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好地服務于輕烴與芳烴產業健康發展,貫徹國家有關產業政策,推進相關重大專項工程的實施,做好行業發展的組織、協調和服務工作,積極推動石化行業供給側改革,經中國石化聯合會四屆二次理事會審議通過,決定設立中國石化聯合會輕烴與芳烴專業委員會。
根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的統計,截止2022年底,我國乙烯產能達到了4675萬噸/年,產能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乙烯產能第一大國。不僅如此。我國乙烯產能仍處于擴能高峰期。到“十四五”末,我國乙烯產能將達到7000萬噸/年左右,世界第一大乙烯生產和消費國地位進一步穩固。
但筆者以為,產能第一并不意味著實力第一。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乙烯產業發展水平仍有差距。
一是產業結構性短缺矛盾突出。受制于上游乙烯供應條件及成本競爭力,2022年乙二醇自給率僅為63.9%。聚乙烯行業存在“低端通用產品競爭激烈、高端專用料依賴進口”的問題,目前國內專用料無論在所占比例、產品多樣性還是性能高端性和質量穩定性上與國外發達地區仍存在較大差距,導致高端產品自給率依然偏低,高端高性能聚乙烯自給率僅為60%左右。
二是同質化惡性競爭苗頭凸顯。目前,我國乙烯行業仍處于擴能高峰期,預計本輪擴能高峰將持續到“十五五”中期,擴能勢頭遠超過去,已建和在建乙烯項目下游產品差異化程度均不高,同質化競爭現象突出。
三是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制約高質量發展。目前我國高壓聚乙烯裝置都是從埃克森美孚、巴塞爾、埃尼等國外公司引進的技術,存在“卡脖子”隱患,且高新技術和高端產品技術缺乏,高性能聚烯烴包括茂金屬樹脂、聚烯烴彈性體及各種改性樹脂材料等,都急需技術創新突破,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聚烯烴工藝技術及催化劑。
三是產業集中度需進一步提高。截止2022年底,我國乙烯生產企業63家,平均規模為78萬噸/年(石油基),分散于21個省市。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產能分布散的現象依然存在,既難以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也難以對資源進行綜合優化利用,影響產業競爭力的全面提升。
四是能效水平仍待提升。截至 2020 年底,我國蒸汽裂解制乙烯能效低于基準水平的產能約占總產能 30%,個別乙烯裝置能耗甚至高達720千克標準油/噸左右,落后產能過多,不僅難以適應產業集約化、規?;陌l展要求,而且變相提高了我國乙烯企業生產成本,降低了產業整體競爭力。
而與此同時,受全球經濟衰退、消費市場不振的影響,國內大宗石化產品需求已進入減速發展時期,大部分石化產品需求都將面臨增速下降的局面,進而導致全產業鏈過剩進一步加劇。再加上國外低價產品的沖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產業轉移等,國內乙烯行業盈利前景不容樂觀,甚至有可能會出現相當長時間的低谷。
因此,筆者認為,我國乙烯產業未來幾年需要努力完成好以下幾項任務。
一、科學合理規劃乙烯產能總量和產業布局
充分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統籌考慮原油進口依存度風險、下游產業發展需求、綜合競爭力等因素,科學合理規劃乙烯產能總量,不片面追求國內自給率絕對值目標。在保障相關產業安全、破除產業鏈瓶頸壟斷、避免定價權受制于人的前提下,保持合理規模的海外低成本大宗通用產品進口,可一定程度上緩解國內大規模發展帶來的原油進口依存度提高、資源環境壓力等矛盾。
強化《石化產業規劃布局方案》(發改產業〔2014〕2208號)的政策引導,合理控制新建乙烯項目實施節奏,避免發展過熱苗頭;依托現有煉化一體化企業,科學適度布局新建或改擴建項目;利用現有條件較好的千萬噸級燃料型煉廠,適度規劃配套乙烯項目。堅持做強存量與做優增量并重,優化調整戰略布局,新增乙烯產能優先向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灣區域集中,同時提高集聚區內石化企業原料互供和產業鏈協同,提高集聚區的整體競爭能力。
二、加大技術創新力度,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充分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優化配置優勢資源,打通基礎研究到應用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產業化的創新鏈條,推動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技術攻關,加快突破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
開展乙烯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和重大裝備攻關,重點開發原油直接裂解制烯烴技術,裂解分離新技術,高效膜分離、吸附分離與深冷分離耦合的低能耗乙烯回收技術,二氧化碳制化學品技術;突破重油深度裂解多產烯烴、原油直接裂解制烯烴等技術;推動150萬噸級乙烯“三機”、LDPE/EVA裝置用的高壓控制閥門、超大型機泵等大型裝備及控制系統自主化。圍繞產業鏈供應鏈短板,重點開發乙烯下游高端潤滑油脂、高性能聚烯烴、特種橡膠、功能性膜材料、高端專用化學品等先進有機材料,加快開展應用研究。加快推進甲烷直接制烯烴技術、合成氣直接制烯烴技術、精準可控聚合技術、低能耗精準分離技術等一批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的研究進程,引領產業發展。
三、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優化蒸汽裂解路線乙烯原料結構,實現低價輕質原料和優質重質原料的雙向提升。穩妥、合理推進原料輕質化。原料輕質化符合我國石化行業“雙碳”目標的發展要求,但要科學論證、慎重決策,高度重視原料風險。在原料供應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在東部沿海地區適度布局發展進口輕烴裂解項目,并注重與煉化一體化項目的協同、耦合,優化產品結構和副產氫利用,以提升競爭力。通過煉化一體化發展,提高對煉廠干氣、液化氣、歧化尾氣等副產氣體利用程度,提高乙烯原料中輕烴占比,降低原料成本;結合當前柴油供應過剩嚴重的市場形勢,合理調整加工流程,增加輕柴油/改質柴油、加氫裂化尾油等較重優質裂解料進乙烯裝置比例,降低成品油銷售壓力,提升綜合經濟效益。
推進“基礎”產品降成本,“高端”產品增品種、產量和附加值,優化提升乙烯下游產業結構和競爭力。大宗基礎材料的轉型方向是提升和穩定質量,通過裝置規模大型化,產業鏈一體化、協同化降低成本。配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消費水平提升的需要,發展和消費水平提升,努力開發端石化產品新品種,重點加快茂金屬聚烯烴、POE彈性體、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等高端聚烯烴產品及專用料牌號的開發與生產,提高高端聚烯烴產品國內自給率。同時高端產品研發應轉變理念,由以產品為導向,向以客戶為導向、以提供解決方案為導向轉變。深刻理解不同下游用戶需求特性,進行產品和服務開發和創新。提供解決方案必須打通產品、加工設備、下游用戶之間的壁壘。
嚴格貫徹落實《關于嚴格能效約束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的若干意見》《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2021年版)》《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升級實施指南(2022年版)》等政策文件要求,嚴格能效約束,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發展,切實推動乙烯行業節能降碳工作。各地區應按要求建立乙烯裝置能效清單、企業技術改造項目清單和技術改造總體實施方案,按照“一企一策”原則,提出淘汰退出、產能整合或改造升級的工作思路,合理確定企業改造時間表,明確推進步驟、改造期限、技術路線、工作節點、預期目標等,限期分批、穩妥有序組織實施。對于能效低于基準水平且未能按期改造升級的項目,采取有力措施限制用能。鼓勵使用綠色能源,探索電裂解爐的開發和應用。
四、加速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十三五”以來,一批石化企業通過智能工廠試點示范,其生產效率、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物耗能耗和三廢排放水平都大幅降低,成效明顯。加速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已成為包括乙烯行業在內的石化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一是要有計劃地大力推進石化智能工廠建設,搞好頂層設計,因地制宜,采取“并行推進、融合發展”的技術路線。二是要不斷推進工程設計數字化,通過構建貫穿整個業務鏈的工程數字化集成,實現工廠設計、工程建設和生產運營的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三是要不斷推進供應鏈管理智能化,通過石化全產業供應鏈的橫向集成,實現企業內部供應鏈優化協同向全產業供應鏈協同發展,實現上下游企業以及跨產業的協同運營。四是要不斷推進生產運行智能化,重點打造石化數字化生產環境、石化生產集成管控體系、全流程模擬和一體化優化體系、智能安全環保管理體系等,實現企業內部信息的縱向集成。五是要不斷推進知識管理和經營決策智能化,加強企業數據倉庫和知識庫的建設,構建工業大數據分析平臺,實現人機智能協同發展,形成跨專業縱向集成的管控一體化管理體系。
五、著力培育領軍企業
引導領軍企業通過兼并吸收同類項目,做大優勢產業規模和拓展空間布局,避免盲目擴張和規模競爭帶來的全行業虧損風險。
鼓勵領軍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建立研發投入增長機制和研發準備金制度,支持領軍企業牽頭承擔重大科技項目,組建總部研究院、海外研發機構和網絡式研發組織,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基礎設施,聯合學校、科研院所共同實施人才培養和引進戰略,集聚創新人才,強化創新能力。
鼓勵領軍企業科技設施、科研數據、技術驗證中試環境與中小企業共享共用,構建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生態。
鼓勵領軍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合作交流,牽頭組建一批乙烯產業國際性組織,提升國際話語權。
六、開展產能國際拓展,戰略布局新興市場
充分利用我國石化產業資金、技術、工程、市場、人才和管理優勢,努力擴大與歐盟、亞洲、非洲等地區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石化產品貿易,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以工程、技術為龍頭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建設煉化項目、承包煉化工程技術服務。
加快布局市場潛力國家石化項目,結合國際貿易局勢和出口導向型制造業轉移趨勢,在人口紅利和消費市場潛能大的南亞、東南亞、中亞等地區中篩選投資環境較好的國家,合資建設內需導向型煉化項目,以靈活的裝置規模和產品結構,滿足并帶動項目所在區域市場需求。通過提前戰略布局,帶動國內石化產業轉移接續,搶占新興市場先機,消化中美經貿摩擦和可能全面“脫鉤”帶來的影響。
表 1 2022年國內乙烯生產企業產能情況
(單位:萬噸/年)
表 2 國內在建和擬建乙烯項目情況
(單位:萬噸/年)
(資料來源: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輕烴與芳烴專業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