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一屆亞洲煉油和化工科技大會在山東煙臺舉行。目前煉油行業的綠色發展路線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在維持原有煉油技術框架的同時,通過煉油技術改進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補充,達到降碳的目的;另一類則需要更多的創新技術,通過改變原料或煉制技術路線,如通過氫能和生物基方向的改造,達成產業鏈降碳的目的。
煉油減碳化方向明確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傅向升指出,當前,我國煉油和化工行業正進入高質量和低碳轉型發展的關鍵期,急需把握世界創新和科技革命的新動向。而煉油催化劑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會上,相關企業負責人介紹了催化劑研發的最新進展。中海油化工與新材料科學研究院院長吳青介紹了堿催化石油加工與富產化學品技術。該技術采用固體堿性催化劑及配套專有工藝,以重劣質油品為原料,最大化增產乙烯、丙烯、丁烯,同時副產優質碳材料原料。中國石化大連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方向晨介紹了加氫裂化反應催化劑的研究成果。該技術可在反應器中對反應物進行精準催化,并對反應器不同位置的反應環境進行利用,從而讓目標反應穩定安全。埃克森美孚和霍尼韋爾UOP還分別介紹了新型乙苯生產催化劑和加氫裂化催化劑。
在上述催化劑研發思路上,減碳性能已經是企業和研究機構的研發重點。吳青認為,在“雙碳”背景下,我國開發顛覆性、原創性綠色低碳高效煉油、煤化工新技術顯得尤為迫切、意義重大。而以減碳為基礎,煉油催化劑自然從生產油品為主向生產化工產品為主轉變。方向晨指出,依據烴類分子結構特點,對反應物分子進行有效拆分和加工利用,將是一大研發方向。
CCUS發展需加速推進
煉化是一個減碳相對困難的行業,CCUS技術則是一個能夠促進難減碳行業減碳的技術。傅向升指出,CCUS被認為是具有較大商業化應用潛力的碳減排技術之一。
在技術方面,目前CCUS相關技術實際已經比較成熟,技術標準正在形成,相對較低二氧化碳濃度下的捕集技術已經出現,相關驅油應用已經開始。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主任徐秉聲認為,在技術和技術標準建設方面,我國均已處于相對領先地位,但經濟性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間。而改善經濟性,除了企業和研究機構繼續技術研發以外,政策支持也必不可少。如傅向升所言,未來,CCUS發展需要政府和市場兩只手都發揮作用。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碳達峰碳中和專委會秘書長柴麒敏表示,CCUS市場規模增長迅速,預計2025~2050年的年均市場增長率在11.9%。目前,我國已經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裝備制造和位居全球前列的綠色信貸、綠色債券,也在2021年7月正式啟動了全球碳排放市場的交易,并建成了全球覆蓋量最大的市場。
殼牌全球CCS戰略和新業務總經理Adam Prince認為,要加速推進CCUS的行業發展,需要從長期規劃以及監管的框架建設、市場化激勵政策和低碳市場創建三方面下手,結合調研數據,建立全球碳標簽系統和可溯源可追蹤低碳產品標簽尤為重要。
拓展氫能和生物質應用賽道
與煉油催化劑和CCUS這些對原油煉化產業進行改進和補充的產業不同,氫能和生物質的應用可以說改變了煉化行業的軌道。在氫能產業鏈論壇上,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員符冠云提出,氫能與石化產業緊密相連,密不可分。石化產業需要發展氫能,促進轉型升級和深度脫碳;氫能產業需要石化產業賦能,降低供應鏈成本。
氫的高效生產和利用都需要石化產業參與。許多氫能方面的新技術、新進展也多出自石化企業之手。中國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專家鄒亢表示,綠氫是實現大規模減碳的重要途徑,他們正在開發電解水陽極催化劑,其中純銥催化劑已建立中試裝置,負載型和摻雜型低銥催化劑和3D多孔銥催化劑正在開發。
生物質燃料的情況也類似。2022年,國家發改委發布了《“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明確了生物經濟發展的具體任務。我國石化行業目前正在積極參與生物質燃料,尤其是生物質航空燃料領域,市場前景廣闊。但生物質燃料行業需要政府部門盡快做好頂層設計,出臺支持政策,為建立生物航煤、生物柴油等全產業鏈指明道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