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建立一批零碳園區。這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首次提到“零碳園區”的概念,2025年兩會再次提到全國建設一批零碳園區。標志著黨中央在部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全面轉型進程中,積極探索綠色化、零碳化轉型升級,扎實推進實現碳達峰的同時,為適時實現碳中和謀篇布局。
零碳園區制度具有底層邏輯
我國工業園區建設始于1979年,目前已經形成由點到面、由沿海向內地的推進式發展趨勢,國家級和省級工業園區超過2500 家,多數位于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等區域,貢獻了全國工業產值的 50%以上。園區集聚起了產業、功能、創新、人力等各類資源要素,實現園區從高碳向低碳轉型,再由低碳向零碳轉型升級,決定了“雙碳”戰略落地實踐的成效和質量。
各類園區將在“雙碳”戰略實踐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的產業園區數量多分布廣,污染物排放和溫室氣體排放物同根同源。園區常常是污染物和碳排放重要“源區”。我國工業園區碳排放量占全國工業源50%以上,是降碳的重點領域。
零碳園區創新具有扎實基礎
關于零碳工業園區制度,國內外目前尚無統一通用的界定。筆者認為,零碳工業園區制度一般是指通過一系列理念創新、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開展低碳零碳負碳技術變革和應用,實現園區溫室氣體凈零排放,在一定時空內完成從綠色低碳發展到綠色零碳發展的轉型。
我國零碳園區創新有15年低碳園區建設的良好實踐經驗,特別是有著近5年地方基層創新實踐的基礎。工業園區的低碳發展始于“十一五”時期。例如,2009 年,原環境保護部下發《關于在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中加強發展低碳經濟的通知》,決定自 2010 年起將發展低碳經濟作為重點納入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內容 。“十二五”期間,低碳園區相關制度安排逐步細化,走深走實。
例如,2013 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推進低碳工業園區試點建設;2014 年,《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 年)》提出到 2020 年建成 150 家左右低碳示范園區。“十三五”期間,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 年)》,再次強調了工業園區低碳化轉型,并要求部分園區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
“十四五”期間,《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等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先后發布,對園區發展提出了重要指引。
2022年7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和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了《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其總體目標就是,“十四五”期間,建成一批綠色工廠和綠色工業園區。該《方案》要求打造綠色低碳工業園區,通過“橫向耦合、縱向延伸”,構建園區內綠色低碳產業鏈條,促進園區內企業采用能源資源綜合利用生產模式。到2025 年,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建設一批“超級能效”和“零碳”工廠。
截至目前,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在各自碳達峰實施方案中都不同程度地規劃了近零碳園區/零碳園區、企業等,部分地區規劃建設一批“超級能效”和“零碳”工廠。全國各地因地制宜,陸續出臺了各具特色的零碳工廠、零碳園區評價指標體系等零碳發展制度安排。例如,山東省出臺了《近零碳城市、近零碳園區、近零碳社區示范創建實施方案》;安徽發布了《零碳產業園區建設方案(試行)》等6省出臺政策。地方的基層創新和實踐為國家實施零碳園區制度奠定了堅實基礎。可以預見,零碳發展理念將成為2025年的新風潮。
零碳園區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于建立一批零碳園區的會議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一,有助于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精細化,促進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零碳園區標準體系是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在微觀層面的具體體現。近年來,我國陸續出臺了地方標準或行業標準,今后將加快國家級標準等制度體系落地。目前全國有4個零碳園區已經出臺了地方標準,包括內蒙古自治區和福建省兩個省級地方標準、雄安新區1個國家級新區級地方標準和江蘇省鹽城市1個市級地方標準。此外還有一些行業或企業相關標準已經付諸實施。2025年是“雙碳”目標提出5周年,預計零碳園區標準體系將更加規范和健全。
第二,有助于深化落實“雙碳”目標,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從低碳化向碳中和化升級轉型。在實現碳達峰之前,適時布局零碳發展,謀劃實現碳中和發展路徑,正是落實“雙碳”目標戰略的應有之義。規范的零碳園區建設,是在設計、規劃等各階段各環節都融入碳中和理念,綜合運用節能、減排、固碳等碳中和措施,實現園區范圍內產業、能源等全領域全周期全鏈條的零碳發展,達到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與吸收自我平衡的生產、生態、生活深度融合的碳中和發展模式。
第三,有助于發展新質生產力,助力高質量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提出,打造綠色發展高地,打造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和動力源。零碳園區是技術、理念、制度創新的復合體,是綠色發展高地,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動力源,建設零碳園區是高質量發展的最新實踐探索。
第四,有助于提升園區企業形象,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通過將“碳中和”融入企業長期發展戰略,更好地體現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理念和價值,企業能夠引領行業向低碳轉型邁進,并樹立行業綠色發展的標桿。零碳園區體現入園企業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和零碳發展理念,增強企業服務和產品的含綠量,有助于提升園區和企業國內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特別是有助于企業克服碳關稅等綠色壁壘,提升國際競爭力。
我國零碳園區建設具有全球價值
我國特色的零碳園區的建立、推廣和應用具有全球價值。
首先,在履行國家自主貢獻方面發揮重要示范作用。根據《巴黎協定》的要求,特別是2023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8次締約方大會“阿聯酋共識”決議精神,各締約方將于2025年提交新的國家自主貢獻方案。零碳園區建設的中國碳中和實踐將產生良好的示范效應,將為全球南方乃至全世界碳中和進程提供中國方案。
其次,有助于進一步展現中國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的領導力。當今世界,全球面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環境污染三大環境風險挑戰。與此同時,個別大國甚至揚言退出《巴黎協定》。
鑒于此,中國擔當和中國方案尤為重要。新時期,中國實現了由全球環境治理參與者到引領者的重大轉變,以“新三樣”為代表的中國綠色低碳產品引領了全球綠色低碳未來,展現了中國塑造清潔美麗世界的領導力。零碳園區建設作為綠色零碳發展高地和動力源,必將成為中國展現引領全球碳中和發展領導力的重要舞臺。
扎實推進零碳園區高質量建設
——專訪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茍護生
巔峰新能源:2024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建設零碳園區作出部署。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扎實開展國家碳達峰第二批試點,建立一批零碳園區、零碳工廠。什么是零碳園區?如何高質量建設零碳園區?圍繞相關問題,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茍護生。
我國制造業體量大,工業門類齊全,建設零碳園區有利于從產業層面推進碳減排,對美麗中國建設和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意義重大。請談談對零碳園區的看法。
零碳園區指的是通過設計、技術、管理和商業化等方式,使園區內生產、生活活動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備達到“凈零”條件的園區。開展零碳園區建設工作,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扎實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戰略決策,是在新形勢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舉措之一,具有戰略意義。
一是有利于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零碳園區的能源需求主要由可再生能源滿足,通過“綠電直供”模式、源網荷儲一體化建設等,實現能源供需的智慧高效對接。這不僅可以降低對傳統供能方式的依賴,還能提升區域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
二是有利于引導產業綠色低碳轉型。零碳園區可以通過新型供能方式和低碳管理模式,引導傳統產業采用電氣化和低碳技術,推動鋼鐵、化工、有色等行業深度脫碳。
三是有利于激發科技、制度、商業模式等方面創新。比如,在科技方面,零碳園區為低碳技術、新型儲能、微電網、碳捕集與封存等新興技術的應用與驗證提供重要平臺,將催生一系列科技創新。
四是有利于取得綠色競爭優勢。在國際綠色貿易規則不斷變化的背景下,零碳園區因為具備可溯源、可核查的能源供應體系,不管根據何種規則進行計算,其產品碳足跡均可大幅減少,從而提升園區內企業的“綠色競爭力”,助力企業在全球綠色競爭中搶占先機。
零碳園區建設是一個嶄新的事物,各地都在積極探索。高質量建設零碳園區需要從哪些方面著力?
從我國的能源、產業、技術實際看,建設零碳園區應從4個方面共同發力。能源方面,緊抓非化石能源直接供應這個零碳園區最鮮明特征,強化園區與周邊光伏、風電等非化石能源發電資源匹配對接,大力發展“綠電直供”模式,建立與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直連方式相匹配的智能微網系統,建立“電、熱、氣、冷”多能互補的能源供應系統,因地制宜推動先進儲能技術規模化應用。
產業方面,要以可溯源的綠色能源為核心優勢,吸引光伏組件、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等綠色低碳產業集聚,實現“以綠制綠”;引導鋼鐵、建材、有色、化工等產業中的綠色低碳示范項目入駐零碳園區,探索傳統產業深度脫碳路徑。
基礎設施方面,積極打造綠色低碳的基礎設施,推動園區建筑實施綠色設計、綠色施工、綠色運營,推廣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有序推進充電樁、換電站、加氫站等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管理服務方面,加快數字化技術在零碳園區中的應用,優化園區電力、熱力、物料等多種能源資源的協同調度,推動園區內集中開展碳排放核算、項目碳評價、碳配額清繳、產品碳核算、綠電綠證交易、環境信息披露等服務,提升綠色低碳管理服務能力。
自“雙碳”目標提出以來,不少地區均出臺了相關政策支持零碳園區建設。但總體上看,部分零碳園區建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戰。對此,您如何看待,有何建議?
當前,零碳園區建設面臨規則標準不一、技術支撐不足、體制機制有待完善等一系列問題。下一步,需要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領導下,統一思想、打破障礙,積極穩妥推進零碳園區建設工作。
一是堅持統籌謀劃,出臺零碳園區建設方案。要建立統一的管理制度,明確零碳園區建設總體目標、實施路徑以及保障措施。強化要素和制度保障,結合本地資源稟賦,加緊遴選推進一批零碳園區建設。
二是堅持寬進嚴管,梯次推進零碳園區建設。初期可考慮通過“園中園”等方式,鼓勵更多園區參與零碳園區建設,積累技術和制度經驗,但要切實把好認定關,設置統一的建設標準和驗收機制,規范碳排放核算等關鍵環節,確保零碳園區認定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三是堅持市場導向,打好支持政策組合拳。通過金融、財稅、科技幫扶等方式助力零碳園區發揮綠色優勢,強化綠色金融、財政性投資對零碳園區的支持。
四是堅持思行并進,逐步擴大零碳園區覆蓋范圍。定期對零碳園區開展全面評估,深入總結建設經驗,在此基礎上逐步擴圍提標,推動更大規模的園區實施綠色低碳改造,并通過開展成果展示等宣傳活動,鼓勵社會多方力量參與零碳園區建設。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