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加氫制α-烯烴工業成套技術研發
2月19日,華東理工大學、鄭州大學教授韓一帆在首屆“中國能源?化工產學研30人論壇”上帶來了《二氧化碳化工原料化路徑分析及其產業化》的產學研案例分享。
韓一帆指出,二氧化碳(CO?)是溫室效應氣體之一,更是一種重要的未來碳資源。隨著對排放碳資源的合理化利用逐步普及,國內排放碳資源化利用市場產值有望超萬億元。“雙碳”戰略的實施過程中,二氧化碳捕集、儲存、利用(CCUS)技術獲得較快的發展。二氧化碳的化學利用,即將“化石碳”轉化為“化學碳”是未來“零碳化工”發展的必然途徑。
目前化學工業中較為成熟的二氧化碳利用技術有以下幾種:(1)二氧化碳與氨氣反應合成尿素。該過程不需要催化劑,全球每年轉化約1.6億噸二氧化碳。但在尿素使用過程中,二氧化碳最終以分子形式重新擴散到大氣中,故該過程不具備減碳功能。(2)苯酚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水楊酸,全球每年市場約10萬噸,可消耗3萬噸二氧化碳,屬于典型的負碳化工過程。(3)環烷烴與二氧化碳反應生產環碳酸酯,全球市場約8萬噸,可消耗4萬噸二氧化碳,由于該反應涉及高溫高壓,生產過程釋放二氧化碳,需要發展溫和反應催化劑。除此之外,在合成氣制甲醇生產過程中,需添加1-2%二氧化碳作為原料,按照我國年生產1億噸甲醇計算,該過程轉化約100萬~200萬噸二氧化碳。
目前,正在開發階段的二氧化碳資源化生產化學品技術,主要包括生產甲醇、甲酸、二甲醚、烯烴、高碳醇、液體燃料等,而這些高附加值化學品的生產過程中皆需H?作為原料。目前,化工領域H?的來源除了煤化工過程中以煤和水生產合成氣(CO+H?O)的方法外,還來源于石油氣煉化裂化、氨分解、氯堿工業以及甲醇重整及煉焦爐廢氣(焦爐氣中H?成分占55%-60%)等。國內綠氫生產(電解水)已經取得長足發展,成本有望在中短期內達到與煤制氫等同的水平。
直鏈α-烯烴是合成工業基礎油、表面活性劑、高級潤滑油等的基礎原料,國內年市場需求達千億水平。其生產技術與產能主要被CPChem、Shell、Sasol、INEOS等國外大型企業掌控,國內產能僅占約1.5%。目前成熟的直鏈α-烯烴生產技術有蠟裂解法、石化生產中C?分離、乙烯齊聚、選擇性聚合、煤化工費托合成法等。80%直鏈烯烴是通過乙烯齊聚工藝生產,其次為費托合成法。本團隊創新性地以二氧化碳為主要原料,通過對其催化加氫直接合成直鏈α-烯烴。該反應路徑不僅可以通過產品的碳沉積,即化學固碳,大幅實現碳回收,同時創新直鏈α-烯烴生產新路線,為實現“碳中和”及經濟“雙循環”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開創了二氧化碳利用→氫能轉化→化學儲能→高端產品生產的顛覆性路線。
業內針對二氧化碳加氫直接合成高經濟附加值的直鏈α-烯烴工藝的催化劑制備及其相關技術高度保密,且未有建成的大規模工業裝置報道。目前,國外文獻報道復合型Fe-Zn-K和Fe-Zr-K催化劑可將二氧化碳直接催化加氫生成低碳烯烴 (C?以下);在二氧化碳轉化率為51%~55%時,C?~C?烯烴的總選擇性可達53%,達到低碳烯烴的ASF分布極限。
華東理工大學、鄭州大學與中石化洛陽設計工程公司聯合開發的二氧化碳加氫合成α-烯烴創新路線,共申請54項發明專利,已授權19項,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研發出的新型復合型催化劑,在二氧化碳轉化率為40%情況下,達到約90%的C?~C??烯烴選擇性,且已持續穩定運行2000小時。實現了工業催化劑工程化制備、千噸級工業流程設計、產品分離技術、工業污染排放控制、能源系統優化等相關技術積累。根據工程進度,從中試研究、工藝包放大、工業示范裝置搭建、工業生產裝置試車運行、國內外技術推廣等,可以預見實現現有直鏈α-烯烴生產技術的升級換代,需要4-9年時間,即2025-2030年。
預期經濟效益:直鏈α-烯烴年市場需求近500萬噸,1000億元左右市場,目前90%直鏈α-烯烴依然依賴進口,C?以上的高碳α-烯烴幾乎完全需要進口。本技術旨在實現直鏈α-烯烴國產化,預期經濟效益巨大(平均噸價2萬元以上)。
預期引起產業變革:目前成熟的直鏈α-烯烴生產技術均以石油和煤化工產品為原料,且量產程度低,生產成本高。本技術所需原料僅為二氧化碳和H?,同時從催化劑生產到催化加氫,直至產品提純,全流程實現國產化,對擺脫相關產品的國際化依賴、改變全球直鏈α-烯烴產品供應格局和產能分布,以及下游產業的開拓都將引起顛覆性變革。
預期引起商業模式變革:本技術從原料端的碳減排到直鏈α-烯烴生產,延伸到下游產業拓展,可實現多種盈利模式,開拓多渠道盈利空間,培養新型產業生態。創新技術的研發與實施,極有望成為不依賴于化石資源生產高附加值化學品的“零碳化工”的典型創新案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