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上,碳減排是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話題;而在成都,一場利用碳捕集、封存與利用(CCUS)技術推動碳減排的研討也如火如荼地展開。在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上周組織召開的2023(第二屆)CO?減排與資源化利用技術先鋒論壇上,行業300余名科研工作者及企業家聚焦CO?減排與高值化利用,提出前瞻性的創新技術路線,擘畫充滿希望的CCUS產業未來。
石化聯合會副會長李彬指出,“雙碳”目標的推進讓石油和化學工業面臨三大挑戰:即如何在實現“雙碳”目標的同時,滿足社會對石化產品的需求;如何在減污降碳的同時,保持和提升行業競爭力;如何處理好存量和增量的關系,實現向石油化工強國的跨越?!斑@三個問題的答案簡單而清晰,就是科技創新。國內產業界近年來一直謀劃CO?的資源化利用,力爭通過技術突破為行業低碳轉型打開通道。”李彬說。
“相信隨著中國碳交易市場運行以及產業政策和金融生態建設,CCUS產業將駛入發展的快車道?!敝袊こ淘涸菏?、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協主席李陽指出,CCUS技術是實現碳中和必不可少的關鍵技術之一,當前我國已初步具備CCUS技術規?;瘧煤彤a業化發展的基礎。
李陽院士分享了中國石化CCUS技術的進展。中國石化在CCUS技術上形成了以醇胺吸收法為主的三種不同濃度排放源捕集技術,建立了CO?驅油與封存全流程技術體系,啟動建設了我國第一個百萬噸級齊魯石化—勝利油田CCUS項目。
“要打好減污降碳攻堅戰,必須抓住重點區域、重點行業。工業園區碳排放占全國的31%,是減污降碳的主戰場,要防止園區由聚寶盆變為聚污區?!敝袊こ淘涸菏俊⑶迦A大學教授賀克斌分析指出,“十四五”時期園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面臨三大挑戰,即系統觀全局觀動態觀亟待深化認識、能源系統和污染治理亟待整體優化、能耗“雙控”向碳“雙控”轉變亟待落地,而推動園區數字化轉型與綠色化緊密結合是破題的重要抓手。
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實現“雙碳”目標至關重要。“氫氣易泄漏、易燃易爆等特性制約了氫能直接利用的進程,迎接氫能時代技術上仍需不斷突破?!敝袊こ淘涸菏?、華東理工大學教授涂善東特別介紹了甲醇和氨在化合物儲氫上的優勢,提出了基于甲醇的綠氫碳中和能源系統技術路線,以及另一條嶄新的“零碳”氨儲能與發電技術路線。
石化行業碳排放約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14%,其碳排放主要來自能源利用和生產工藝。中國中化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首席技術官張方提出,能效提升及能源結構轉型、產業升級、CO?化學利用是行業碳減排的重要途徑。
“其中,CO?化學利用是化工行業的最大特色,也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終極解決方案之一。中國中化在CO?捕集、制化學品、生物利用等方面已有較好基礎,將在CO?化學轉化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化方面發揮主力軍作用。”張方說。他重點介紹了魯西集團與西南化工研究院共同研發的CO?加氫制甲醇技術。該技術將推進大規模工業化示范裝置建設,并與甲醇制烯烴裝置打通,遠期綜合氫資源拓展,最終形成大規模CO?制烯烴產業成套技術。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