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31日,中國化工園區可持續發展大會在海南儋州洋浦召開。在會議期間舉辦的化工園區低碳與新能源發展論壇上,與會嘉賓從節能降耗、減排降碳、智能化和技術迭代等多個維度提出化工園區低碳發展路徑。
綠色低碳發展任務艱巨
“石化行業屬資源型、能源型產業。當前生產石化產品主要以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化石資源為原料,生產石化化工產品的過程必然伴隨二氧化碳的產生,因此石化產業面臨的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任務比其他行業更艱巨。”中國化工經濟技術發展中心主任、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魏乃新分析說。
據中國石化集團公司高級專家慕旭宏介紹,我國石化行業碳減排面臨著巨大壓力,一是碳排放量非常大,石油煉制加工過程碳排放約5億噸,燃燒碳排放約10億噸;二是缺乏統一的石化行業碳足跡數據庫,優化方向需要長期探索;三是石化行業體量大、流程長、發展慣性大、路徑依賴強,要用不到10年時間實現碳達峰,再用30年左右時間實現碳中和,減排時間非常緊迫;四是制約因素多,石化行業不僅要順應我國碳減排總體要求和趨勢,還要符合“雙碳”目標要求,實現經濟增長。
面對碳排放的嚴峻形勢,魏乃新提出,作為石化行業發展主戰場的化工園區要嚴格項目準入,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優化產能規劃和布局,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力度,有效化解結構性過剩矛盾。同時引導園區企業轉變用能方式,鼓勵電力、天然氣等替代煤炭,鼓勵企業節能升級改造,推動能量梯級利用。此外,還要不斷提升園區本質安全水平,開展園區循環化改造,推動園區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促進廢氣綜合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實現園區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
節能減排降碳路徑多樣
研發和推廣減碳新技術是化工園區綠色低碳發展的主要路徑,一批化工園區和石化企業正在積極實踐。
據慕旭宏介紹,中國石化進行了能源資源高效利用、循環經濟以及低碳、零碳和負碳技術的開發。以綠氫電解水技術為例,目前煉化企業用氫都來自化石能源,如果將來可以用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在用氫環節就幾乎不會產生碳排放了。目前,中國石化已著手綠氫電解水技術示范裝置的建設和運行事宜。
上?;瘜W工業區也在積極探索低碳高質量發展路徑。他們將園區規劃了7個工作小組,分別由有實力、有能力的企業牽頭,其他企業參加,共同研討減碳的方案?!拔覀冊跍p碳路徑上,已經做了綠色電力采購、綠色氫能、廢物減量資源化、供應鏈減排、能源優化綜合利用等探索?!鄙虾;瘜W工業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朱斌介紹說。
聊城化工產業園則在實現能源效率最大化上做足了文章。他們開展水、電、氣梯級綜合利用,加快高耗能設備更新,自動采集并分析園區水、電、氣等能源數據,讓公用工程資源實現合理分配和梯級利用。
魯西集團有限公司深度挖掘園區節能減排的潛力,在提產降耗、設備升級、MVR技術應用、二氧化碳利用等方面不斷優化,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他們將己內酰胺裝置重排單元的“三效蒸發”系統改造為“MVR+雙效蒸發”方式,改造后節約蒸汽36噸/小時,年可節約能耗2.4萬噸標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7萬噸。作為煤化工企業,魯西集團還對造氣爐、氣化爐進行了改造,現在氣化爐產出的二氧化碳全部重回氣化爐實現再裂解、再利用。
論壇上,隆基樂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展示了他們通過光伏、綠電+綠氫助力化工園區低碳發展的新方案。據該公司行業總監李柳介紹,他們的光伏解決方案可以在石油勘探、轉油站、輸油泵站、煉化廠、加油站、石油化工廠產業鏈多個環節應用?!拔覀兣c中石化的加油站開展合作,采用傳統組件+BIPV打造多個光伏發電站,發電量可以滿足加油站一半的用電需求。該方案在西安和太原加油站應用后,累計節約標煤481.47噸,減碳1510噸,減碳成效非常突出?!崩盍f。
智慧化技術方案賦能園區
“工業互聯網具有讓工業技術軟件化的能力,能夠幫助化工行業、化工園區深層次解決一些根本問題,而不再是零零散散解決一些所謂的單一的軟件問題?!卑苍萍脊煞萦邢薰径麻L王三明說。
論壇上,華為數字、百度智能云、匠人智慧等互聯網企業為化工園區帶來了智慧化解決方案,深度賦能化工園區低碳可持續發展。
百度智能云智能化工園區解決方案總監陳東亮介紹說,百度的AI能力主要體現在微網調度、能耗優化這兩個中間環節,這也是化工園區低碳綠色節能工作最好的發力點之一。“AI場景可以應用在化工園區的管廊巡檢上,用機器人+AI的方式去做一個管廊的巡檢,不僅讓管廊的巡檢時效性、頻次、巡檢效率、發現隱患能力有很大提升,還能不斷自我學習、自我積累,優化AI自身的應用水平。”陳東亮說。
化工園區低碳管理與企業碳排查一體化是當前化工園區低碳工作的重點內容。北京雪迪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顧偉偉給出的路徑就是用數字技術為近零碳園區賦能。
據顧偉偉介紹,他們利用工業互聯網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管理化工園區的能源、資源,并與碳排放結合,為園區構建一整套集能源監控以及碳數據采集、核算、預測于一體的智慧化管控體系。該體系用于摸清園區能耗及碳排放的底數,精確每個企業的碳排放量和能耗強度,幫助園區管理者確立明確的減排目標。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