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改委等四部門印發印發《紡織工業提質升級實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現代化紡織產業體系建設取得實質進展,高性能纖維、高端紡織裝備、戰略性產業用紡織品自給率基本滿足需求。
《方案》要求面向重大需求加強關鍵技術突破。鼓勵企業圍繞纖維新材料、功能性紡織品、智能制造裝備等領域加快研發創新,形成一批原創性、引領性技術成果。
纖維新材料方面:突破碳纖維(48K及以上大絲束、T1100級、M65J級)、芳綸(高強、高模)、高強高模聚酰亞胺纖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高強、抗蠕變)、連續玄武巖纖維、碳化硅纖維、聚對苯撐苯并二噁唑纖維等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有關短板技術裝備,提升聚乳酸纖維、萊賽爾纖維、生物基聚酰胺纖維、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纖維、海藻纖維、殼聚糖纖維等生物基化學纖維及原料的研發、制造和應用水平。
產業用紡織品方面:加強高端生物醫用紡織材料、特種安全防護用紡織品、特種繩纜及捕撈網、智能紡織品、大尺寸異形結構件等產業用紡織品關鍵技術突破。
《方案》提出,推進功能性化學纖維的研發制備和品質提升。支持企業和有關機構研發原位聚合、多組分共聚、在線添加、高效柔性紡絲、錦綸6 熔體直接紡絲等工藝技術,開發超仿真、阻燃、抗菌抗病毒、導電、相變儲能、溫控、光致變色、原液著色、吸附與分離、生物醫用、無銻聚酯等纖維新品種,研發功能性化學纖維用關鍵材料、輔料以及阻燃劑、改性劑、母粒、催化劑、油劑等添加劑。
《方案》要求,擴大產業用紡織品在國民經濟各領域的應用。推動碳纖維復合材料在交通工具輕量化中的應用,促進碳纖維應用技術迭代升級。推動疝氣補片、可吸收縫合線、人造血管、體外循環用膜材料等高端生物醫用紡織材料臨床試驗和示范應用。推動閃蒸法非織造布在包裝和個體防護領域的應用,完善安全防護用紡織品標準和檢測評價能力,促進個體防護裝備水平提升。推動高性能繩纜、網具在油氣開采、海上救援、深海探測、海洋牧場等領域的推廣應用。拓展熔噴非織造布在過濾、保暖、擦拭和能源領域的應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