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年代,德國化學家卡爾·齊格勒和意大利化學家居里奧·納塔(Giulio Natta)發明了用于烯烴聚合的催化劑,即齊格勒-納塔催化劑,使得合成高規整度的聚烯烴成為可能。在減油增化,提質增效的新趨勢下,這種傳統的烯烴聚合工藝暴露出了哪些問題,存在哪些缺陷?怎么開辟新的聚合思路來順應新的需求?中國化工信息周刊記者采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清華大學教授楊萬泰。
傳統烯烴聚合存在三大問題
【CCN】如今的乙烯、丙烯等聚合使用的齊格勒-納塔催化工藝被譽為20世紀的偉大發明,您如何看待這一評價?
【楊萬泰】傳統的烯烴(乙烯、丙烯)是氣體,在這種烯烴聚合技術發明之前只能被燒掉。烯烴,特別是α-烯烴的自由基活性非常低;可以想象用一個自由基把氣體分子串起來,需要幾千公斤的大氣壓,高壓高溫對工業生產來說難度很高。
在這個背景下,1953年上半年,德國的卡爾·齊格勒發明了特殊的催化劑——四氯化鈦加三乙基鋁,這種神奇的催化劑能讓乙烯在溫和的實驗條件下(玻璃瓶內)聚合。之后,意大利的居里奧·納塔改進了這種催化劑,實現了丙烯的聚合,得到全同聚丙烯。原料單體是氣體,產品(聚乙烯、聚丙烯)是固體,對于工業化生產中分離、凈化、純化非常簡單;這兩個特點使得聚乙烯、聚丙烯得以快速發展。這兩位科學家也因為對人類的巨大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獎。
齊格勒-納塔催化聚合技術將烯烴變成了寶貴的資源,在吃、穿、住、行、用等方面極大地改進了人們的生活。但也帶來一系列問題,如白色污染(塑料)、彩色污染(衣服)、黑色污染(輪胎)。
【CCN】傳統的烯烴聚合工藝還存在哪些問題?
【楊萬泰】這樣一個看似完美的烯烴聚合確實也存在一些問題,嚴格講是限制:
第一,以石腦油或輕烴為原料制備乙烯和丙烯的“乙烯裂解產業鏈”產生的混合烯烴還沒有得到合理利用。碳四組分在常溫常壓下是氣體,丁二烯/異丁烯可做橡膠,異丁烯可做汽油添加劑,利用率還算高;但碳五、碳八、碳九是液體,活性變低,難以利用。而且混合烯烴里還有共軛烯烴、鏈內烯烴等各種雜質,無法進行齊格勒-納塔配位聚合。算上在建產能,乙烯裂解產生的碳四、碳五、碳八、碳九量很大。目前這條產業鏈乙烯產量已達到1.8億噸,按照比例,后續餾分中的混合烯烴有五六千萬噸。這些資源有做碳五/碳九石油樹脂的,也有循環做乙烯原料的,但是大部分都還沒用起來,最后只能燒掉,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
第二,齊格勒-納塔催化體系目前還不能工業化生產含極性共聚物。乙烯、丙烯都是氣體,如果其分子鏈上含氧原子或者氮原子,就會被吸附到金屬原子上影響聚合,失去聚合反應活性。所以這種催化體系還不能工業生產含極性共聚物,更得不到水性聚合物,只能合成非極性的聚烯烴,這實際上是白色污染的源頭,更重要的是丟掉一個巨大的水性或水分散聚合物市場,如日化、紡織/造紙助劑、建筑(水泥混凝土)助劑、摩擦粘合劑和農化產品等。
第三,大型煉化項目集中上馬,不僅要面臨這些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的烯烴問題,而且乙烯、丙烯、苯乙烯丁二烯2025年后或將全面過剩。
新“鑰匙”開啟新思路
【CCN】如何解決上述問題?怎樣實現輕烴資源高值化利用?
【楊萬泰】實際上,我們從1998年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并發明了一個新的聚合技術——自穩定沉淀聚合(2SP)。2002年發表的第一篇文章是醋酸乙烯馬來酸酐聚合,將得到的膠體離心過濾后得的干粉,其為粒徑在幾百納米至幾個微米之間的均勻圓球,離心出來的清液可以回收利用,不需要后處理。涉及到的主要單體是烯烴與馬來酸酐及其衍生物。馬來酸酐原來是煤化工以苯為原料生產的,現在可以用正丁烷制備,成本很低。
隨后,我們陸續用乙烯、丙烯、α-烯烴(如戊烯、己烯)等含有碳雙鍵的烯烴進行了系統實驗研究。從2009年起,我們開始做混合烯烴。最早是碳五,有30多個組分,其中還包括阻聚劑炔和醛。自穩定沉淀聚合技術,從化學上可通過共聚來提升烯烴的自由基聚合活性,一次聚合反應可以使61%的烯烴聚合成固體微納米顆粒,離心可將制備出的聚合物分離出來,而剩余組分可作為制備烷基化汽油和乙烯的原料。所以2SP也是一種原位聚合分離技術,這種分離對剩余組分也是提質的過程。
這種新技術是乳液懸浮分散淤漿聚合之外的中國獨有技術,可以把石油化工、煤化工數千萬噸級的資源用起來,市場廣闊,而且屬于綠色技術生產綠色產品,減油增化應該走這條路線。
【CCN】產品有哪些應用,工業化的進展如何?
【楊萬泰】產品在建材、造紙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這些年我們與中石化、中化、中石油都有一定規模的項目合作,但是速度還不夠快。那么多的煉油項目、大乙烯項目,很多剛上項目的運轉起來就存在賠錢的問題,產品銷售不暢。自穩定沉淀聚合技術開辟了烯烴聚合的新方向,是開啟新方向大門的一把鑰匙。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