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2024清華大學碳中和經濟論壇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舉行。多位與會專家建言,在綠色低碳轉型的大趨勢下,石化行業還需積極拓展多方合作,算好碳中和的經濟賬。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李云鵬指出,近年來,石化化工行業在產業結構調整和綠色低碳發展方面取得了新進展,但在碳達峰碳中和道路上仍面臨著不少的困難和挑戰。比如石化化工行業二氧化碳排放來源多、總量大;以綠色低碳為特征的高效率、低成本生產工藝、技術裝備也有待成體系突破等。行業要以進一步深化改革為動力,夯實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基礎,加快推進綠色低碳轉型。
李云鵬強調,自2021年以來,石化化工行業累計減少CO?排放約2.3億噸,建成了超過300家綠色工廠、40家綠色化工園區,穩步構建著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轉型發展的產業體系。但目前行業在碳達峰碳中和道路上仍面臨著不少的困難和挑戰,要從四方面發力,加快推進石化化工行業綠色低碳轉型。
一是切實做好科技創新。石化化工企業宜結合自身條件、定位,找準科技創新方面的堵點和不足,建立科研管理體系,找準科研方向,加強科研能力建設,加大科研資源投入;增強對標國家科研需求的意識,善于爭取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攻關任務,善于使用科研激勵政策。
二是主動營造公平的環境。行業要關注碳足跡管理的底層邏輯,并加強協作,特別是與上下游行業的協作,以碳足跡計算規則和數據庫為切入點,形成互認互信機制,真正把企業雙碳工作的成效在碳足跡上體現出來。
三是充分擁抱智能化。行業要夯實數字化基礎,實現企業內部業務數據集成與協同,以及產業鏈上下游間數據的共享;強化智能化軟硬件基礎,推進裝置的智能化升級,加強工業軟件開發,注意把積累的經驗知識轉化為模型算法;深化數字技術應用,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與石化化工產業技術的融合,探索新場景、新業態的應用。
四是扎實研究和制定好法規制度與標準。行業要建立碳排放雙控制度,完善碳排放雙控相關法規,做到有法可依;將碳排放管控要求納入現行重點用能單位管理制度,推動重點用能和碳排放單位落實節能降碳管理要求;加強將石化化工行業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基礎研究工作。另外,行業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體系建設需要加速,并提高標準制定質量和宣貫力度。
值得關注的是,當前,我國新能源配套產業發展還不完善,新能源的消納能力也尚不充分。受經濟結構轉型影響,短期內一擁而上的產能擴張與資金投入會導致行業供需不平衡問題頻出。
對此,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指出,我國綠色低碳產業的發展急需建立完善市場機制?!耙环矫?,我們需要構建碳市場,并且要把碳市場的價格信號傳導到社會的各個方面,使其自主發揮作用。另一方面,我們要在增加國內供給的同時強化全球合作,讓我們的太陽能、風能等產能在全世界進行消納?!卑字囟髡f。
“企業和消費者減少碳排放需要激勵,低碳、零碳、負碳技術的投資也需要激勵?!鼻迦A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希良認為,建立國家碳定價體系既可以提供以上激勵,又可以為企業應對國際貿易中的碳排放壁壘問題提供有效手段,是引領全球氣候治理進程的重要抓手。強制碳市場能夠為全國目前70%的碳排放權確定價格,并通過產品和服務市場產生溢出效應。
“碳中和將導致整個能源體系和產業體系的顛覆性變革,有挑戰,也有機遇?!敝袊?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原主任、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黃晶指出,展望未來,國內仍需要市場、技術、政策一起協同發力、不斷融合,三者的“交集”越深入,科學技術的作用越顯著,“變不可能為可能”的概率就越大。
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深專家咨詢委主任、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張曉強表示:“我們要根據‘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加強在應對氣候變化、綠色低碳能源技術研發和標準制定等方面的國際合作。同時,要深度參與全球綠色低碳發展,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引領,推動更多的清潔能源項目落地。”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化集團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馬永生表示,在探索實踐中,中國石化深刻認識到,綠色低碳產業是未來30年最大的長坡賽道。近年來,中國石化加快構建多能互補格局,氫能、地熱、光電產業、生物航煤等賽道處于領先地位,能源轉型發展之路成績斐然。
聚焦碳中和熱門技術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主任周守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化集團有限公司科協主席李陽等作了技術與案例分享。對于CCUS技術發展,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羅良才指出,目前CCUS技術成本相對較高,給企業帶來壓力。他建議從兩個方面著力解決這一問題:一是推動CCUS規模化、集群化發展;二是開發高效、低能耗的捕集材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