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產業是戰略性、基礎性產業,同樣是高技術競爭的關鍵領域。近年來,我國化工新材料的自給率不斷提高,但個別細分門類的自給率還比較低,且整體質量有待提升。在日前舉行的2024第二屆中國化工新材料(關鍵單體)發展大會上,多位專家提出,化工新材料行業要持續自主創新,建設產業創新體系,完善全產業鏈協同創新,增強國際競爭力。
自給率不斷提高整體質量仍需提升
“化工新材料創新發展正在跨入全新階段,由‘跟隨型’階段轉入部分‘引領型’階段。”工信部賽迪研究院材料所所長、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秘書處副秘書長肖勁松強調。
肖勁松指出,目前我國化工新材料工程化水平落后,在材料的穩定性、可靠性和一致性方面表現尤為明顯,且在實際應用推廣方面難度較大,部分原因在于相關專利、標準等關鍵基礎參數缺失或不完整。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化工綠色發展中心副主任樊星認為,國內化工新材料整體質量有待提高,與國外相比性能等指標仍存在差距,部分新材料需實現上游關鍵配套原料突破。另外,化工新材料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創新能力和競爭力較弱,戰略性、創新性人才短缺,將制約企業和行業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國內化工新材料自給率正不斷提高,但個別細分門類的自給率還比較低。如2023年電子化學品自給率為64%,高端聚烯烴自給率僅為44%?!狈侵赋觥?/span>
而自給率較高的細分門類,也正面臨新挑戰。高性能纖維具有85%的自給率?!疤祭w維作為高性能纖維和化工新材料的代表,已實現了從依賴進口到自主突破的顯著進步,但仍面臨低端產能嚴重過剩、中端‘搶蛋糕’、高端‘喊口號’的挑戰。”國家新材料咨詢委員會委員、深圳大學講席教授徐堅指出,我國要形成具有自己特色和產權的碳纖維產業體系,向高強度、高模量方向邁進。
建設產業創新體系提升國際競爭力
化工新材料行業該如何應對挑戰?肖勁松將重點發展方向總結為“補短板、鍛長板、抓前沿”。
肖勁松解釋道,要圍繞以下4個重點方向,首先要聚焦國家重大戰略亟需和產業發展瓶頸,提升關鍵戰略材料保障能力;其次要推動生產過程的智能化和綠色化改造,提升先進基礎材料國際競爭力;再次要加快布局前沿新材料,搶占全球前沿新材料產業未來發展制高點;最后要發揮特色資源優勢,推動稀土、鋰、石墨等特色資源新材料持續發展。
此外,肖勁松指出,新材料產業同樣需要增強創新能力,建設新材料產業創新體系,包括實施重點研發計劃,啟動“面向2030新材料專項”,支持建設一批新材料中試平臺等。
具體到碳纖維產業的發展,徐堅強調,中國要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產品和裝備的品質性能,加大前沿技術的研發力度,推進先進復合技術引導,構建完善的新材料產業發展體系。
完善產業鏈協同推動市場化應用
與會專家指出,完善產業鏈協同機制、推動市場化應用也是化工新材料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材料處于產業鏈上游,對產業鏈供應鏈至關重要。要運用系統思維,從單品突破向全產業鏈創新突破轉變?!毙潘蓮娬{,全產業鏈和重點領域產業鏈突破是重點發展方向。我國需加強上下游對接,多措并舉推進新材料的市場化應用,包括建立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機制,完善上下游合作機制等。
徐堅也指出,行業要推動全產業鏈協同創新,加強科研項目的組織和實施,以及積極參與國際新材料產業的競爭和合作等。
吉林大學化學學院副教授陳崢提出,新材料行業要進一步擴大產能,未來需關注其上下游發展情況以及對關鍵單體的影響?!拔覀冃枰⑼暾漠a業鏈,這樣才能夠使行業具有更強的生命力?!标悕樥f。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