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0日,聯想控股旗下聯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會同意控股子公司聯泓格潤(山東)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新能源材料和生物可降解材料一體化項目。該項目建設地點位于山東省滕州市魯南高科技化工園區,總投資達125億元,將建設130萬噸/年甲醇制烯烴(DMTO)裝置、20萬噸/年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裝置、30萬噸/年環氧丙烷(PO)裝置等。
2022年12月14日,總投資270億元,新建220萬噸/年煤制甲醇、100萬噸/年甲醇制烯烴裝置的中煤平朔煤基烯烴新材料及下游深加工一體化項目正全力推進。該項目建設地點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平魯經濟技術開發區朝陽新材料工業園區。
2022年12月17日,河南能源新疆公司與新疆準東經濟技術開發區就計劃投資200億元建設煤氣化、煤制烯烴項目的投資規模、項目審批、手續辦理、能源配置、要素保障、新能源耦合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討論。雙方表示,將推動項目盡快實施。
2022年12月中旬,天津經開區管委會與恒河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簽署投資合作協議,總投資約51億元的恒河碳五碳九綜合利用新材料項目正式落地天津經開區。該項目將由恒河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合資建設包括25萬噸/年碳五和35萬噸/年碳九分離裝置在內的10套裝置。
在這個新冠病毒幾乎滲透到大部分中國人的身體、“陽人”滿地、整個經濟活動的烈度前所未有降低的寒冬,這幾條石油和化工行業的投資信息如一縷縷和順的春風給業界帶來難得的溫暖。
這些項目之所以能在這個特殊時期獲得重大推進,其中自然有很多理由,但國家對原料用能的松綁政策的利好無疑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2022年11月1日,國家發改委、國家統計局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有關工作的通知》,提出有序推進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科學開展節能目標責任評價考核。
根據這個通知,原料用能指用作原材料的能源消費,即能源產品不作為燃料、動力使用,而作為生產非能源產品的原料、材料使用。具體而言,用于生產非能源用途的烯烴、芳烴、炔烴、醇類、合成氨等產品的煤炭、石油、天然氣及其制品等,屬于原料用能范疇。
實際上,這個文件是對2021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政策的細化和具體落實。
從相關政策的表述上看,這個政策基本上是為石油和化工行業量身定做的。有專家就表示,所謂的原料用能,主要范圍包括煤化工、石油化工等產業領域。比如,煤制成的塑料、化肥,石油制成的橡膠、纖維等。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統計,石化和化工行業原料用能占到全國原料用能總量的70%。因此,這一政策對行業的利好是顯而易見的。
這個利好最大的體現就是,讓全社會修正對石油和化工行業高能耗屬性的認知。根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的統計,整個石油和化工行業的能源消耗中,原料用能達到30%。剔除這30%后,雖然全行業的能源消耗總量仍然不小,但會讓人們重新審視行業的能耗問題。最起碼會有人覺得,石油和化工行業的能耗也沒有那么大嘛!
大家應該還記得,前兩年很多地方一到年末歲首就出現拉閘限電的情況,原因就在于國家為促進低碳發展而實施的能耗雙控,每到年底中央政府就會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設定的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控制目標進行監督考核。一些地方政府為完成這樣的目標而突擊拉閘限電,以期過關。這個時候,頭戴“高能耗”帽子、實際能耗總量也比較大的石油和化工行業就首當其沖。也正是這樣的政策導向,近幾年“高能耗”的石油和化工產業的發展受到不小的沖擊。有一些好項目就是因為可能影響地方完成能耗雙控目標而難以落地。項目落不了地,投資就無法進行,產業升級、技術改造更無從談起。
現在,原料用能不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意味著化工項目所需能耗指標大幅下降,新增項目用能受能源消耗總量控制的部分大幅下降。比如,從原料耗煤約占總耗煤量的比例看,甲醇為59%、合成氨為79%、聚氯乙烯為30%。各地方政府在考慮石油和化工項目落地時,因為這么大比例的能耗不算在能耗雙控的考核范圍內,最大的限制因素能耗總量問題就顯得不那么突出了。這樣,新增項目審批、用能受到能耗控制的影響會大大下降。以前,一些地方不敢承接不愿承接的石油和化工項目現在就能順利落地了。
也正是這個原因,在國家發改委此次細化原料用能政策之前的近一年時間里,河南、上海、山東、廣東、新疆等化工大省就已經根據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在出臺的工業及能源規劃中,全面落實“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了。
例如,新疆2022年9月發布的《關于提高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審批服務效率的通知》明確,核算能耗強度時,原料用能消費量從能源消費總量中扣除。新上項目工業增加值能耗強度,低于所在地(州、市)和所屬行業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均值的,原則上保障全部用能需求;僅低于其中一項的,實行能耗(扣除綠電、原料用能后)等量替代。
各地這種及時落實中央政策的勁頭的直接結果就是推動了石油和化工行業投資的穩定和增長,保證了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和后勁。
統計顯示,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投資2020年同比下降1.2%,2021年同比增長15.7%。而2022年上半年,則在此基礎上同比增長了15%,增幅高于整個工業領域投資增速4.1個百分點。
很顯然,在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的大背景下,化工行業投資有這種增速,國家對原料用能的松綁政策功不可沒。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