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16日舉行的弘揚閔恩澤科學家精神學術論壇上,生物制造成為多位院士報告中提到的關鍵詞。盡管生物制造發展路徑仍存難點,但在“雙碳”目標、氣候變化等背景下,將生物制造融入未來能源發展已成為共識。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校長譚天偉指出,生物制造技術正在賦能各行業轉型升級,目前已滲透化學工業并在能源、新材料等行業快速發展,化學品的生物合成途徑的應用將在綠色轉型中發揮重要作用。生物制造還將在工業部門展現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潛力。到2030年,生物技術可以使現有技術每年至少減少3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面向未來,發展生物制造是煉油石化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方向,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舉措。”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化科技委資深委員曹湘洪也表示,我國每年可作為能源利用的生物質資源總量約4.6億噸標煤,生物制造原料供應鏈的基礎較好。
與會院士專家認為,如何構建穩定可靠的原料供應鏈和產業鏈,是生物制造發展的難點。曹湘洪表示,農作物秸稈、林木修剪采伐廢棄物,分散于田間地頭、加工廠和林場,產出有季節性,產出時間短,與生物制造的連續性難以匹配,且能量密度低、運輸成本高、集中儲存占地面積大、安全風險大,儲存過程容易霉變腐爛。
對此,曹湘洪建議,建立從原料到產品的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生物制造的產業模式;尋求地方政府林場支持,推進工農工林合作;按市場規律對原料加工廠提供的產品分季節、質量定價收;把原料收集加工廠和儲存基地作為支持鄉村振興的項目,建立生物制造有盈利、農民和林業工人能增收、生物制造與農村林場共同發展的新機制。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石化科技委資深委員何鳴元則從構筑上下游的角度提出了利用液化生物質這一途徑。他認為,當前最現實可行的方法是發展生物制油,實現生物質的分散到集中。在制成液體后,部分殘渣將被燃燒、氣化,而另一部分則轉化為油,并有可能被進一步加工成燃料化學品。
此外,曹湘洪還提出,煉化行業發展生物制造時,技術路線的選擇也要有所側重,應遵循過程碳排放最小化、原料性狀與轉化技術匹配最佳化、初級轉化過程安全性好、公用工程及“三廢”處理易配套等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