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機構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 ||
文件號 | 發改運行〔2024〕1345號 | 制發日期 | 2024-09-11 |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有關部委、有關直屬機構:
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是在煤炭開發、生產、儲運、使用全產業鏈各環節,綜合運用先進技術和管理等手段,控制和減少污染物及碳排放,提高煤炭利用效率的活動,對于充分發揮煤炭兜底保障作用,促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確保能源安全,更好支撐保障高質量發展,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經國務院同意,現就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發展和安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立足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資源稟賦,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堅持系統觀念,以減污降碳、提高能效為主攻方向,以創新技術和管理為動力,以完善政策和標準為支撐,全面加強煤炭全鏈條清潔高效利用。
到2030年,煤炭綠色智能開發能力明顯增強,生產能耗強度逐步下降,儲運結構持續優化,商品煤質量穩步提高,重點領域用煤效能和清潔化水平全面提升,與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相適應的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體系基本建成。
二、構建綠色協同的開發體系
(一)加強煤炭資源勘查。強化基礎性、公益性煤炭地質調查,鼓勵企業開展商業性勘查,完善勘查、開發、利用收益共享機制。運用綠色勘查技術,加強煤炭資源分類分級評價和煤礦精細化勘查,加大大型整裝煤田地質勘探與評價工作力度,為煤炭綠色智能高效開發和產能平穩接續提供地質保障。加強煤與煤層氣、戰略性金屬礦產等共伴生資源綜合勘查。
(二)優化礦區規劃布局。統籌資源稟賦、輸送通道、消費需求等因素,依據國土空間規劃,落實“三區三線”空間管控要求,科學謀劃煤炭產能布局,加強煤炭礦區總體規劃管理。落實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嚴格開展規劃環評,優先避讓環境敏感區。合理規劃黃河流域煤炭產業發展,依法開展水資源論證。推動礦區資源、生態、經濟協調發展,高標準建設山西、蒙西、蒙東、陜北、新疆五大煤炭供應保障基地。
(三)推動煤炭集約高效開發。將綠色開發理念和集約化規模化開發原則貫穿煤礦設計、建設、生產全過程。因地制宜推廣綠色開采技術??茖W劃分礦區井(礦)田,合理確定煤礦建設規模,科學設置禁采限采區域,建設一批符合生態環保要求、資源條件好、安全保障程度高、智能高效的大型特大型煤礦。加強煤與共伴生資源協同開發。
三、構建安全環保的生產體系
(四)加快煤礦安全智能化發展。新建煤礦原則上按照智能化標準設計建設,大型煤礦和災害嚴重煤礦要加快智能化改造,具備條件的要實現采掘系統智能化。重點推進開采系統智能決策自主運行、掘進系統工藝設備高效協同,采掘工作面實現超視遠程控制與現場少人無人,推廣應用固定場所無人值守、危險繁重崗位機器人替代,提升煤礦安全高效生產管理水平。
(五)提升清潔生產水平。新建煤礦應當同步建設配套的洗選設施,加快現有洗選設施改造升級,大力淘汰落后洗選產能。修訂煤層氣(煤礦瓦斯)排放標準,加強瓦斯綜合利用。以地級市為主體統籌礦井水綜合利用,因地制宜建設集中處理利用項目,加強礦井水處理先進技術裝備應用。加強煤矸石分質分類利用處置,支持煤矸石規?;?、無害化、高值化利用。
(六)推進節能環保升級。健全煤礦節能降碳標準體系,促進高能效技術和設備應用以及余熱、余壓等資源綜合利用,深入挖掘生產系統節能潛力,合理降低煤礦生產能耗。煤炭企業嚴格落實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主體責任,足額提取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確保專款專用。創新礦區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鼓勵利用采煤沉陷區和關閉退出煤礦的工業廣場、排土場、巷道等地上地下空間發展新能源、儲能和碳匯林草。
四、構建清潔完善的儲運體系
(七)優化煤炭儲運網絡。不斷完善煤炭鐵路運輸網絡,提高大中型煤炭企業鐵路專用線接入比例,加快既有運煤鐵路擴能改造,完善鐵路集運站布局,加強集疏運鐵路建設,充分釋放重載煤運鐵路大通道能力。改善區域煤炭運輸公路網結構,加強重點區域路網運行監測、應急處置,保障便捷高效通行。優化煤炭港口布局,提升鐵路集疏港能力。合理布局煤炭儲備,在煤炭主產區有序建設煤炭產能儲備,在主要消費地區和運輸樞紐布局建設儲煤基地。
(八)提高儲運清潔化水平。持續推進煤炭運輸“公轉鐵”、“公轉水”,鼓勵從礦區源頭開展“散改集”。進一步提高煤炭主產區中長距離煤炭鐵路運輸比例,打造以鐵路、水路為骨干的多式聯運體系,有效防治運輸中的揚塵污染。鼓勵采用封閉式皮帶廊道、管道、管狀帶式輸送機和電動、氫能等新能源車輛短距離運輸煤炭。提高生產、流通和消費各環節儲煤設施清潔環保水平。提升沿海、沿江港口綠色集疏運比例,依法推動船舶靠港常態化使用岸電。
(九)提升煤炭流通效率。推動煤炭運輸、倉儲、加工配送一體化融合發展,支持建設大型煤炭儲配中心,鼓勵精細化加工配送,促進儲運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加快物聯網、移動互聯等先進技術在煤炭物流領域的應用,推動煤炭物流標準化建設。發揮煤炭交易中心作用,鼓勵產品創新和線上交易,持續深化煤炭市場體系建設,推動完善全國統一的煤炭交易市場。
五、構建多元高效的使用體系
(十)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強化新上用煤項目源頭把關,新改擴建用煤項目應達到環??冃級要求,并依法實施煤炭等量或減量替代,替代方案不完善的不予審批。充分發揮30萬千瓦及以上熱電聯產電廠的供熱能力,到2025年底,完成其供熱半徑30公里范圍內的燃煤鍋爐和落后燃煤小熱電機組(含自備電廠)的關?;蛘?。加強重點區域煤炭消費減量替代日常調度、預警提醒和工作檢查。
(十一)推動煤電行業減污降碳。統籌電力熱力需求、輸送通道建設、新能源建設配套以及負荷側調節能力、節能減排降碳要求等,合理布局建設清潔高效煤電項目。除必要的供熱機組外,新建煤電項目應采用大容量、高參數、低能耗、調節能力好的先進機組。持續推進煤電節能降耗改造、供熱改造和靈活性改造。開展煤電低碳化改造和建設,鼓勵煤電項目規劃建設二氧化碳捕集裝置。支持自備燃煤機組實施清潔能源替代。穩妥有序做好煤電淘汰落后產能工作。
(十二)提高重點行業用煤效能。定期更新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重點領域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新建用煤項目原則上達到標桿水平,對于達不到基準水平的存量項目實施改造升級,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加強主要耗煤行業用煤技術跟蹤,及時制修訂技術標準,動態淘汰不符合要求的落后用煤技術和設備。實施燃煤鍋爐、工業窯爐清潔能源替代和節能環保綜合改造,推動清潔高效燃燒技術發展與應用。高質量推進鋼鐵、水泥、焦化等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
(十三)有序發展煤炭原料化利用。加強煤基新材料應用創新,優化調整產品結構,加快煤基新型合成材料、先進碳材料、可降解材料等高端化工產品技術開發應用。加快煤制油氣戰略基地建設。加強煤制油氣等產能和技術儲備。推動煤化工與綠電、綠氫、儲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耦合發展,打造低碳循環的煤炭高效轉化產業鏈,促進煤化工產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
(十四)加強散煤綜合治理。堅持先立后破,在保障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基礎上,有序開展散煤替代。在落實氣源等前提下,因地制宜推進“煤改氣”、“煤改電”,鼓勵采用工業余熱、熱電聯產等方式及地熱、光熱等清潔能源替代散煤使用。穩妥推進農村清潔取暖,逐步減少農業生產用煤。到2025年底,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平原地區散煤基本清零。
(十五)推進煤炭分質分級利用。完善商品煤質量標準,加強生產、儲運和利用全流程的煤炭質量監管。鼓勵優質煤炭進口。地方和企業結合實際明確電煤最低質量要求,電煤中長期合同應有明確的質量條款,并納入履約監管。加快推進富油煤等稀缺特殊煤種資源保護性開采及高值化利用,重點地區要建立健全專項利用方案并推動落實,促進分質分級利用與煤化工、發電等一體化發展。
六、保障措施
(十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實支持“兩重”建設有關重點任務,推進符合條件的煤電機組低碳化示范項目建設。健全完善相關金融政策,引導和吸引社會資本廣泛參與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加大對符合條件的綠色低碳轉型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對采用充填開采、實施智能化改造等綠色高效生產方式的煤礦給予產能置換政策支持。發揮中央企業引領帶動作用,對在促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的企業,在業績考核上給予一定政策激勵。
(十七)強化技術創新和轉化應用。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鼓勵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珙I域創新深度合作,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平臺作用,提高自主可控的關鍵核心技術與裝備水平。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和企業開展重大技術推廣,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開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項目評價,積極推動技術改造升級項目建設。
(十八)加強組織實施。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會同有關部門加強統籌協調,開展評估督導,及時協調解決突出問題。各地區要因地制宜細化政策措施,狠抓督促落實。行業協會要發揮引導作用,做好標準制修訂、技術推廣等工作。各有關方面要探索創新,積極宣傳引導,為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營造良好氛圍。
國家發展改革委
工業和信息化部
自 然 資 源 部
生 態 環 境 部
交 通 運 輸 部
國 家 能 源 局
2024年9月1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