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院長金之鈞在“科學的春天”與中國式現代化30人論壇上提出,中國實現碳中和面臨著一些現實挑戰,要深入推進“兩個輪子驅動,兩大領域發力,一個核心抓手”原則。
2020年9月,在聯合國大會上,中國承諾將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
金之鈞指出,中國實現碳中和目前面臨著以下幾個挑戰:一是到2030年我國人均能耗隨人均GDP增加將繼續增加,但增長速度明顯下降;二是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面臨巨大壓力,以煤為主的能源體系是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實現碳中和的艱巨性;三是減碳強度與速度前所未有,2030年至2060年,中國平均每年需要減排3.5億噸,能否實現碳中和是巨大挑戰。
面對以上挑戰,中國實現2060年碳中和的路徑何在?金之鈞表示,要深入推進“兩個輪子驅動,兩大領域發力,一個核心抓手。”
“兩個輪子”分別指政府的作用及市場是主體。政府發揮導向作用,也是一把雙刃劍,既防止一刀切和層層加碼亂象,又防止碳中和中的政治運動化。運動式“減碳”,就是把“減碳”當作短期內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通過發起轟轟烈烈的“運動”來落實目標,而不是用循序漸進的方式推進,“減碳”須實事求是,量力而為。市場則要持續發揮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在實現碳中和過程中調控政府、企業、民眾均遵循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
“兩大領域”分別指減碳領域與消納領域。減碳領域包括:調整一次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清潔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結構比例,2060年化石能源從現在的84%調整到20%;調整鋼鐵、交通、建筑等領域結構,改造工業流程,實現再電氣化,電氣在消費端從現在的24%調整到2060年的80%;以及能源領域的從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轉型發展(風、光、核電、水電)、交通領域的電動汽車和氫能汽車、建筑領域的地熱能取暖與制冷和太陽能發電、工業領域的鋼鐵水泥等。消納領域包括陸地生態系統現狀與潛力分析、海洋生態系統與潛力分析、CCUS\CCS技術、CO?直接利用技術等。
“一個核心抓手”指碳定價、碳交易與碳稅。目前中國的行動非常迅速,但在工業界的準備不夠充分。中國CO?價格較低,遠達不到控制溫度的標準。按照氣候大會達成的共識,到本世紀末,需將全球平均溫升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的2℃以內,并努力追求1.5℃溫控目標。要實現1.5 ℃溫控,2030 年全球全球碳價水平水平需進一步提升至80-160 美元/噸 CO?,2050年則需達到 210-410美元/噸 CO?,2070 年將達到600-1100美元/噸CO?。當前,全球已有61項碳定價機制正在實施或計劃實施中,其中31項屬于碳排放交易體系,30項屬于碳稅,共覆蓋約120 億噸 CO?,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約22%(世界銀行,2020)。2021年,隨著生態環境部印發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啟動施行,我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全面啟動,降低碳排放成本未來可期。
金之鈞指出,中國實現碳中和路徑優化的先決條件是“社會總成本最低”。2060年化石能源占比目標和消費終端電力比例目標需重新考量。基于2060年碳排放不高于15億噸的條件,并詳細分析美國在不同轉型路徑下的能源結構體系,金之鈞團隊經研究表明,2060年中國化石能源占比40%左右,消費終端電力比例60%左右是最可靠安全、經濟上最合算的。
金之鈞對碳中和未來發展路徑進行了五個方面的基本判斷:一是發展是主旋律,2035年GDP翻番,2060再翻番。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是今后發展的首要目標;二是經濟發展的驅動力從資源驅動向資源與技術共同驅動發展,資源從一煤獨大向天然氣、風、光電、地熱等多資源共同驅動發展,能源多元發展,2050年前后實現能源獨立;三是從當前能源結構和工業結構看,GDP增長與碳排放在2030年時間段呈正相關關系,全國碳排放達峰時間不應過早。達峰后,著重抓單位GDP CO?排放,建議國家放開能耗總量控制,在中西部地區鼓勵高能耗低排放項目,比如電解鋁等;四是能源轉型過程中應遵循先立后破,循序漸進的原則,先發展清潔能源發電,再逐步退出煤電;儲能技術與儲能能力建設是關鍵瓶頸;五是能源公司正在進行從“資源為王到技術為王”的轉換中,清潔能源發展中將受到金屬資源的制約。
金之鈞最后總結道,實現碳中和,需要正確把握處理好五大關系:一是要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能源安全與碳中和的關系,把經濟發展與能源安全作為首要目標;二是要處理好國家層面的減排目標與各省市、企業減排目標以及路線圖的關系,積極做好在國家層面的統籌協調;三是要處理好傳統化石能源公司和新能源公司之間的關系。在國家層面重視行業之間的平衡性與協同性;四是處理好近期與長遠的關系,著眼長期,著手近期,積極培育顛覆性技術,技術改變能源格局,技術創造未來能源;五是處理好中國與全球的關系,既要順應或引領時代潮流,又要防止被國外制約我們的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