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能源革命和碳中和是一場真正的硬仗,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產業結構偏重,第二產業GDP貢獻約40%,能源消費占比約68%;能源結構偏煤,2022年煤炭消費占比56%;綜合效率偏低,大約60%的能源消耗在工業用能上,工業碳排放占比在65%以上。從化工領域看,生產合成氨、乙烯、甲醇、丙烯等化學品的排放量占很大比例,所以大宗化學品減排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化石能源的利用分為氧化過程和還原過程。氧化過程,即用來燃燒發電或者產熱;還原過程,即用作煉鋼、化工等工藝的還原劑。碳和氫都可以用作燃料,也都可以用作還原劑,而碳的氧化過程(C+O2→CO2+△H)和還原過程(MOx+C→M+CO2)均產生大量二氧化碳,需要通過CCUS、生物質利用、植樹、海洋碳匯、土壤吸附等負碳技術減排;氫的氧化過程(H2+O2→H2O+△H)和還原過程(MOx+H2→M+H2O)則很清潔。更重要的是,氫可以通過可再生能源發電然后電解水獲取。從我國當前的情況看,化石能源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還是基礎,而可再生能源則是根本,氫能技術是關鍵,負碳技術是未來,沒有可再生能源,能源革命和碳中和就無從談起。
在前不久舉辦的中國石化科技創新未來發展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分析了“雙碳”背景下石化科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本版整理刊發部分觀點,敬請關注。
煤化工的創新路線:如何不排放二氧化碳
可以肯定的是,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化石能源仍是主要能源,必須通過更好地優化利用化石能源實現碳減排。我國的能源稟賦是液體能源較少,其中石油對外依存度超過70%,因此,有必要把資源稟賦相對較好的煤部分轉化為化學品或者燃料。據權威機構預測,到2060年,煤的物質化利用在煤的利用中會占較大比例,煤化工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對我國還是非常重要的。
煤化工的傳統路線是,煤首先要加氧氣化(C(H)+O2→CO+H2),變成合成氣,合成氣通過催化的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產品:通過費托合成可以得到石蠟、柴油,或者烯烴、汽油;通過堿金屬摻雜可以得到混合醇;通過催化可以得到甲醇、乙醇;通過羥基合成可以得到醛、醇、酸;通過水氣變換(CO+H2O→H2+CO2)可以得到氫氣,進一步制取合成氨。這一傳統路線的問題有三個:一是排放二氧化碳;二是消耗大量的水;三是選擇性不高,合成產物從碳1到碳100都有分布。這是未來基礎研究應該解決的問題。
煤氣化的氫碳比是1∶2,即H2+CO+CO,反應得到CH2?中間體,這就要去掉其中一個CO的O和另一個CO。延續百年的傳統方法是用水跟一氧化碳反應生成氫和二氧化碳,即CO+H2O→CO2+H2,生成的氫再與另一個一氧化碳的氧反應生成水。這個過程中,要用水生成氫,后面又生成廢水,所以傳統方法耗水,而且有碳排放。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發的OXZEO過程,可將其中一個CO的O和另一個CO直接合成生成二氧化碳,碳排放總量不變,但不需要水的循環,工藝簡單,通過氧化物和分子篩的控制可以實現較高選擇性。未來如果有足夠的廉價綠氫,又可以與生成的二氧化碳反應得到CH2中間體,實現零排放。
煤氣化會產生二氧化碳,因為要對煤加氧進行氣化,生成一氧化碳(2C+O2→2CO),而變換時又要把一氧化碳的氧拿走(CO+H2O→CO2+H2),所以生成了二氧化碳。未來煤化工要想真正不排放二氧化碳,就要用其他方法對煤進行活化轉化,這就要通過綠氫直接生成烴類、油品等(H2+CO+H2(綠氫)→CH2+H2O),采用復合催化劑,可以實現產品精準可控、靈活可調。
煤化工要想不排放二氧化碳,就要在氣化上動腦筋。目前,我國制乙炔還是傳統的電石法,生產1噸乙炔要消耗2噸焦炭、7噸石灰石、3噸水、1.2萬千瓦時電,產生27噸二氧化碳、3.5噸電石渣,以及硫化氫、二氧化硫等酸性氣體。如果將煤粉通過等離子體裂解,在超過1300攝氏度的高溫下,可生成乙炔,副產煤焦、一氧化碳、氫氣等,理論上不產生二氧化碳,生產1噸乙炔只消耗2噸煤、1.5噸水。乙炔可以加氫制乙烯,還可以通過氫氯化制氯乙烯、通過羰基化制含氧化合物。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乙炔一直在化工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化工產品的重要節點,而后石油大發展才變成石油化工制烯烴,乙炔漸漸淡出歷史舞臺。利用等離子體強化煤裂解制高值化學品,從零排放的角度看,未來有可能有一部分化工會重回炔烴時代。
二氧化碳的利用是從低能到高能,需要熱、光、電催化轉化
二氧化碳的來源包括化石燃料、工業過程、生物過程、地下礦藏、大氣等。目前,二氧化碳捕集并直接地質埋存成本高昂;直接利用方式包括植物或肥料增產、提高石油采收率、作為傳熱流體用于超臨界動力系統,以及用于食品、飲料、焊接、醫療等行業;轉化利用方式包括制造甲烷、甲醇、汽油等燃料,制造聚合物等化學品,以及制造建筑材料等。
我國二氧化碳化學轉化利用面臨的科學難題包括:一是規模不對等,我國最大宗的化學品乙烯年產量在6000萬~7000萬噸,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幾百分之一;二是二氧化碳分子能量低,要想化學利用,變成高能量的化學品,就一定要活化,加入超過100%的能量;三是我國貧氫,而二氧化碳化學利用需要加入大量的氫,目前我國氫主要來自化石能源。所以,二氧化碳的化學轉化非常困難,除非是在富氫、富能和二氧化碳插入反應的特殊體系來轉化,如利用二氧化碳制造碳酸二甲酯。
轉化二氧化碳需要加入的能量和氫,要靠可再生能源來提供。因此,二氧化碳的轉化,本質上是可再生能源的儲存和搬運。沒有可再生能源,二氧化碳轉化就無從談起。
二氧化碳的轉化方法包括熱催化過程、光化學過程、電化學過程。其中,熱催化制甲醇已有百年歷史,從分子式(CO2+3H2→CH3OH+H2O)看,6千克氫(18元/千克)可制得32千克甲醇(2500元/噸),成本108元,產出80元;熱催化制烯烴,從分子式(2CO2+6H2→CH2CH2+4H2O)看,12千克氫可制得28千克乙烯(7500元/噸),成本216元,產出205元。簡單分析,要實現經濟性是很難的。因此,二氧化碳的交易價格、氫的價格、煤的價格,決定了二氧化碳熱催化轉化的經濟性,這是很大的挑戰。
光化學過程可以建設太陽燃料工廠,將太陽能高效低成本轉化為氫能、燃料、化學品等。目前,光催化水制氫,仍受制于低能量轉化效率瓶頸,需要提升材料的光生電荷分離效率;光催化二氧化碳制燃料或化學品,轉化效率非常低,遠不及熱催化和電催化,未來需要在光反應和催化劑上下功夫。中國科學院成功將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是以二氧化碳為原料,利用光伏等可再生電源分解水提供氫氣,在化學反應器中進行二氧化碳高效還原,在生物反應裝置中合成淀粉。如果這一途徑可以達到理論能量轉換效率的80%,從電到淀粉合成的能量轉換效率可達41.6%,那么合成1千克淀粉需要大約10千瓦時電,通過途徑改造,能效提高空間很大。
這三個方法中,目前看來最可行的是將二氧化碳電解轉化,最近也有一些好的進展。二氧化碳通過電還原的方法,不僅可以還原為一氧化碳,還可以生產甲酸、甲烷、乙烯、乙醇等。一氧化碳電化學直接制化學品,每生產1千克乙烯,消耗電47千瓦時,副產氫氣0.054千克、乙醇0.83千克、丙醇0.42千克、乙酸2.35千克。二氧化碳電化學直接制化學品,每生產1千克乙烯,消耗電86.2千瓦時,副產氫氣0.26千克、一氧化碳0.078千克。如果電價合適,電化學方法的經濟性是可以比肩熱催化的。但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相比石油化工放大是靠催化劑的加量(從1克到1千克到1噸),電化學的放大完全靠面積的放大,難度很大,因此,電催化轉化未來努力的方向是穩定性和可放大性。
氫是可再生能源的搬運工,可以有效降低流程工業碳排放
當前的能源系統以化石能源為主,為終端用戶提供電力和液體燃料;未來的能源系統以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為主,為終端用戶提供氫能和電力。氫能與未來能源系統可以很好地耦合。據中國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預測,到2060年,我國氫產量將達1.2億噸,其中綠氫有1億噸的規模。
套用一句廣告詞——氫是可再生能源的搬運工。沒有可再生能源就不要談氫能。氫是二次能源,像電一樣,沒有一次能源就不要談電。綠氫的關鍵是可再生能源的獲得和氫的制備。
目前幾種電解水制氫技術各有所長:堿性電解水制氫,電解效率在60%~75%,工作溫度在70~90攝氏度,已商業化廣泛應用;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電解效率在80%~90%,工作溫度在70~80攝氏度,已部分商業化應用;固體氧化物電解水制氫,電解效率在85%~100%,工作溫度在600~1000攝氏度,處于樣機示范運行階段。采用這幾種技術,1立方米氫消耗3.5~4.2千瓦時電,未來降低氫的價格主要是降低設備的投資。
此外,固體聚合物(SPE)電解水制氫技術優勢明顯:電解純水,無腐蝕污染;響應快,可與風能、太陽能結合;氫氣純度高,在99.99%以上;電解效率高,能耗低,無堿霧凈化裝置。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研制的260千瓦SPE電解槽,電解效率達86%,極限為1立方米氫氣消耗3.54千瓦時電。大規模SPE電解水制氫面臨的挑戰是,如何降低貴金屬的用量、研制高效廉價的膜材料等。
預計到2050年,電解水制氫的價格要低于煤制氫的價格,屆時,我國氫消費量將達8100萬噸,氫能總產值達1.6萬億元。
氫可以實現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儲存和傳輸。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得的氫,可以直接通過輸氫管道輸送,也可以制合成氨或甲醇,技術上沒有難度,關鍵是經濟性。
我國很大一部分二氧化碳排放來自流程工業,與綠氫耦合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如高爐煉鋼,2020年我國粗鋼產量10.65億噸,排放二氧化碳14.7億噸。現在是用一氧化碳、甲烷等還原,未來如果用氫來還原氧化鐵變成金屬鐵,會很好地解決碳排放問題。預計到2050年,低碳(氫)冶金占比將在50%左右。在水泥行業,我國2020年水泥產量23.95億噸,排放二氧化碳14.2億噸,主要是將碳酸鈣煅燒成氧化鈣排放,可以把煅燒變成還原,用碳或氫將碳酸鈣還原為氧化鈣。
水泥生產如果用粉煤中的碳還原碳酸鈣,可以得到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又可以與鋼鐵生產耦合,將氧化鐵還原為金屬鐵。兩個過程采用綠電和高效等離子體加熱的方法,可以實現水泥和鋼鐵生產的耦合,既簡化了工藝,又降低了排放。
二氧化碳的來源包括化石燃料、工業過程、生物過程、地下礦藏、大氣等。目前,二氧化碳捕集并直接地質埋存成本高昂;直接利用方式包括植物或肥料增產、提高石油采收率、作為傳熱流體用于超臨界動力系統,以及用于食品、飲料、焊接、醫療等行業;轉化利用方式包括制造甲烷、甲醇、汽油等燃料,制造聚合物等化學品,以及制造建筑材料等。
我國二氧化碳化學轉化利用面臨的科學難題包括:一是規模不對等,我國最大宗的化學品乙烯年產量在6000萬~7000萬噸,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幾百分之一;二是二氧化碳分子能量低,要想化學利用,變成高能量的化學品,就一定要活化,加入超過100%的能量;三是我國貧氫,而二氧化碳化學利用需要加入大量的氫,目前我國氫主要來自化石能源。所以,二氧化碳的化學轉化非常困難,除非是在富氫、富能和二氧化碳插入反應的特殊體系來轉化,如利用二氧化碳制造碳酸二甲酯。
轉化二氧化碳需要加入的能量和氫,要靠可再生能源來提供。因此,二氧化碳的轉化,本質上是可再生能源的儲存和搬運。沒有可再生能源,二氧化碳轉化就無從談起。
二氧化碳的轉化方法包括熱催化過程、光化學過程、電化學過程。其中,熱催化制甲醇已有百年歷史,從分子式(CO2+3H2→CH3OH+H2O)看,6千克氫(18元/千克)可制得32千克甲醇(2500元/噸),成本108元,產出80元;熱催化制烯烴,從分子式(2CO2+6H2→CH2CH2+4H2O)看,12千克氫可制得28千克乙烯(7500元/噸),成本216元,產出205元。簡單分析,要實現經濟性是很難的。因此,二氧化碳的交易價格、氫的價格、煤的價格,決定了二氧化碳熱催化轉化的經濟性,這是很大的挑戰。
光化學過程可以建設太陽燃料工廠,將太陽能高效低成本轉化為氫能、燃料、化學品等。目前,光催化水制氫,仍受制于低能量轉化效率瓶頸,需要提升材料的光生電荷分離效率;光催化二氧化碳制燃料或化學品,轉化效率非常低,遠不及熱催化和電催化,未來需要在光反應和催化劑上下功夫。中國科學院成功將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是以二氧化碳為原料,利用光伏等可再生電源分解水提供氫氣,在化學反應器中進行二氧化碳高效還原,在生物反應裝置中合成淀粉。如果這一途徑可以達到理論能量轉換效率的80%,從電到淀粉合成的能量轉換效率可達41.6%,那么合成1千克淀粉需要大約10千瓦時電,通過途徑改造,能效提高空間很大。
這三個方法中,目前看來最可行的是將二氧化碳電解轉化,最近也有一些好的進展。二氧化碳通過電還原的方法,不僅可以還原為一氧化碳,還可以生產甲酸、甲烷、乙烯、乙醇等。一氧化碳電化學直接制化學品,每生產1千克乙烯,消耗電47千瓦時,副產氫氣0.054千克、乙醇0.83千克、丙醇0.42千克、乙酸2.35千克。二氧化碳電化學直接制化學品,每生產1千克乙烯,消耗電86.2千瓦時,副產氫氣0.26千克、一氧化碳0.078千克。如果電價合適,電化學方法的經濟性是可以比肩熱催化的。但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相比石油化工放大是靠催化劑的加量(從1克到1千克到1噸),電化學的放大完全靠面積的放大,難度很大,因此,電催化轉化未來努力的方向是穩定性和可放大性。
二氧化碳的來源包括化石燃料、工業過程、生物過程、地下礦藏、大氣等。目前,二氧化碳捕集并直接地質埋存成本高昂;直接利用方式包括植物或肥料增產、提高石油采收率、作為傳熱流體用于超臨界動力系統,以及用于食品、飲料、焊接、醫療等行業;轉化利用方式包括制造甲烷、甲醇、汽油等燃料,制造聚合物等化學品,以及制造建筑材料等。
我國二氧化碳化學轉化利用面臨的科學難題包括:一是規模不對等,我國最大宗的化學品乙烯年產量在6000萬~7000萬噸,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幾百分之一;二是二氧化碳分子能量低,要想化學利用,變成高能量的化學品,就一定要活化,加入超過100%的能量;三是我國貧氫,而二氧化碳化學利用需要加入大量的氫,目前我國氫主要來自化石能源。所以,二氧化碳的化學轉化非常困難,除非是在富氫、富能和二氧化碳插入反應的特殊體系來轉化,如利用二氧化碳制造碳酸二甲酯。
轉化二氧化碳需要加入的能量和氫,要靠可再生能源來提供。因此,二氧化碳的轉化,本質上是可再生能源的儲存和搬運。沒有可再生能源,二氧化碳轉化就無從談起。
二氧化碳的轉化方法包括熱催化過程、光化學過程、電化學過程。其中,熱催化制甲醇已有百年歷史,從分子式(CO2+3H2→CH3OH+H2O)看,6千克氫(18元/千克)可制得32千克甲醇(2500元/噸),成本108元,產出80元;熱催化制烯烴,從分子式(2CO2+6H2→CH2CH2+4H2O)看,12千克氫可制得28千克乙烯(7500元/噸),成本216元,產出205元。簡單分析,要實現經濟性是很難的。因此,二氧化碳的交易價格、氫的價格、煤的價格,決定了二氧化碳熱催化轉化的經濟性,這是很大的挑戰。
光化學過程可以建設太陽燃料工廠,將太陽能高效低成本轉化為氫能、燃料、化學品等。目前,光催化水制氫,仍受制于低能量轉化效率瓶頸,需要提升材料的光生電荷分離效率;光催化二氧化碳制燃料或化學品,轉化效率非常低,遠不及熱催化和電催化,未來需要在光反應和催化劑上下功夫。中國科學院成功將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是以二氧化碳為原料,利用光伏等可再生電源分解水提供氫氣,在化學反應器中進行二氧化碳高效還原,在生物反應裝置中合成淀粉。如果這一途徑可以達到理論能量轉換效率的80%,從電到淀粉合成的能量轉換效率可達41.6%,那么合成1千克淀粉需要大約10千瓦時電,通過途徑改造,能效提高空間很大。
這三個方法中,目前看來最可行的是將二氧化碳電解轉化,最近也有一些好的進展。二氧化碳通過電還原的方法,不僅可以還原為一氧化碳,還可以生產甲酸、甲烷、乙烯、乙醇等。一氧化碳電化學直接制化學品,每生產1千克乙烯,消耗電47千瓦時,副產氫氣0.054千克、乙醇0.83千克、丙醇0.42千克、乙酸2.35千克。二氧化碳電化學直接制化學品,每生產1千克乙烯,消耗電86.2千瓦時,副產氫氣0.26千克、一氧化碳0.078千克。如果電價合適,電化學方法的經濟性是可以比肩熱催化的。但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相比石油化工放大是靠催化劑的加量(從1克到1千克到1噸),電化學的放大完全靠面積的放大,難度很大,因此,電催化轉化未來努力的方向是穩定性和可放大性。
二氧化碳的來源包括化石燃料、工業過程、生物過程、地下礦藏、大氣等。目前,二氧化碳捕集并直接地質埋存成本高昂;直接利用方式包括植物或肥料增產、提高石油采收率、作為傳熱流體用于超臨界動力系統,以及用于食品、飲料、焊接、醫療等行業;轉化利用方式包括制造甲烷、甲醇、汽油等燃料,制造聚合物等化學品,以及制造建筑材料等。
我國二氧化碳化學轉化利用面臨的科學難題包括:一是規模不對等,我國最大宗的化學品乙烯年產量在6000萬~7000萬噸,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幾百分之一;二是二氧化碳分子能量低,要想化學利用,變成高能量的化學品,就一定要活化,加入超過100%的能量;三是我國貧氫,而二氧化碳化學利用需要加入大量的氫,目前我國氫主要來自化石能源。所以,二氧化碳的化學轉化非常困難,除非是在富氫、富能和二氧化碳插入反應的特殊體系來轉化,如利用二氧化碳制造碳酸二甲酯。
轉化二氧化碳需要加入的能量和氫,要靠可再生能源來提供。因此,二氧化碳的轉化,本質上是可再生能源的儲存和搬運。沒有可再生能源,二氧化碳轉化就無從談起。
二氧化碳的轉化方法包括熱催化過程、光化學過程、電化學過程。其中,熱催化制甲醇已有百年歷史,從分子式(CO2+3H2→CH3OH+H2O)看,6千克氫(18元/千克)可制得32千克甲醇(2500元/噸),成本108元,產出80元;熱催化制烯烴,從分子式(2CO2+6H2→CH2CH2+4H2O)看,12千克氫可制得28千克乙烯(7500元/噸),成本216元,產出205元。簡單分析,要實現經濟性是很難的。因此,二氧化碳的交易價格、氫的價格、煤的價格,決定了二氧化碳熱催化轉化的經濟性,這是很大的挑戰。
光化學過程可以建設太陽燃料工廠,將太陽能高效低成本轉化為氫能、燃料、化學品等。目前,光催化水制氫,仍受制于低能量轉化效率瓶頸,需要提升材料的光生電荷分離效率;光催化二氧化碳制燃料或化學品,轉化效率非常低,遠不及熱催化和電催化,未來需要在光反應和催化劑上下功夫。中國科學院成功將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是以二氧化碳為原料,利用光伏等可再生電源分解水提供氫氣,在化學反應器中進行二氧化碳高效還原,在生物反應裝置中合成淀粉。如果這一途徑可以達到理論能量轉換效率的80%,從電到淀粉合成的能量轉換效率可達41.6%,那么合成1千克淀粉需要大約10千瓦時電,通過途徑改造,能效提高空間很大。
這三個方法中,目前看來最可行的是將二氧化碳電解轉化,最近也有一些好的進展。二氧化碳通過電還原的方法,不僅可以還原為一氧化碳,還可以生產甲酸、甲烷、乙烯、乙醇等。一氧化碳電化學直接制化學品,每生產1千克乙烯,消耗電47千瓦時,副產氫氣0.054千克、乙醇0.83千克、丙醇0.42千克、乙酸2.35千克。二氧化碳電化學直接制化學品,每生產1千克乙烯,消耗電86.2千瓦時,副產氫氣0.26千克、一氧化碳0.078千克。如果電價合適,電化學方法的經濟性是可以比肩熱催化的。但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相比石油化工放大是靠催化劑的加量(從1克到1千克到1噸),電化學的放大完全靠面積的放大,難度很大,因此,電催化轉化未來努力的方向是穩定性和可放大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