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出版的第22期《求是》雜志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幾個重大關系》。文章指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要立足國情,堅持先立后破,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確保能源安全。要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使發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資源、嚴格保護生態環境、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基礎上。對于傳統行業,不能簡單當成“低端產業”一退了之、一關了之,而是要推動工藝、技術、裝備升級,實現綠色低碳轉型。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為石油和化工行業的“雙碳”工作指出了更加明晰的方向和路徑,成為行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有力遵循。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承上啟下之年。值此歲末之際,《中國化工報·責任關懷周刊》特推出系列報道《歲末說“碳”》,從政策信息、企業實踐以及碳交易等方面,為行業“雙碳”工作給出分析和建議,以資讀者參考。
若要盤點石油和化工行業今年最“熱”的詞,“雙碳”應是其中之一。
今年以來,“雙碳”相關重磅消息頻傳:石油和化工行業將納入碳市場,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管控提上日程,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即將重啟……“碳機遇”和“碳挑戰”正云集而來。
歲末之際,石油和化工行業要如何審視當下、謀劃未來?《中國化工報》記者就此采訪了多位業界專家。
看當前——這些動向值得關注
自2021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印發至今,各有關部門出臺12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實施方案和11份支撐保障方案,31個省(區、市)制定了碳達峰實施方案。
多位專家表示,各行業領域和地區發布的具體方案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行業企業應摸準吃透,以指導自身戰略規劃的制定,促進綠色低碳發展。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在接受《中國化工報》記者采訪時說:“積極推進‘雙碳’‘1+N’政策體系建設,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務實表現。”
馬軍提出,目前我國正在推進落實的“雙碳”行動有3個重要動作值得關注。一是日前印發的《甲烷排放控制行動方案》釋放出重要信號——我國已經將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的管控提上日程。二是有關部門調查研究發現,碳達峰試點地區的各項指標普遍優于非試點地區。近期,新一批試點將啟動建設,且此項政策延續的可能性很大。三是大力推進能源轉型,這也是最具挑戰性的一項任務。
作為“雙碳”工作的關鍵一環,碳核算標準的制定也是業界關注的焦點。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能源化工處副處長劉思明透露,我國正在加緊制定化工重點產品的綠色標準體系,在計算方法、參數選取、認定流程等方面力爭實現標準化、規范化,并積極與國際標準對接。
話國際——能源轉型早做準備
我國是世界第一石化大國,在國際貿易市場中占有較大份額,因此需密切關注國際動向。馬軍提醒道:“國際上部分關于碳排放的要求正趨于剛性,甚至有可能變為強制,石油和化工行業要早做準備。”
從最近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上傳出消息:各方關注的焦點仍然是化石能源如何轉型,而多方共同認可的是加快推進可再生能源發展。對于這一問題,我國在戰略決策上十分明晰——“立足國情,堅持先立后破,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確保能源安全”成為我國推動“雙碳”目標實現的科學決策和堅定選擇。
參加完COP28剛回國的馬軍告訴記者,本屆大會上,與會各方對于化石能源如何發展的態度分歧較大,支持逐步減少和維持現狀的聲音都不少。此前,中美兩國聯合發布《關于加強合作應對氣候危機的陽光之鄉聲明》提出推進可再生能源發展,此次大會又有近120個國家就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達成共識并簽署協議,力爭到2030年前后將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增至目前的3倍。“這足以顯示出各參與方對可再生能源的重視和信心。”馬軍說,“未來化石能源具體怎么減、可再生能源怎么發展,石油和化工行業要密切關注。”
“可再生能源對于石油和化工行業綠色低碳發展很重要,我國在此方面已具備一定優勢。”北京化工大學低碳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劉學之提出,從近幾年的發展速度來看,若市場中可再生能源的產能全部釋放,將是相當可觀的。當下最重要的不是新增裝機,而是做好儲能技術、儲能設備、并網技術的開發和應用。
觀長遠——未來出路還在創新
“石油和化工行業的碳排放尚未達峰。”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產業發展部節能低碳處工程師翁慧表示,碳達峰和碳中和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實施的路徑也應有所區別。實現碳達峰的突破口是節能降碳、科學達峰;實現碳中和的突破口則是顛覆性技術的開發與應用。
翁慧補充道,就目前石油和化工行業發展情況而言,急需開展的工作還包括加快建設行業碳排放數據庫,加快綠氫耦合化工和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低碳技術的應用和推廣等。
馬軍同樣建議,企業要摸清自身碳家底并科學設定碳目標,讓理想不淪為空談。
“節能降碳的關鍵之一是選對技術。企業要多加注意的是,技術的選擇具有鎖定性——從確定技術路線開始,裝置建設及產品的能耗便基本確定。”劉學之提醒道,展望未來,行業發展要逐步轉向高端,這更離不開技術創新。
中化學中科環境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崔皓則建議,在推進《綠色產業指導目錄》更新和技術認證等工作中,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和鼓勵先進技術,也將有助于促進綠色低碳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