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下,碳中和已成為各國共同追求的目標。作為經濟活動的重要載體,產業園區的碳排放占全國總量的三成以上,其綠色轉型對于實現碳中和目標至關重要。近年來,隨著政策的大力推動和技術的不斷進步,零碳園區迎來了井噴式發展,成為投資領域的熱門賽道。
二、政策驅動:零碳園區發展的強大動力
2024年12月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明確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園區”,這一政策信號為零碳園區的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2025年,國家級經開區預計將啟動至少300個零碳園區創建,覆蓋能源、建筑、交通全領域。各地政府也積極響應,紛紛出臺相關政策支持零碳園區建設。而早在2024年3月,江蘇省就發布了《江蘇省(近)零碳產業園建設指南(暫行)》,明確了零碳園區的建設原則和指標要求。
政策的支持不僅體現在資金補貼方面,還包括稅收優惠、土地政策等。各地政府紛紛設立專項基金,對零碳園區的建設項目給予直接的資金補助。例如,江蘇南通、常州對新建的零碳園區,根據其投資規模和建設進度,給予最高百萬元資金補貼,用于支持園區內的能源設施建設、低碳技術研發等關鍵領域。
地方實踐百花齊放:
北京未來科學城“能源谷”核心區、雄安新區全電智慧園區等標桿項目落地;
江蘇、浙江等地出臺近零碳排放區建設指南(導則),明確能源結構優化、碳核算體系等指標;
四川、山東等省啟動省級試點,探索低碳園區與產業升級的協同路徑。
三、技術路徑:光伏+儲能的“黃金組合”與智慧化升級
零碳園區的核心在于構建“能源網+產業網+數字網”三網融合的生態系統,其中光伏+儲能成為標配,數字化管理平臺則實現全流程優化。
光儲融合的能源革命
鄂爾多斯樣本:全球首個零碳產業園,主要通過智能物聯網源荷互動控制系統和基于風電、光伏、儲能、綠氫相結合的能源島,園區80%能源由本地的風電、光伏直供,20%與電網交易,可實現100%綠色零碳能源供給。在2024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大會上,“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升級版(2.0)”正式發布,旨在實現從零碳制造到零碳創造的全面升級。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2.0將建設以綠色電力為支撐、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領域減碳零碳產業園,還將推動地方標準升級為國家標準,并與國際標準相銜接,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全力實現可復制、可推廣的零碳產業園。
技術創新:北京潞電實驗園區采用交直流混聯網架,實現綠電消納率85%,碳排放下降65%。
數字化“智慧大腦”
AI預測與調度:通過大數據分析實時監測能耗與碳排放,優化綠電調度(如美的樓宇科技基于iBUILDING數字化平臺,為美的洗衣機合肥工廠搭建了美的產品碳足跡管理平臺,幫助工廠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數據核算,分析和一體化認證。此外,通過智能建模、因子匹配、一鍵報告、一體化認證、AI全景分析等數字化手段,產品碳足跡核算周期可縮短約85%,綜合費用降低約80%。);
碳資產管理:固德威零碳園區通過智慧能源管理平臺實現“源網儲荷”協同,年收益率達15.8%;
四、市場潛力:從成本中心到利潤中心的萬億級機遇
全國8.7萬個產業園區的碳排放占全國三成以上,零碳改造既是減排剛需,更是產業升級的“勝負手”。
市場規模爆發式增長
光伏+儲能:預計2030年市場規模達490.8GWh,帶動逆變器、電池等設備投資超410億元;
產業鏈延伸:綠色技術、設備更新、碳資產管理等衍生賽道同步爆發,形成“新能源裝備制造-綠色生產-碳資產管理”閉環。
零碳園區的建設將帶動綠色技術、設備更新等產業鏈的爆發。在綠色技術領域,隨著零碳園區對綠色低碳技術的需求不斷增加,將推動相關技術的研發和創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在設備更新領域,零碳園區將需要大量的綠色低碳設備,如光伏板、儲能系統、智能微電網設備等,這將為設備制造商提供巨大的市場空間。
此外,零碳園區的建設還將帶動相關服務業的發展。例如,零碳園區的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等都需要專業的服務機構提供支持。這些服務機構將為零碳園區的建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推動零碳園區的健康發展。
五、各地差異化路徑探索
各地零碳園區建設總體呈現“東部技術賦能、中西部資源驅動、新興試點創新”的差異化特征:
東部沿海地區:聚焦技術創新與產業協同。例如,蘇州工業園通過智能電網和碳捕集技術實現100%綠電覆蓋,上海金山高新區打造“氫能+光伏”雙驅動模式;山東青島中德生態園構建綠色建筑與低碳產業鏈融合的示范樣板。
中西部及能源基地:依托清潔能源資源與生態補償機制。青海海西州零碳產業園以“風光儲氫”一體化系統實現綠電占比超90%,吸引鋰電產業聚集;四川天府新區通過“林業碳匯+生態修復”抵消碳排放,形成產學研用閉環。
新興試點與特色場景:福建廈門將零碳理念延伸至社區,推廣分布式光伏與碳積分兌換;雄安新區從規劃階段嵌入“雙碳”目標,試點建筑光伏一體化(BIPV)技術。
結語:零碳園區——綠色新引擎與投資新藍海
零碳園區作為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載體和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政策的驅動和技術的支撐下,零碳園區將實現井噴式發展,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未來,零碳園區將更加注重能源系統的集成和優化,通過智能化、數字化的手段實現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管理。同時,零碳園區還將帶動綠色技術、設備更新等產業鏈的爆發,為相關產業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市場機遇。
對于投資者而言,零碳園區是一個萬億級別的市場藍海,蘊含著巨大的投資機遇。投資者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參與零碳園區的建設和運營,分享綠色低碳發展的紅利。
(碳中和碳達峰戰略研究素材來源:本文數據與案例綜合自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政策文件及部分行業實踐)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