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科協主席陳勇在首屆中國能源?化工產學研30人論壇上指出,當前產學研融合工作的重要性愈加凸顯。黨中央提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產”表示提出需求,提供資金,實現工程化與產業化;“學”表示培養人才,提供基礎研究成果;“研”表示提供關鍵技術、中試成果。產學研融合是指企業、高校與科研機構相結合,將科研、教育、生產等不同社會分工單位的功能與資源優勢進行協同與集成,從而實現技術創新上、中、下游的對接與耦合。
陳勇表示產學研融合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易,因為各方都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追求。要做好產學研融合,各方必須對合作有共同的興趣和志向;相互間必須有足夠的信任;預期的經濟效益必須保障事業可持續發展。重中之重是各方要有契約精神。
陳勇分享了三個產學研融合的成功案例。
第一個案例是江西定南縣的稀土尾礦區修復。江西省贛南市素有“稀土王國”之稱,其中,定南縣的稀土開采在贛南6縣中的面積最大,待修復礦區及污染地面積高達4萬畝。同時,定南是東江水源的發源地,也是東江源自然保護區和南方重要生態屏障;定南也是國家級生豬調出大縣、供港供深無公害生豬生產基地縣,有生豬約70萬頭。尾礦區具有土壤pH酸化、沙化嚴重、土壤稀土元素殘留高(國家背景值的5-8倍)等特點。現有的尾礦區修復治理模式雖然可實現荒山治綠、植被覆蓋,但效果不理想。一方面,修復植物無產后利用,經濟性差,社會資本參與難;另一方面,土壤功能修復滯后于植被恢復,需要持續外源養分和人工撫育,已恢復植被存在退化風險,需要二次修復。
在“雙碳”目標下,定南縣迫切需要創新和發展礦區修復模式。為解決這一問題,定南某企業通過將畜禽廢棄物、葛渣、尾菜等農業廢棄物中的養分轉化為清潔能源、肥料,增加了土壤養分。隨后,以能源植物為核心,在土壤上種植固碳生物質;與沼氣工程協同消納沼液/沼渣,解決植物修復的需肥、用肥問題;構建能源植物高效固碳修復及低碳循環利用技術體系,拓展修復植物的產后利用途徑、提升經濟效益,最終實現了“雙恢復”(即植被快速恢復、土壤功能恢復)、“雙碳目標”(即高效固碳修復、低碳循環利用)、“雙持續”(即礦區土地的可持續利用、生態修復的經濟可持續)。與此同時,科學家根據企業的需求,開展了不同植物對尾礦土壤的適應性、吸附性研究等方面的科研工作,篩選出適宜稀土尾礦地修復的植物品種,成功開發出一體化沼渣熱解制炭關鍵技術。
該案例最終產生了很好的經濟社會效益:尾礦地的邊坡修復成果顯著;以沼渣為主要原料,生產出發酵腐熟完全、營養均衡的有機肥;并種植了大量的經濟作物。在產學研融合過程中,定南縣發現在修復土壤上種草的固碳效益、能源效益、資源效益均遠高于種樹。以該模式為基礎形成的“利用廢棄礦山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案例在2020年被國家發改委列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和經驗推廣清單”。實踐表明,只有產學研深度融合,才能解決這樣復雜的難題。
第二個案例是中藥渣資源化。我國在大力發展中藥事業,生產中藥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中藥渣廢棄物。某藥業濕中藥渣年產生量約90000噸,中藥渣含水率高,壓濾與烘干效果不佳,現有的流化床鍋爐處置能力與效果不佳、資源和能源浪費嚴重。
為提高中藥渣的利用效率,該藥企與高校及研究院所開展產學研融合工作,高校對基于三組分C-O鍵有序斷裂的中藥渣定向熱解機理進行基礎研究,研究院所開發出中藥渣能源化資源化綜合利用的關鍵技術,構建了中藥渣高效能源化利用新模式,使得藥企實現中藥渣能源高效利用,建成了中藥渣能源化利用專用裝備與示范線,并形成處理中藥渣300噸/天的處理能力。
產學研融合的合作模式在為企業解決陽光干化棚干化效率低、直燃鍋爐運行穩定性差等實際問題的同時,也帶來了顯著的效益提升,分別實現了構建高效能源化利用新模式,解決行業難題的社會效益;年新增行業產值約150億元的經濟效益;年減少碳排放約2500萬噸的環境效益。這一新技術也將為我國今后中藥事業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第三個案例是謝克昌院士主導的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本人作為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評估專家之一,在評選環節中發現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過程中最大的問題,是實驗室的運行體制機制不清晰,難以保障實驗室的科學運行。
而謝克昌院士主導建設的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則是通過產學研融合建設國家級研究平臺的很好案例,注重產學研結合,強調基礎研究、應用開發并重,具備研、用、產一站式研發條件。尤其是通過制定完善的體制機制建設保障產學研融合。
總之,只有創新產學研融合的機制、模式,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才能促進科技成果有效轉化為生產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