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力度,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對此,2月19日,謝克昌院士在江蘇常州市召開的首屆“中國能源?化工產學研30人論壇”上指出,開展現代能源體系指數評價對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有重要作用。
開展現代能源體系指數評價意義重大
謝克昌院士介紹,2022年發布的《“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強調指出,加快構建現代能源體系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力爭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內在要求,是推動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重要支撐。在《“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第九章內容中明確提出要“加強對本規劃實施的組織、協調和督導,建立健全規劃實施監測評估、考核監督機制。”
現代能源體系的核心內涵是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研究根據能源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等理論,采用系統分析法中的序關系分析法構建能源體系指標體系,并采用問卷調查方式確定指標權重。能源體系權重,清潔占23.6%,低碳占23.6%,安全占29.6%,高效占23.3%。
現代能源體系評價指標體系包括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四個維度,包含清潔能源消費總量占比(%)、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噸/人)、石油儲采比(年)、GDP單位能源能耗(噸標煤/萬元)等26項指標。
我國現代能源體系建設進程評估國際橫向對比
對于我國現代能源體系指數評價,謝克昌院士指出,自從2012年開始,該指數開始提升,尤其清潔指數自2014年后快速升高。2020年的指標體系中,指數100代表指標最優,指數50代表世界平均水平。中國指數為50.1,基本處于世界平均水平。
研究對全球美國、巴西、英國、俄羅斯、沙特阿拉伯、南非、中國、日本、印度等76個國家進行了國際橫向對比。研究表明,清潔指數:歐盟84.1,排名13;中國55.8,排名48。低碳指數:歐盟63.1,排名19;中國31.0,排名56。安全指數:俄羅斯87.3,排名2;中國64.7,排名16。高效指數:日本73.5,排名6;中國45.3,排名42。綜合指數:歐盟67.6,排名2;美國66.7,排名3;日本60.0,排名16;中國50.1,排名38;俄羅斯50.0,排名40;印度34.3,排名72。
我國省區現代能源體系建設進程評估與對比
謝克昌院士表示,分省現狀對比能源生產、消費比大于1,即對外輸出能源省份僅7個,從大到小依次為陜西、山西、內蒙古、新疆、青海、云南、貴州。
地區生產總值方面,各省經濟發展差異顯著。地區生產總值最高省份廣東是最低省份青海的近37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呈現東部高、西部低的特點,最高的北京是最低的甘肅的4.6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與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之間關系存在兩組省份。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較高的省份經濟發展已基本與能源脫鉤。資源富集、老工業基地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明顯偏高。
在能源消費結構與碳排放中,一次能源消費結構差異較大,煤炭占比最高為內蒙古,82%;非化石能源占比最高為青海,47%。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碳排放與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相關度很強。
清潔指數最高為北京,88.6;指數最低為內蒙古,17.1。低碳指數最高為四川,66.6;指數最低為山西,14.7。安全指數最高為新疆,76.4;指數最低為北京,17.9。高效指數最高為北京,87.4;指數最低為遼寧,32.7。綜合指數最高為四川,66.4;指數最低為遼寧,36.4;超過50的有11個,低于40的有4個。
分省現代能源體系指數對比分析表明,清潔維度指數與高效維度指數正相關性較大,資源富集、老工業基地省份整體落后。低碳維度指數與安全維度指數呈現一定的負相關性,水能資源豐富、非化石能源、發電占比較高的四川表現較為突出。我國區域能源生產與消費依舊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現象,四川在清潔、低碳、安全方面具有優勢,高效指標不足50。北京在清潔、高效方面明顯較優,但安全指數高效位于末位。山西安全、高效指數處于全國平均水平以上,清潔、低碳指數處于全國較低水平。
江蘇現代能源體系建設進程評估及相關建議
2020年,在30省市中,江蘇現代能源體系指數評價結果如下,清潔指數75.6,排名第9名;低碳指數29.3,排名第17名;安全指數35.7,排名第22名;高效指數72.1,排名第2名;綜合指數52.1,排名第10名。清潔指數處于全國中等偏上水平,高效指數處于全國領先水平,低碳、安全數處于全國較低水平。
根據以上評價結果,謝克昌院士給出以下建議。
一是依據指數評價結果,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制定江蘇省現代能源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統籌制定指數發展目標,精準推進現代能源體系建設。
二是建立和完善適用于現代能源體系評價、監督和考核的能源統計指標體系,強化能源統計隊伍建設,做好基層能源統計工作。
三是堅持節能優先,及時修訂提升能效標準,壓減不合理能源需求。
四是做好技術儲備,大力支持能源領域科技創新,提升低碳水平。持續做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這篇大文章。充分利用江蘇省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稟賦優勢,聚焦大規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加強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耦合利用。鞏固非化石能源領域技術裝備優勢,持續提升風電(尤其是海上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開發利用的技術水平和經濟性。強化儲能、氧能等前沿科技攻關。開展新型儲能關鍵技術集中攻關,推動儲能成本持續下降和規模化應用。加強研發平臺建設,持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五是多措并舉推動江蘇建設多元能源體系,提升安全水平。堅持內外并舉、量質并重,以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為重點,開展多渠道、多形式、深層次國際國內合作,形成來源廣、品質好、物流暢、價格優的能源資源供應體系。尤其是在煤炭領域,要深化與山西、內蒙古、陜西、安徽等傳統煤炭基地的合作,開展煤礦共建,建立長期穩定供煤關系,穩定電煤來源。
六是主動打造協同科技創新平臺,形成產學研深度融合機制。按照“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市場主導”原則,建設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打通從科技研發到成果轉化的產學研用完整創新生態鏈,明確創新需求從企業來,創新成果再到企業去,推動科技創新成果加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形成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小試—中試—產業化”一體化技術開發與成果轉化的科技創新機制。
七是主動對接產業需求,開展產學研協同科技攻關。立足江蘇省在能源化工領域的巨大產業發展需求,相關企業單位以科技項目等形式開展聯合科技攻關,集聚優勢科技創新資源,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難題,在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中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
八是江蘇省與現代能源體系建設密切相關的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傳統行業綠色升級工程、園區節能環保提升、農業農村節能減排、重點區域污染物減排、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交通物流節能減排、環境基礎設施水平提升等重點行業應引起高度重視。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