加強對中壓加氫裂化裝置分餾塔的精細化管理,緊盯中段回流返塔溫度等關鍵指標,在保障裝置安穩生產的基礎上,實現航煤收率最佳。今年以來,該公司航煤收率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日增產航煤超42噸。在提高航煤收率的同時,上海石化與上海虹橋國際機場油庫加強合作,持續優化航煤保供方案,做好航煤儲運出廠工作,為機場穩定保供百分之百合格的優質航煤。其中,5月航煤產量17.1萬噸,環比增長2%,滿足了節日期間上海虹橋機場的航煤需求。
廣州石化:航煤收率創歷史新高
今年以來,廣州石化全面強化航煤生產銷售全過程管控,實現航煤產品高產快銷,有力保障了粵港澳大灣區航煤穩定供應。
該公司堅持“安全平穩是最大效益”的理念,把開穩開好加氫裂化、航煤加氫等航煤生產主體裝置擺在突出位置,成立專門團隊,每日跟蹤航煤收率,定期總結分析,及時糾偏。聚焦影響航煤收率的原料性質、反應轉化率、分餾塔頂溫頂壓、循環油量等開展專項攻關,通過實施原料輕質化、增加尾油循環量、提高反應深度和裂化床層催化活性等優化措施,在保證航煤終餾點、冰點等指標合格的條件下,不斷摸索航煤收率的上限。今年前5個月,加氫裂化裝置航煤累計收率達40.29%,同比提升7.07個百分點,為歷史同期最高水平,其中3月航煤收率達43.23%,創單月歷史新高。
在抓好增產的同時,該公司統籌抓好產銷銜接,管輸、汽運、鐵運協同發力,全力加快航煤產品出廠。為增強航煤出廠能力,該公司于近日投用航煤直輸廣州白云國際機場項目,實現航煤產品出廠“轉輸”變“直輸”。1~5月,航煤產品累計出廠83.7萬噸,同比提升3.09%,其中,3月航煤出廠量首次突破18萬噸,單月出廠量創歷史新高。
鎮海煉化:單月航煤出廠量創新高
5月,鎮海煉化緊抓航煤消費增長機遇,出廠航煤38.55萬噸,創單月歷史新高。鎮海煉化充分發揮“大產能、大碼頭、大倉儲”優勢,深化資源優化配置與市場開拓,全力做大航煤產銷。該公司經營部門深耕省內“存量”市場,強化與杭州、寧波、溫州等核心機場的溝通聯動,精準匹配用油需求,優化物流出廠安排,確保省內機場航煤供應100%覆蓋。同時,深化與中航油戰略合作,集中力量開拓外部增量市場,5月供應上海兩大機場航煤8.6萬噸,其中保稅航煤7.6萬噸,實現同比增長41%。
生產部門堅持效益導向,精準調整產品結構。常減壓裝置拓寬航煤餾分范圍,壓產石腦油和柴油,加氫裝置和加裂裝置加大負荷,在確保安穩運行的基礎上,通過調整反應轉化率和分餾系統餾程切割精度,全力增產航煤組分。5月航煤收率達18.5%,較去年月平均收率大幅提升3.5個百分點。物流方面,在出廠量大增的情況下,管道、公路、水路、鐵路四種運輸方式齊上陣。特別從3月開始,利用鐵路局的路用車代替自用車,既節約了成本,又緩解了航煤鐵路出廠運力緊張的矛盾。
金陵石化:優化裝置提升航煤收率
今年以來,金陵石化通過裝置結構優化、技術改造攻堅等舉措,協同發力提升航煤收率。前5個月,該公司航煤對原油收率較去年同期提升0.79個百分點,實現了產品結構調整與經濟效益提升的雙贏。
該公司充分利用日優化系統實施航煤生產全流程優化。對3號常減壓裝置做好航煤與柴油切割點調整,通過在現有設備基礎上實施技術改造,成功降低常減壓裝置航煤與柴油重疊度,將原油中的航煤組分應拔盡拔,每月可增產航煤組分油4000多噸。
針對主要生產航煤的2號加氫裂化裝置,他們積極發揮APC(先進控制系統)優勢,對工藝參數實行精細化操作,結合裝置特點優化加工路線,及時調整原料配比,配合反應深度調整、航煤干點卡邊操作、分餾系統優化等集成手段,構建高效轉化體系,單位時間航煤產量實現顯著增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