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保持高速發展態勢,成為引領全球汽車產業電動化轉型的重要力量。隨著新能源車型越來越豐富、品質越來越好,消費者對新能源車的認可度將繼續攀升,我國新能源車市將持續保持高增長態勢。這對鋰電回收行業也產生了深遠影響。近日,天能新材料常務副總經理高級工程師甄愛鋼就鋰電回收行業的發展趨勢及發展格局接受了本刊記者的采訪。
回收態勢迫在眉睫
甄愛鋼指出,當前鋰電回收行業所面臨的發展趨勢主要有以下幾點:
01 | 新能源行業帶動動力電池裝車量快速提升
機構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688.7萬輛,同比增長95.6%;動力電池裝機量294.6GWh,同比增長90.7%,占全球60.4%,領跑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預計2030年中國動力電池裝機量可達1707GWh。甄愛鋼表示,所以自鋰電池問世以來,其回收利用就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建立完善的廢舊鋰電池回收利用及產業化體系,是保障國家新能源產業安全、保供的重要支撐。
02 | 動力電池裝車量增加導致退役動力電池量上升
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動力電池裝車量的增加會導致退役動力電池量的上升,越來越多的動力電池被使用并逐漸達到其使用壽命,未來10年報廢電池及生產廢料量預計以年均43%的復合增長率攀升,驅動全球鋰電回收市場發展。
03 | 退役鋰電池無序處理將會造成安全風險、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
廢舊鋰電池里的電解液不恰當的處理會滲入土壤或者釋放有毒氣體到大氣中,對環境和人類造成嚴重危害。甄愛鋼指出,由于廢舊鋰電池屬于第9類危險品,具有高度易燃、電池短路、滅火困難等特性,在無序處理的情況下,存放或處理不當,極易引起火災;不僅會對人員和財產安全構成威脅,還可能對周圍環境和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
此外,退役鋰電池中含有有害、有毒和腐蝕性物質,如汞、鋰和鉛,以及鎳和鎘等致癌物,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對環境和人類健康造成危害。同時無序處理的鋰電池內部的化學物質可能會泄漏和滲入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從而污染生態系統。
甄愛鋼表示,2025年退役動力電池規模將超過100GWh,廢舊電池中含有鎳、鈷、錳、鋰等有價金屬,隨著動力電池產量的快速增長,有價金屬的需求量也將持續上升,供需更為緊張。
據安泰科預測,NCM523電池2025年退役量達到57GWh,相當于57萬噸NCM523退役電池量,產生銅5.6萬噸,鋁3.2萬噸,鋰1.8萬噸,鈷2.3萬噸,鎳5.4萬噸,錳2.9萬噸,如不妥善回收有價金屬,將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
五大驅動力助推行業發展
甄愛鋼認為,有五大驅動力助推鋰電回收行業發展。
驅動力一:
鋰電回收政策頻出,推動行業健康快速發展
自2012年國務院頒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以來,再到2022年工信部發布《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梯次利用管理辦法》,明確鼓勵采用先進適用的工藝技術及裝備,對廢舊動力蓄電池優先進行包/組、模塊級別梯次利用,加強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和回收管理已經成為風向所趨。
驅動力二:
廢舊鋰電池回收利于綠色環境保護
甄愛鋼指出,動力電池可能會對環境帶來重金屬污染、氟污染、有機物污染等,回收利用是保護環境的重要舉措。發展廢舊動力電池回收產業和技術有助于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
驅動力三:
廢舊鋰電回收打破鈷鎳等戰略資源壟斷
我國金屬礦產資源匱乏,大量依賴海外進口,不確定性強。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面臨著嚴重的資源受制于人的局面,中國鋰、鎳、鈷儲量占比<產量占比<消費占比,海外礦產投資環境惡化,回收金屬元素利于突破資源約束。
驅動力四:
廢舊鋰電回收助力“雙碳”目標達成
甄愛鋼介紹到,三元鋰電池生產能耗為82.91KWh,折算碳排放量5.06萬噸/GWh,從全生命周期計算,新能源車每公里的CO2約130g,若能對廢舊動力電池進行梯次利用、再生利用,其所對應的新能源車每公里碳排放量將分別下降22g、4g。
驅動力五:
電池回收已成為動力電池企業出海的“必修課”
海外動力電池高需求+高價格彈性+本土產業鏈保護,推動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出海。據科爾尼數據,歐洲、美國在2021-2026年的動力電池需求CAGR分別為37%、45%。同時,海外動力電池的價格彈性較高,中國企業出海可獲得較高毛利率。
然而,我國動力電池企業“出海”卻遇減碳挑戰,“碳貿易壁壘”下電池回收成“必修課”。歐盟是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出海的主要目的地。歐盟規定,到2024年7月,電動汽車電池隨附的技術文檔中應包含根據授權法案起草的碳足跡聲明;到2025年,電池中鈷鎳銅的回收率需要達到90%,鋰的回收率需要達到35%。(中國鋰電回收白名單企業要求較高,鎳、鈷、錳回收率需達到98%,鋰回收率需達到85%)。
行業發展新格局
動力電池回收市場當前處于行業發展初期,競爭格局相對混亂。2013—2022年間,動力電池回收企業注冊量由214家激增至4.2萬家,參與者眾多,幾乎覆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條,涉及整車廠、電池廠、材料廠和第三方回收企業等不同背景。
行業領軍企業陣容初步凸顯。截至2023年3月,工信部累計發布的四批次動力電池回收白名單企業,共有88家。
鋰電回收作為鋰電后周期行業,業內玩家利用自身資源優勢開拓上下游合作,逐步延伸產業鏈覆蓋,形成從電池生產到電池再制造的閉環。
退役鋰電池主流的處置方式為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梯次利用是對退役電池的降級應用,再生利用則是對退役電池的資源化利用。梯次利用在規模化發展中遇挑戰,中長期內以再生利用為主導。甄愛鋼指出,當前鋰電回收的回收模式大致分為三類:
電池廠商回收模式:
電池生產企業作為電池回收主體,利用渠道優勢穿打造對電池材料的閉環回收與廢舊電池梯次利用的商業模式;
第三方回收模式:
第三方回收企業作為電池回收主體,自主建立回收網絡完成從電池回收到資源化利用全過程的商業模式;
產業聯盟回收模式:
產業聯盟模式多由整車企業牽頭,運用產業鏈上下游各成員企業的經銷服務網絡和回收技術實現回收業務的增效降本、減少市場惡性競爭,但在實際商業化運營層面仍在初步嘗試階段。
當前,我國鋰電回收頭部企業競爭主要包括:渠道、技術、規模、成本與毛利控制、資質、產品與客戶這六大要素。頭部企業需要通過過硬的技術儲備與資質背書,獲得電池廠、車廠等機構信任,建立長期穩定合作關系,獲得報廢鋰電池用以回收;此外,若企業能獨創核心技術,實現更大比例、更高效率的鋰電池回收,則將獲得更高的毛利空間、受行業波動影響更小、相較其他對手擁有更強的抗周期性;報廢鋰電池總量未來預期持續高增長,而產能釋放需要數年的研發、建設等待期,企業需要進行前瞻性布局,形成規模化壁壘,從而確保未來能迅速以大規模產能滿足市場需求;頭部企業通過生產成本管控及創新、技術優化及創新、豐富產品結構及業務創新等實施戰略成本管理達到降本增效目的,構筑成本競爭優勢;未來的鋰電回收渠道紛繁復雜,報廢電池體量提高后,更多廠商愿意合作強合規性、規模化運作的正規回收企業,白名單背書具有重要參照意義;回收料生產的電池材料能否保證高品質、是否受到行業頭部客戶認可、并進入高端應用場景(e.g.動力電池等)將成為各公司的核心差異,進而影響下一步客戶開拓與業務發展。
“3+5+N”戰略布局鋰電回收
2022年,天能集團從戰略出發,成立了天能新材料事業部能新材料事業部,致力于鋰電池回收利用、前驅體正極材料、氫氧化鋰、稀土回收利用等循環科技的研發與投資。近三年累計獲得專利29件,其中發明專利17件。牽頭或參與制定國家及行業標準40項,形成了一套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鋰電池回收利用工藝技術體系。
甄愛鋼表示,當前公司已建立了天能鋰電工廠的廢料、天網逆回收/鉛蛋平臺、合作組織、網約車平臺等多個回收渠道的布局。充分利用天能渠道優勢打造特色回收渠道,建立了40W家全渠道服務天網,實現了線上+線下逆回收網絡的全國覆蓋,同時公司還參與制定鋰電回收標準,借助集團鉛蛋平臺,實現“鉛鋰同收“。
同時公司也創新全球化回收網絡布局,當前以東南亞市場為起點,多措并舉將業務逐步擴展至全球領域,增強保供能力,也為公司“出海”建濕法工廠打下堅實基礎。
目前公司現有浙江長興新材料基地年處理三元廢舊電池23000噸,在建的濱海基地建成后將擁有10.8萬噸年處理能力,到2025年,將擁有近13萬噸年處理能力。
天能集團在鋰電回收板塊的發展規劃為“3+5+N”布局,主要設置綜合處置基地3個、區域循環基地5個、小型干法處置點N個,做到回收面積覆蓋全國;通過向上游延伸,以零部件再造為抓手,打造鋰電回收生態價值鏈,通過向下游延伸,豐富產品多樣性,提高產品附加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