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產業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大型石化基地作為石化產業綠色轉型的重要載體,在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自2014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石化產業規劃布局方案》已過去近10年時間,作為國內石化基地代表的沿海七大石化基地集群化效應日益顯現,七大石化基地建設的階段性成果如何?未來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石化產業在區域協調發展中應扮演怎樣的角色?針對這些問題,近日,《中國石油和化工》雜志專訪了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楊上明。
七大石化基地集群化效應顯現
為什么要在沿海布局和建設世界級石化基地?回望歷史,楊上明認為,這是一個時期內我國石化產業走規模化、基地化、煉化一體化發展道路的客觀要求。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殃及世界石化產業,在國內石化行業受到嚴重沖擊的情況下,業內認識到傳統的粗放型增長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而出臺的《石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將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作為行業發展的指導思想。
時間來到2014年,當時全國已建成23個千萬噸級煉油,8個百萬噸級乙烯生產企業,煉油和乙烯產能穩步攀升,但集約發展程度卻偏低,與當時的世界石化產業強國相比差距較大。從規模上看,全球大型石化基地煉油達到世界級為4000萬噸左右;再看布局,從美國的墨西哥灣、比利時的安特衛普,到沙特的朱拜勒、韓國的蔚山、日本的千葉等,石化強國都是以煉油化工一體化、集約化模式建設。而反觀我國當時的情況,全國共有240家煉油企業,除藏黔滇晉渝外,各省市區都建有煉油廠,但平均規模僅為308萬噸。相比之下,當時全球煉油企業平均規模為742萬噸。
“2014年,園區化、基地化發展已經在業內形成共識,但當時國內煉化一體化水平還比較低,煉化項目生產油品多、化工品少,芳烴作為聚酯產業的原料大量依靠進口,對外依存度超過50%,制約了整個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當時石化產業發展也面臨著比較困難的外部環境,社會上‘談化色變’,一些大項目上馬又遭遇‘鄰避困境’。”楊上明說。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為了扭轉重大石化項目布局分散的局面,通過科學合理規劃,優化調整布局,從源頭上破解產業發展的“鄰避困境”,提高發展質量,促進民生改善,推動石化產業綠色、安全、高效發展,國家出臺了《石化產業規劃布局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于當年9月獲國務院同意,并于2015年正式發布。《方案》提出,重點建設七大石化產業基地,包括大連長興島(西中島)、河北曹妃甸、江蘇連云港、上海漕涇、浙江寧波、廣東惠州、福建古雷。
經過近十年發展,在楊上明看來,七大沿海石化產業基地充分發揮政策、區位優勢,穩步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優化產業結構,集群化效果正在顯現。截至目前,七大沿海石化基地的煉油產能總計1.39億噸/年,乙烯產能總計1440萬噸/年,PX產能總計2190萬噸/年。具體來看,上海漕涇基地以化工新材料為主,重點建設創新策源地,上海國際化工新材料創新中心已投運;浙江寧波基地鎮海煉化已形成2700萬噸/年煉油和220萬噸/年乙烯產能,集聚了大榭石化、萬華化學等一批石化行業龍頭企業;舟山綠色石化基地作為寧波基地拓展區,浙江石化4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已全面建成投產,煉油、乙烯、對二甲苯規模均位列國內第一;大連長興島石化基地恒力2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江蘇連云港基地盛虹煉化16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也先后全面投產;廣東惠州大亞灣基地、福建古雷基地重大項目也穩步推進建設。
“可以說,《石化產業規劃布局方案》的實施,階段性地解決了我國石化產業規模化、基地化、煉化一體化這三個問題,階段性的目標已經基本實現。”楊上明說,特別是民營資本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加速發展。
世界級新材料基地成轉型方向
2020年以來,隨著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煤制烯烴項目、乙/丙烷制烯烴項目等相繼建成投產,大宗通用石化產品產能快速釋放,我國石化產業發展也面臨新挑戰。
首先是煉油產能持續結構性過剩。2022年,中國煉油能力達到9.2億噸/年,原油加工量6.76億噸,富余產能2.5億噸左右;其次,烯烴和芳烴產品產能大增。2021~2022年國內新增乙烯產能高達1375萬噸/年,增幅達40%,乙烯下游產品聚乙烯、乙二醇、苯乙烯、環氧乙烷產能大幅提高。2019年以來,PX新增產能已超過2000萬噸/年,年均增長超過30%。
“石化基地發展也到了必須轉型的時候,大宗基礎化工原料產品的產能已經很多,園區未來還是要向生產高端化學品和化工新材料產品轉型,最終要靠這些產品來參與市場競爭。”楊上明說。
楊上明進一步闡述道,一方面在“雙碳”背景下行業產能總體過剩趨勢進一步顯現,大宗原材料加工和中低端基礎化工原料產品受到政策和市場雙重約束,發展空間愈發有限,大型項目上馬難度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在我國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過程中,高端化學品和化工新材料將發揮更加明顯的作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大國經濟必須具備的重要特征,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因此要形成自主可控、穩定暢通、安全可靠、抗壓能力強的產業鏈供應鏈。
從石化產業發展整體發展趨勢看,楊上明介紹說,國內目前高端化工新材料產品供應不足,關鍵技術還是受制于人,難以支撐下游高端制造業發展。
從技術角度看, “十四五”期間,我國石化行業亟需加快化工新材料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產業創新能力,破解“卡脖子”問題。“要把原始技術開發和市場應用技術開發結合起來,推動市場應用和上下游協同發展,形成以需求響應研發的模式,才能有效提高綜合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楊上明建議。
從產布局角度來看,楊上明認為,應依托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大型石化基地布局新材料基地,進一步構建布局區域產業集群,實現轉型升級發展。“化工新材料實際上是基礎石化產業鏈的延伸,通過實現集中統一的基地化布局,更好實現原料低成本、綠色化、便捷穩定的供給。建設世界級的化工新材料基地,正是我國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的現實選擇。”楊上明如是說。
楊上明強調,目前七大基地建設程度不一,但在“雙碳”目標下,未來均需要改變依靠建設高耗能項目、使用傳統化石能源帶動產業發展的思維慣性和路徑依賴,主動作為,做好“加減法”,各基地要結合自身特點,實施“存量減碳+增量近零+碳資源化”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帶動我國石化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如期實現碳達峰目標。
石化產業助力區域協調發展
石化產業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石化項目往往具有規模大,下游帶動性強的特點。如何把握石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之間的關系,是楊上明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楊上明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就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促進高質量發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這為今后一個時期推動更高質量的區域協調發展指明了方向。
“石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要與區域協調發展有機結合。”楊上明強調,具體來說,就是要緊抓未來3~5年全球產業鏈重構的重要戰略窗口期,并抓住區域一體化發展機遇,以龍頭石化基地為基礎和核心,加快構建一批跨領域、延長鏈的世界級規模和全球領先水平的產業集群,如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以及東南沿海、東北地區等特色鮮明并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區域跨行業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化發展要看兩個維度。”楊上明分析說,一方面從石化本身的維度,圍繞石化產業鏈條實現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形成石化產業集群;另一方面石化產業集群要對接區域內的大產業鏈條,形成跨行業產業集群,實現區域經濟“內循環”,強化整個大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韌性。
以舟山綠色石化基地為例,首先自身要延鏈,充分利用基地現有的化工原料資源,發展高端化學品和化工新材料;接下來要發揮集聚效應和龍頭帶動作用,充分用好基地拓展區土地等要素資源,形成上下游石化產業集群化發展,同時要考慮浙江省內臺州、嘉興等地市成熟化工園區,互相承接化工原料向下游發展化工新材料,實現區域協同發展,共同打造杭州灣南岸“萬億”級石化產業集群。在更高的維度,則要與浙江省的優勢產業如紡織、電子信息等產業實現融合發展。
對于從業近40年,參與浙江省石化產業及舟山石化基地相關研究、論證、規劃工作近20年的楊上明來說,舟山基地的實踐經驗表明,石化基地產業鏈規劃首先要深度對接國家戰略,其次是對接當地產業的發展定位和方向。在“問診把脈”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統一,要回答好“石化產業在當地應發展到什么規模?下游向什么方向發展?”這兩個問題。
“要做好調查研究工作,如只是簡單復制照搬其他地區的產業鏈模式,致使園區的產業定位與周邊地區相脫節,這就不能實現園區與所在區域產業的聯動發展。”楊上明說。
要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石化行業不能只是充當原料供應者的角色,而是要作為區域產業的龍頭,帶動當地其他產業發展。“如果一個地區產業鏈條短粗,下游產業不具備優勢,那么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必然會根據市場需求流通到別的區域。這就難以起到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作用。”楊上明建議,各級政府部門應有意識地在有龍頭石化項目的地區培育下游產業,主動創造市場。
“無論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還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都需要我們從業者轉變思維,樹立石化產業與相關產業協同發展、融合發展的理念,這是我們面臨的新課題。”楊上明如是說。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