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新材料是指具有傳統化工材料不具備的優異性能或某種特殊功能的新型化工材料,通常具備性能優異、附加值高、技術門檻高、功能性強等特點,廣泛應用于國民經濟和國防軍工的眾多領域。
化工新材料具有極強的戰略意義,是企業持續盈利的有力保障、產業升級的關鍵要素,關系大國博弈成敗,決定能源轉型和碳減排成敗。長期以來,原材料開采加工、基礎化學品制造等傳統產業在我國石化行業中占比較大,而基礎化工品與化工新材料發展邏輯有諸多不同,目前我國正處于邏輯換擋階段,未來如何走?
新材料領域全球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美日歐,在經濟實力、核心技術和研發能力及市場占有率方面占有絕對優勢;第二梯隊是我國及俄羅斯、韓國,處于迅速成長階段;第三梯隊是巴西、印度、南非等新興經濟體,處于奮力追趕狀態。
我國目前化工新材料年產值超過8000億元,自給率54%,涉及國計民生的方方面面,預計2025年產量超過4500萬噸。我國只有10%的化工新材料國際領先,60%~70%處于追趕狀態,20%~30%與國外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我國化工新材料與發達國家差距體現在:一是一些領域無材料可用;二是有但不好用,用的時候還要依賴進口;三是有但太貴,用不起。
發展化工新材料是當務之急
加快實現關鍵化工新材料國產化、提升重點化工新材料自給能力非常急迫,是當前的首要任務。
化工新材料關系大國博弈成敗。化工新材料涉及國計民生方方面面,但在高端應用場景中更為集中,可以說化工新材料的發展決定著文明的高度、大國博弈的成敗。
化工新材料決定能源轉型和碳減排成敗。我國主動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綠色、低碳的新材料技術及產業化成為發展主要方向。綠色發展既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內容,又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行業發展方式的重大轉變。新能源產業崛起,拉動了上游產業,如風機制造、光伏組件、多晶硅等一系列制造業和資源加工業的發展,促進了智能電網、電動汽車等輸送與終端產品的開發和生產。高端材料與先進制造技術的融合將生產出體積更小、集成度更高、更加智能化、功能更優異、排放更少、能源消耗更低的產品。
化工新材料是產業升級的關鍵要素。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矚目的石油化工產業大國,但由于產業參差不齊、技術創新能力偏弱,大而不強的特點明顯。加之近年來行業面臨的資源和環境約束壓力逐步增大,亟待轉變增長方式,實現由大到強的轉型升級。制造業是大國崛起的根基,是科技創新的載體,是物質財富的基礎。作為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化工行業要加快轉型升級,落實相關布局方案,推動行業安全、綠色、集聚、高效發展。
化工新材料是企業持續盈利的有力保障。從企業競爭力來看,我國企業整體競爭能力不強,國際化經營水平低,抗風險能力弱。特別是在當前以技術為核心的安全、綠色等貿易壁壘下,國內企業處于競爭劣勢。與國際領先化工新材料企業相比,我國化工新材料企業規模小、創新能力弱,產品單一,生產技術和設備大多依靠引進。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嚴重制約了我國化工新材料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我國化工新材料發展難點
我國化工新材料發展的難點有三個:
一是基礎化工品與化工新材料發展邏輯有諸多不同。西方國家更早實現了發展邏輯的轉變,而我國正在經歷邏輯換擋階段。
二是基礎研究不夠。我國起步晚是一個客觀因素,杜邦1802年成立、巴斯夫1865年成立、埃克森美孚1882年成立、陶氏化學1897年成立,已經積累了一兩百年的發展經驗。
三是企業融通不夠,處于單打獨斗的局面。供應鏈和區域布局沒有實現優化布置,造成了生產和物流上的不匹配,沒有實現非常好的整合行業要素的發展狀態。
我國發展化工新材料戰略思路
●在指引方針上,聚焦高質量發展,堅持戰略思維、底線思維、綠色低碳,全面提升產業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進一步戰略聚焦,發揮石化產業上下游緊密連接特點,緊扣全產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中心任務,發揮產業升級和國產替代兩大增長動力,重點聚焦國家戰略、經濟發展和人民健康需求。
●著力以基礎材料高性能化、關鍵材料自主可控、前沿材料國際先進為著力點,助力我國先進制造業實現更高水平自立自強,提升產業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
●瞄準5個重點任務:補短板突破工程,提升自主可控水平;鍛長板強基工程,增強核心競爭力;供應鏈暢通工程,破除下游應用瓶頸;主體培育工程,打造龍頭+專精特新企業梯隊;空間布局工程,構建區域特色產業集群。
我國發展化工新材料重點優化方向
化工新材料重點優化方向,可以概括為“補、優、用、超”。
●補: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補短板、強弱項。圍繞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節能環保、醫療健康等產業需求,突破一批關鍵化工新材料和配套原材料供應瓶頸,增強自主保障能力。
●優:面向終端消費需求,提升現有材料性能。基于現有產品進行技術升級和迭代,推進一批消費規模大、有較好技術基礎的化工新材料產品提升檔次,實現高端化、差異化、系列化和低成本供應。
●用:面向經濟主戰場,貫通全產業鏈。強化化工新材料與下游產業的連通,加強改性產品的推廣,推進設計電子化學品、汽車輕量化、新能源裝備、綠色建筑等領域實現貫通全產業鏈需求導向的產學研用發展模式。
●超:超前布局,積累前沿技術。面向科技前沿聚焦3D打印、超導、仿生材料和新型顯示材料、極端環境材料和材料基因工程等領域,為未來競爭積累優勢。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