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暫停鍵”6年之后,我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最近被提上重啟日程。就在上個月,生態環境部就《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公開征求意見。業界普遍認為,這意味著新的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有望簽發。
CCER重啟將給我國碳市場帶來什么,又將給石化行業帶來什么?相關企業應做哪些準備?《中國化工報》記者就此采訪了多位專家學者。
業界普遍認同——提升碳市場活躍度
我國碳市場運行兩年多以來,初步發揮了碳定價功能,實現了預期建設目標,但碳市場活躍度還不高——去年成交量僅0.51億噸,成交金額28.1億元,相較前一年大幅下降;同時出現了明顯的履約驅動現象,價格形成機制有待完善。CCER重啟被認為是重要的解決之道。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產業發展部節能低碳處工程師翁慧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作為碳市場的重要補充,CCER重啟對于增加碳市場交易品種、提高碳市場活躍度和流動性、推動減排單位更加深入地節能減碳都有非常好的促進作用。
“自2017年CCER暫停備案審核后,已6年沒有新項目和減排量備案簽發。目前市場上已簽發的CCER現貨幾乎消耗殆盡,遠遠不能滿足全國碳市場每年數億噸的需求,各方都急迫需要CCER重啟,讓新項目和新減排量再次進入市場。”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副院長陳洪波表示,抵銷機制在全球區域碳市場都是一個重要的補充機制。把CCER納入全國碳市場,一方面能吸引控排企業之外的其他主體參與碳交易,推動可再生能源開發、甲烷利用、植樹造林等活動,促進低碳、零碳甚至負碳產業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可以給碳市場提供更多交易產品和調控手段,降低控排企業履約成本,促進碳市場健康發展。
陳洪波補充說,全國碳市場運行已步入第三個年頭,各方面基礎設施和制度建設已較為完備,主管部門也積累了大量實踐經驗,CCER重啟有了更成熟的條件。
上海石化計劃部“三新”業務科科長施林告訴記者,目前國內碳市場的流動性、活躍度不夠,企業參與交易的積極性欠缺,碳資產助力企業減排的作用還沒有完全體現出來。CCER重啟則有望改善這些問題。據他介紹,2013年,上海石化作為上海環交所第一批會員企業被納入地方碳市場。自2017年3月CCER新項目簽發停止后,存量項目價格與碳市場配額價格倒掛。公司為降低履約成本,很難作出采購CCER的決定。“如果CCER重啟,可以使社會、企業都積極參與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也為各行業降碳減排提供一個新平臺。”施林說。
化企翹首以盼——降低碳履約成本
據生態環境部統計數據,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已為189個自愿減排項目的項目業主或相關項目主體帶來收益約9.8億元。吃上這塊“蛋糕”的化工企業有多少?記者了解到,自2013年以來,不少石化企業被納入北京、上海、天津等9省市的試點碳市場,還有約30家化企自備電廠被納入全國碳市場。但這與整個石化行業的體量相比,不過九牛一毛。
“在與企業交流過程中,我們能感受到重啟CCER是企業的翹首企盼。”翁慧表示,自“雙碳”目標提出以來,各行各業對于減碳的責任、目標、規劃更明確了。針對碳減排目標,不少石化企業也在實打實地挖潛增效,尤其想知道有哪些措施、途徑可以達到更好的減碳效果。
如果CCER重啟,將給石化企業帶來什么機遇和挑戰呢?
“機遇肯定是有的。CCER抵銷機制不僅可以擴大碳市場參與主體,以市場化補償手段促進環境友好型產業發展,還可降低控排企業履約成本。”翁慧說,“此前有不少石化企業反映,他們開展了一些節能降碳項目,但由于不在碳市場覆蓋范圍內,享受不到市場機制帶來的減碳收益。CCER就讓企業有了一個參與市場交易的途徑。當然,企業所開展的項目必須在CCER備案方法學覆蓋范圍內。”
翁慧向記者舉了一個例子:2017年CCER暫停前,有家石化企業做過海上風電相關項目,已經進行CCER備案并獲得認證簽發。“如果企業手里有CCER認證量,未來市場重啟后若價格向好,企業就有望獲得碳資產帶來的收益。”她說,還沒有開發CCER項目的企業,也可以抓住機遇,關注政策動向,開展相關項目。
施林表示,若CCER重啟后市場交易量增加,其價格有望逐步擺脫倒掛,回歸合理范圍,在幫助企業降低履約成本的同時,也可為項目開發者提供收益,激勵他們投資相關項目。陳洪波也認為,CCER若重啟將給納入項目開發類別的產業帶來新的市場融資機會,刺激相關企業和行業快速發展,“如同2005年《京都議定書》生效后清潔發展機制(CDM)帶動我國風光水等可再生能源大發展一樣”。
“挑戰一定也是有的。碳價目前每噸60~65元,后期如果鋼鐵、水泥、石化行業被納入碳市場,其價格還有可能隨市場規模擴大而上升。對石化企業來講,也就意味著成本的增加。”翁慧說,不同企業的邊際減排成本不一樣,節能減碳水平有高有低,碳市場及碳價的有效傳導,將促進節能減排技術應用和行業資源的合理有效分配。
“指南”值得關注——管理將更細化嚴格
CCER要有序發展,有賴于科學、嚴謹的管理辦法。這也是包括石化企業在內的CCER參與者的“行動指南”。就在上個月,《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新辦法”)公開征求意見。談起新辦法相比此前政策的變化,受訪者的感受集中在:更統一、更細化、更嚴格。
陳洪波認為,新辦法最主要的變化是明確了主管部門由國家發改委轉為生態環境部,相應的整體監管流程和要求都有了較大變化。比如,新辦法提出要組建全國統一的CCER交易機構,不再由多家交易機構分散交易,這有利于CCER穩妥健康運行。
在施林看來,組建全國統一的CCER交易機構,有利于CCER價格回歸理性,避免各地市場價格差異較大的情況發生。
“此前,生態環境部對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清繳和CCER抵銷比例等作出過規定。與此同時,各試點碳市場也有CCER抵銷履約相關規定,包括項目類型、來源地區、時間點及具體操作流程,以及可用于抵銷的比例等。如廣東省試點碳市場規定CCER抵銷指標不超過企業年度實際排放量的10%;北京市試點碳市場則規定CCER抵銷指標使用比例不高于重點排放單位當年核發配額量的5%。在地域限制方面,湖北省碳試點規定用于抵銷的CCER須是納入湖北省行政區域內且是碳排放配額管理企業組織邊界范圍外的,而上海、重慶、深圳等試點碳市場無地域限制。” 翁慧表示,由于此前各試點地區對CCER抵銷履約的標準不統一,導致CCER流動性和靈活性難以保證。新辦法出臺后,有望改進這些方面。
此外,新辦法在方法學征集發布流程上的規定也將更嚴格。據了解,新辦法提出,CCER方法學由生態環境部統一征集;同一個項目的審定與核查不能由同一個機構完成。而此前政策規定,小規模項目可以由同一家機構進行審定與核查。此外,新辦法還對審定核查機構的規模等提出了要求。
“新辦法對于CCER項目開發及備案的規范化及信息透明度方面都有了進一步明確要求。特別是在方法學方面,新辦法更嚴格、統籌性更強,在項目審定和減排量審定前均增加了公眾公示環節。這強化了主體責任及市場的規范程度,以避免虛假披露、虛假填報、虛假核算的情況。”翁慧說。
據了解,新辦法還涉及CCER跨境交易方面的內容,提出“核證自愿減排量跨境交易和使用的具體規定,由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另行制定”。
對此,陳洪波表示,CCER跨境交易主要是基于《巴黎協定》第六條的考慮,為未來我國對接國際碳市場、更好開展國際氣候合作預留了一定的伏筆。另有業內人士表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至今已10年,后期如果“一帶一路”投資項目在CCER體系下產生的減排指標能被帶動起來,有利于我國彰顯大國責任。
“經過多年的穩定培植,包括各種方法學的更新,重啟后的CCER將在制度、方法學層面達到一個新層次。”施林說。
“主角”應對有方—— 摸清碳家底提前布局
作為碳排放“大戶”,石化企業理應成為碳市場的“主角”。那么,企業該如何應對CCER的重啟?記者得到的答案是:摸清碳家底,提前布局。
據施林介紹,上海石化曾在2018~2019年通過上海環交所碳交易平臺,完成了兩筆碳配額與CCER的置換交易,在國內石化企業中第一個“吃螃蟹”。“通過之前的CCER交易,我們積累了一些經驗和資源,也做了打通交易流程的試驗。CCER如果重啟,我們肯定會積極應對。”施林表示,他們將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密切關注政策與環境,對CCER重啟時間、碳市場價格走勢、簽發減排量等進行持續跟蹤。二是進一步摸清自身碳資產家底,并采取一系列減碳措施。三是拓寬融資渠道,對一些項目收益進行評估,開展項目開發、投資可行性研究,從以前單純的CCER購買者轉變為參與者、投資者。
“未來,碳資產將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資產。企業應通過開發新產品、優化碳排放權供給、實施碳足跡跟蹤項目來降低碳排放。我們也會在新環境下嘗試研究、開發一些綠色減排技術和負碳技術,在提高企業能效的同時展示良好的企業形象。”施林說。
翁慧則提醒,在CCER和全國碳市場擴容兩項工作同步進行的過程中,石化企業有很多工作需提前布局,特別是要做好自身的碳資產管理。她提到兩個關鍵詞:碳數據、碳人才。
“新辦法提到了碳數據的可追溯性,規定項目設計文件和減排量核算報告所涉數據和信息的原始記錄、管理臺賬應至少保存10年;還對項目提出了公示要求。這就要求企業花大力氣提高碳排放數據的統計、核算質量,做好數據相關材料的管理工作。”翁慧說,“未來碳排放相關政策會進一步細化,國家對碳排放數據質量的管理也會越來越嚴格。因此,企業需要配備專業人員,提前做好碳領域人才的規劃、培養和儲備。”
在CCER項目方面,翁慧透露,目前石化企業在風電、海洋碳匯、植樹造林、氟化物減碳的方法學方面都有涉足。她認為,有兩個細分領域值得石化企業嘗試。
一是余熱余壓利用。“石化行業有很多余熱余壓回收利用項目,屬于CCER的節能增效領域。這在方法學備案范圍之內,而且是比較容易被認證的。此前做過這些項目的企業,可以嘗試開展相關工作。”翁慧說。
二是甲烷減排。“現在不管是國際還是國家層面,對甲烷控排的管理越來越嚴格,相關政策效應逐漸顯現。”翁慧介紹,在油氣勘探開發領域,如果企業做了甲烷減排相關工作,可以考慮備案CCER項目。
翁慧還提到了業界較為關心的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項目:“‘雙碳’目標提出后,CCUS的受關注度提升,項目示范進展加快。據最近發布的《中國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年度報告(2023)》,當前我國規劃和運行的CCUS示范項目總數近百個,但技術發展水平離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還有差距。對企業而言,目前CCUS的成本太高、投入較大。如果未來CCUS能被納入CCER體系,對油氣企業來說將是很大的利好。”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