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第七屆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國際論壇在北京昌平中國石油科技交流中心開幕。來自全球10多個國家的能源界、科技界近600位政府官員、企業高管、專家學者與會,交流探討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路徑,政、產、學、研四方合力推動CCUS產業體系做大做強,聯手促進全球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丁仲禮出席論壇開幕式時指出,我國能源活動碳排放約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77%,能源發展轉型任務更加緊迫,必須直面碳減排這個“硬骨頭”。發展CCUS全產業鏈技術,是穩健推進我國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一環。推動CCUS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發揮好政府和市場“兩只手”作用,一方面要明確CCUS戰略定位,科學制定CCUS發展路線圖和中長期發展規劃,推動CCUS規模化應用示范;另一方面要加快打造CCUS產業聯盟和創新聯合體,持續加強國際合作,建立健全技術標準體系,著力打造CCUS產業新高地。
CCUS產業技術發展是一個多層次、跨行業的系統工程。不同地區全產業鏈技術水平仍有較大差距,產業化發展成本依然較高。中國石油集團董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戴厚良在致辭中提出,大家要攜手同行,以工程思維合力推進,加快形成CCUS產業化規模化經濟利用。
戴厚良提出三點倡議:一是合力破解CCUS科學技術難題,形成以先進工藝、高端設備產品為載體的技術體系,勇當CCUS科技創新的“開拓者”。重點攻關低濃度二氧化碳低成本捕集技術,加強二氧化碳地質利用、化工利用、生物利用技術的研發。二是合力推進CCUS全產業鏈示范工程,構建我國二氧化碳規模化利用工業體系,勇當CCUS產業發展的“領跑者”。著力打造3~5個百萬噸級CCUS全產業鏈示范工程,穩步推進千萬噸級CCUS產業園區建設。三是合力構建CCUS高質量發展良好環境,建立新型能源國際合作運行及投資體系,勇當CCUS市場應用的“主力軍”。持續加強交流與合作,共建石油、煉化、煤電、煤化工等碳排放企業“命運共同體”,與國際大公司、研究機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建設一批CCS/CCUS項目,拓展CCUS產業國際合作“朋友圈”。
政府部門積極為CCUS產業發展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指出,為支持CCUS發展,生態環境部在CCUS相關法律法規、政策規劃、研發示范、能力建設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下一步將加快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強度和總量“雙控”轉變。生態環境部還將繼續穩妥有序地推進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截至2022年底,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2.3億噸,累計成交額104.8億元。今后將逐步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進一步豐富交易主體、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同時,要在進一步完善制度設計的基礎上,啟動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機制。
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黨組書記李金發指出,地調局加強地質碳匯碳儲國情調查和能力建設,今年1月首次發布我國海域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潛力評價結果,我國海域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潛力巨大,預測潛力達2.58萬億噸,可為我國“雙碳”目標實現提供重要支撐。自然資源部今后將進一步聚焦重大需求、創新技術方法,加大研究力度和深度,繼續細化全國主要沉積盆地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潛力評價,開展二氧化碳地質儲存空間安全性評價,積極推廣適宜地質空間持續用于二氧化碳利用和封存,全力保障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如期實現。
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秘書長陳建峰表示,全球氣候變化深刻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在“雙碳”目標穩步推進過程中,通過地質利用與封存、化工利用等方式,是目前最現實又可規模化應用與實施的減碳技術。發展CCUS技術,是未來實現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推動生產建設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加速數字化與戰略發展的深度融合,加快CCUS產業建設發展,是實現“雙碳”目標抓手。CCUS產業創新聯盟,為國家及相關部委相關決策提供重要支撐,今后中國工程院也將與CCUS聯盟一起,推進綠色低碳產業技術發展,持續發揮關鍵作用,與企業加強技術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全球CCUS科學研究與國際合作。
CCUS作為革命性的綠色低碳技術,將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捕集后加以利用,可用于地下驅油、生產化工原料等,實現二氧化碳排放變廢為寶。將二氧化碳大量封存地下可以緩解氣候變化。CCUS是國際公認的三大減碳途徑之一,是目前實現大規模化石能源零排放利用的唯一選擇,也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兜底技術,在碳達峰碳中和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據國際能源署預測,全球利用CCUS減碳將在2030年、2035年、2050年分別達16億噸、40億噸和76億噸,分別占2020年全球碳排放總量的4.7%、11.8%和22.4%。
本屆論壇為期兩天,內容豐富,采取主題報告、特邀報告、圓桌論壇、分論壇等多種形式。兩院院士、能源企業界、國際組織、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20余名嘉賓作特邀報告,深入交流碳捕集、運輸、封存利用技術,并且探討碳市場與金融、政策法規與商業模式。
作為CCUS產業探路先鋒和主力,中國石油大慶油田、吉林油田和中國石化勝利油田以及延長石油將分享CCUS技術實踐經驗,埃克森美孚、殼牌、康菲石油等國際能源公司將分享低碳轉型和CCUS前沿技術。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