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是世界上最重要、應用最廣泛的材料之一。從工業生產到衣食住行,塑料制品的應用已深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廢塑料化學循環占比較低,尚處于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但其具有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助力塑料行業可持續發展及有益補充物理回收等特點,具有大規模發展潛能。我國需加快推出廢塑料化學循環配套政策和標準體系、推進低值廢塑料回收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參與和廢塑料化學循環認證相關的可持續認證體系建設,以實現低值廢塑料污染有效治理和資源化利用。
一、廢塑料化學循環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廢塑料化學循環在保護環境、節約石油資源、促進塑料行業可持續發展、有益補充物理回收以更好地滿足廢塑料再生料數量和質量需求等方面將發揮重大作用。
經合組織(OECD)2022年發布的《全球塑料展望》,以2019年為基準對2060年前的廢塑料處理情況進行展望。其中2019年,全球產生的廢塑料中,只有9%被物理回收后利用、19%被焚燒、50%被填埋、22%被丟棄。OECD預計,2060年全球廢塑料回收率僅能提高到17%,焚燒和填埋仍將占較大比例。目前,廢塑料的主要處理方式不能滿足環境保護的要求。填埋會占用大量土地,產生滲濾液,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焚燒則需溫度始終控制在850攝氏度以上,才能保證排放達標,成本較高且會產生大量碳排放。隨著全球塑料治理和終止廢塑料污染呼聲的日益高漲,具有大規模處理低值廢塑料能力的廢塑料化學循環,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發展廢塑料化學循環是資源節約的重要舉措。按我國目前每年廢塑料產生量6000萬噸估算,被焚燒或填埋的廢塑料約4300萬噸,生產這些塑料需要消耗7600萬噸優質原油,而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高達70%以上。通過化學循環進行廢塑料高值化利用,可進一步節約石油資源。若2035年我國廢塑料物理回收率達30%,廢塑料化學循環利用率也達30%,則當年可節約石油資源約1.08億噸。此外,我國填埋場還有近10億噸廢塑料。
發展廢塑料化學循環還可助力塑料行業可持續發展。目前,全球禁塑、限塑令陸續頒布,旨在從源頭降低廢塑料產出,多家品牌方也宣布了降塑目標。2023年12月版的《新塑料經濟全球承諾》中,有89個品牌方明確了原生塑料使用量降低的目標,經計算發現其塑料用量總體將降低約20%。大力發展廢塑料化學循環,將有可能不再引發全球范圍更廣泛的禁塑、限塑問題,使塑料行業獲得可持續發展機遇。
此外,目前及未來的一段時間,市場對消費后再生塑料(PCR)有一定的需求,僅靠物理回收很難滿足,需要化學循環進行補充。國外機構預計,按照目前的進展速度,到2050年全球物理回收可能只滿足需求的14%,最高只能達到22%的水平。此外,物理循環一般對廢塑料降級使用,不僅難以滿足品牌方對再生塑料質量的要求,而且在多次循環后將不再具有物理回收價值,只能進行焚燒或填埋處理。而化學循環可處理這類低值廢塑料,且產品可達到原生塑料質量要求。
二、我國廢塑料化學循環尚處于探索和起步階段
我國廢塑料物理循環利用水平已處于世界前列,但化學循環產業尚處于探索和起步階段。由于我國缺少更有效的政策推動和品牌方承諾,同時各項標準體系尚未建立,尚不能刺激品牌方市場對PCR等產品的需求。化學循環技術盡管有研發,但一般處于中試階段或示范階段。相關產業尚未起步,多方處于觀望狀態。
政策推動
截至目前,我國沒有推出強制性PCR含量的目標要求,僅有一些指導性文件出臺。我國出臺的一些主要指導性文件如下:2021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首次在國家層面提出鼓勵開展廢塑料化學循環利用及推進低值廢塑料熱裂解技術推廣應用;2023年10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關于促進煉油行業綠色創新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探索廢塑料等廢棄有機物與原油耦合加工,鼓勵重點開發廢塑料低能耗熱解與凈化預處理技術,開發低碳排放的廢塑料熱解油深加工成套技術,加快廢塑料化學循環工程試點示范。在技術標準方面,2022年生態環境部發布了新的《廢塑料污染控制技術規范(HJ364—2022)》,對廢塑料再生明確提出污染防治要求。在財稅方面,廢塑料加工也有一定的優惠,如塑料化學再生產物的增值稅退稅比例為70%,廢舊農膜再生產品享受100%退稅。
盡管國家層面鼓勵發展廢塑料化學循環技術,但各項細節還需落實。如廢塑料化學循環項目的性質認定、審批及稅收優惠受益方等。政策的不確定性導致企業多處于觀望狀態。如增值稅退稅優惠一項,要求產品原料70%以上來自廢塑料才可享受,但對于廢塑料化學再生的產品是熱解油還是再生塑料,目前還沒有統一的認定標準,且廢塑料熱解油最有可能采用摻煉模式進行加工,一般摻煉比例為5%~10%,其產品中的廢塑料來源難以達到70%的稅收優惠門檻。此外,低值廢塑料資源的穩定供應體系及基礎設施的建立,需要配套支持和補貼政策。具體來講,我國目前沒有針對低值廢塑料的回收體系,大量低值廢塑料,如生活垃圾中的低值廢塑料,主要用于焚燒發電,若將其用于化學循環,不僅涉及利益相關方的權益平衡,而且涉及價格體系制定、回收體系建設和分選建廠審批等一系列問題,都需要出臺相關政策加以指引。
品牌方目標承諾
在產業鏈建設初期,品牌方對PCR的需求十分重要。我國目前對塑料制品中再生塑料的添加比例并沒有強制性要求,無法促進國內品牌商對PCR等產品的需求。據了解,截至2022年底,我國僅有兩家品牌方簽署承諾,2025年PCR含量目標分別為20%和5%。
品牌方對PCR等產品含量目標的承諾,對刺激PCR等產品的市場需求、提振生產商投資信心十分重要。盡管國內目前缺少品牌方承諾,但已有國外品牌方關注我國的廢塑料化學回收。此外,歐盟推出的《包裝和包裝廢棄物法規》規定,歐盟以外的第三國向歐盟出口的產品,包裝要滿足歐盟的PCR最低含量要求。由此判斷,我國即便沒有強制性PCR含量標準推動,相關企業也會在歐盟等政策標準的推動下使用一定量的PCR,對國內市場需求起到一定刺激作用,但具體發揮的作用受政策影響較大。
技術支持和生產方
我國廢塑料化學循環技術尚未在國內完成工業示范,導致難以配套建立相應的政策和標準體系,繼而影響相關項目的順利推進。霍尼韋爾等國際公司已積極在我國進行技術授權。
認證體系
我國目前尚未建立起可用于廢塑料化學循環產品的可持續性認證體系,尚不能支撐廢塑料化學循環所生產PCR等的國內認證,只能申請國外認證。如申請ISCCPLUS(ISCC是國際可持續發展和碳認證體系,ISCCPLUS是ISCC認證體系中的一個自愿性第三方認證體系,驗證廢棄物源在質量平衡方面的可追溯性)認證等以質量平衡為基礎對廢塑料化學循環產品進行認證的體系,需要選擇經其認可的第三方認證公司。
認證是廢塑料化學循環產品可以享受政策優惠、稅收和碳稅補貼等的前提條件,對促進廢塑料化學循環產業鏈的形成和健康發展有重要意義。
此外,不同的認證體系對廢塑料化學循環產品范圍的界定存在差別,如對所生產燃料和乙烯、芳烴等非燃料產品的認定是不同的。有的認證體系認為僅有非燃料可以被認定為化學循環的再生產品;有的認為燃料也具有可持續性。因此,鑒于我國適合化學循環的廢塑料體量和塑料治理的緊迫性,應盡快推動并積極參與制定符合國情的可持續性認證體系,以推動低值廢塑料盡快實現高值化利用。
三、知識鏈接
治理廢塑料的必要性
塑料應用廣泛,但其廢棄物若未得到妥善處理,既帶來巨大的環境問題,也造成石油資源的浪費。廢塑料污染治理方式主要有物理回收、填埋和焚燒等。其中,全球廢塑料物理回收占比約為15%,物理回收已經建立起完整的產業鏈,但大多是降級使用,產品質量較原生塑料差,且應用領域受到一定限制。沒有物理回收價值的廢塑料一般只能被送入填埋場或焚燒廠處理,但都會帶來其他形式的環境問題。現有廢塑料回用技術不足以支撐塑料循環經濟的形成和發展,低值廢塑料高效、大規模回收利用技術亟待開發。
廢塑料循環利用的主要方式
物理回收:指基本不破壞塑料的高分子結構,將廢舊塑料經過清洗、破碎后直接加工,產出的塑料通常降級使用,應用受限,且塑料經過多次物理回收后性能大幅降低,只能焚燒或填埋。
化學循環:將塑料中的高分子碳鏈轉化為小分子,用于生產燃油、化工產品,實現“從石油中來,再回到石油中去”,也可以重新用于生產塑料,實現“從塑料到塑料”的閉環。本文提到的化學循環不局限于從塑料到塑料的過程,也涉及從廢塑料到可持續航空燃料等的過程。
廢塑料化學循環發展情況和前景
廢塑料化學循環可處理物理回收不能處理的低值廢塑料,減少填埋和焚燒,進而減少污染、節約資源,將廢塑料“危機”變成“機遇”,具有促進塑料循環經濟形成和發展的巨大潛能。無論從回收能力還是從環境效益來看,化學循環都是塑料可持續循環利用的重要途徑之一。麥肯錫咨詢公司統計,2016年全球廢塑料化學循環總量在廢塑料處理中占比不足1%。預計2020~2024年,化學循環的廢塑料量將年均增長14.8%。目前,全球及我國廢塑料化學循環產業剛剛起步,尤其是我國廢塑料化學循環產業鏈尚待建立,產業鏈構成要素和可持續發展模式有待探索和研究。
四、需多方推動廢塑料化學循環產業鏈建設
目前,廢塑料化學循環占比較低,但隨著各類旨在減緩甚至終止廢塑料污染的法規不斷推出、PCR需求不斷增加、消費者認知的不斷提升,勢必會推動廢塑料化學循環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
全球廢塑料化學循環尚處于產業前期,歐美等地的廢塑料化學循環產業鏈雛形正在顯現。產業初期的推動力主要來自政策,如PCR含量目標要求等。產業鏈形成的要素主要包括政府部門制定強制性PCR含量目標等刺激市場形成,并提供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品牌方制定PCR目標承諾,形成市場需求;技術供應商及石化企業參與,進行PCR的研發和生產,提供市場供應;PCR等產品的可持續性認證,為品牌商履約、生產商獲得綠色溢價提供支持。總之,廢塑料化學循環產業鏈建設初期,建立或刺激品牌商、政府及普通消費者對PCR等的需求是最重要一環,技術供應商和石化企業參與、配套相關認證體系等是實現PCR等產品生產和可持續供應必不可少的保障。
國內廢塑料化學循環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諸多流程未打通,技術開發商相對較少且多處于示范階段,尚不能有效指引相關政策、標準和認證體系的建立,需加快推進國內技術研發和示范項目的建設,積極探索低值廢塑料資源的穩定獲取途徑。同時,還需密切跟蹤國際廢塑料污染治理法規進展和國外重點示范項目的運行情況。行業參與者應在充分結合國情的基礎上,共同探討、深入分析,從政策支持、消費推動、技術保障和產業化應用、標準和認證體系建設等方面互相配合,積極推動國內廢塑料化學循環產業鏈的建設和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