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完的洗衣液外包裝、吃完的零食包裝應該算什么垃圾?如果把他們收集起來重新高值利用,您愿不愿意加入其中?
近日獲悉,由綠色再生塑料供應鏈聯合工作組(GRPG)和中國物資再生協會再生塑料分會牽頭,多家單位共同發起的“軟塑新生”項目12月22日正式啟動,這將為實現塑料軟包裝的閉環高值化利用,為塑料循環經濟發展探索出嶄新的模式。
為何是“軟塑”?——體量巨大,回收利用亟需突破
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生活中看似差不多的塑料其實有上百種,且每種都有不同的回收利用方法,工序繁雜,塑料軟包裝因其材質多樣、復雜、重量輕等特性,回收利用已成為全球難題。
據估算,2020年中國用于生產塑料包裝4500噸原材料中,用于生產塑料軟包裝的塑料原材料超過2000萬噸。也正因為如此,近幾年我國的塑料回收率一直徘徊在30%左右,雖然已居世界前列,可也陷入了增長“瓶頸”,塑料軟包裝回收利用亟需突破。
“原則上每種塑料都能回收利用,但相對于傳統包裝,單一材料的塑料在保障包裝必要功能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利用階段的流程復雜度,從而提高利用率。單一材質是易回收易再生的重要指標之一。”中國物資再生協會再生塑料分會秘書長、/綠色再生塑料供應鏈聯合工作組副組長王永剛說。
據第三方測試機構Smithers最近發布的專題研究報告《單一材料塑料包裝薄膜市場的未來2025年》顯示, 2019年其市場規模為2044萬噸(559億美元),而2025年將可能提高到2603萬噸(709億美元)。亞太、北美和西歐是全球單一材料塑料包裝薄膜的三大消費市場。2020年上述三個區域市場占全球單一材料塑料包裝薄膜市場的比重分別為48.6%、17.2%和15.5%。
實際上早在2020年,由財政部、生態環境部、國家郵政局等部門印發的《商品包裝政府采購需求標準(試行)》中也提出了商品包裝層數不得超過3層,空隙率不大于40%;商品包裝盡可能使用單一材質的包裝材料等要求。
在政策的指引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影響下,業內對單一材料塑料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軟塑,則成為眾多企業單一材料塑料包裝的試驗田,不斷加入“單一材質”的大軍。
“截至目前,瑪氏公司旗下的多個品牌,如德芙、士力架、脆香米、寶路、偉嘉、美士等都在中國市場推出了單一材質軟塑包裝,以便更有利于后端循環利用。”瑪氏中國公共事務總監鮑晨介紹說。
不僅僅是吃的,我們身邊每天必需的日化產品包裝也在慢慢換成了單一材質的塑料包裝。
“寶潔在過去的幾年推出了很多產品都使用單一材質的塑料包裝,比如汰漬洗衣凝珠等。”寶潔可持續發展研發總監周宛棣說。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21年2月1日,綠色塑料再生供應鏈聯合工作組(GRPG)的《塑料制品易回收易再生設計評價通則》(以下簡稱雙易設計標準)正式實施。理念正是在前端塑料制品設計的時候充分考慮易回收性和易再生性,從源頭提高我國廢塑料的回收率和高值化利用。
為何一直在“沉睡”?——供應鏈不夠健全
盡管肩負著回收利用重任的單一材質的軟塑包裝被業內普遍看好,但回收情況卻頗為尷尬:絕大多數包裝袋都“走”向了垃圾填埋場或焚燒爐,并沒有發揮出它應有的價值。
“塑料軟包可以回收?這個我真的不知道,沒有注意過這些包裝的材質,我只知道塑料瓶要單獨收集。”在北京豐臺一個小區的垃圾站旁看見市民正將一包混合著塑料包裝的垃圾丟棄。
“目前軟塑包裝回收價值未被有效挖掘、消費者對軟包裝回收的意識不強烈,同時也很難辨別其是否為易回收易再生的單一材質軟包裝。”王永剛坦言。
多位業內人士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百事公司大中華區公共總監樊志敏說:“目前消費者對塑料軟包裝的可回收、再利用性認識不高,塑料軟包裝高值利用存在瓶頸。”
除了公眾意識不強烈,鮑晨還提到了基礎設施建設。“一些城市也建立了相應的分揀中心和再生利用設施,但包括軟塑在內的可回收物的收集、分揀和再生利用設施缺乏,這對于后期的高值利用也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其實,在此之前已有不少專家學者呼吁為塑料廢棄物設立專門的分揀機構,讓這些資源盡快實現變廢為寶。
“軟塑包裝變成單一材料只是第一步,單靠企業自身力量很難形成規模化的社會效應,需要政府、行業與企業攜手,出臺相關標準,共同來推動再生塑料的高值化利用。”周宛棣說。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德元此前表示,“塑料污染防治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社會問題,需要廣泛動員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的力量,構建覆蓋塑料設計生產、流通、消費和回收處置的全鏈條管理體系。”
“當塑料包裝廢棄物被回收之后,還需要有好的技術支撐和商業案例載體,真正實現回收廢棄物的高值化利用。目前來看,每個環節都有挑戰,但這同時也是巨大的機遇。”陶氏公司包裝、衛材與健康亞太區市場營銷總監肖科達說。
如何“新生”?——多方攜手打通產業鏈
政策有支持、市場有需求,企業有動力,也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由綠色再生塑料供應鏈聯合工作組(GRPG)與中國物資再生協會再生塑料分會牽頭,聯合寶潔中國、瑪氏中國、陶氏公司、百事公司共同發起的“軟塑新生”項目正式成立。
“希望通過項目的宣傳和引導,讓消費者關注消費品塑料軟包裝回收再利用,促進單一材質塑料軟包裝在日常生活中的正確回收分類、投放和再利用,探索社會化普及和回收規范的建立,從而實現物盡其用,助力綠色循環經濟。”王永剛說。
據介紹,“軟塑新生”項目是通過集合產業鏈各環節力量,以塑料制品易回收易再生設計標準為指導,旨在建立塑料軟包裝設計-生產-消費-回收-再生-高值化應用體系。打破壁壘,實現塑料軟包裝的回收利用并逐步走向閉環高值化利用。
根據項目組設定的工作計劃和目標,項目分為四個階段,通過開展專項試點、示范、復制推廣等工作,預期到2025年,范圍擴展到全國一、二、三線城市,“軟塑新生”項目實現年回收塑料軟包裝50000噸。
業內企業對該項目也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支持,并對項目寄予厚望。
“我們認為項目非常及時,可以聯動上下游企業,進行創新,從源頭開展塑料軟包裝易回收、易再生設計,提高消費者認知,挖掘塑料軟包裝回收再利用價值,打通高值利用瓶頸,能夠為國家的‘雙碳’目標做出應有的貢獻。”樊志敏說。
鮑晨表示,瑪氏希望通過與各方的合作,探索并打造切實可行和可復制的軟塑回收地方示范項目,在提高軟塑回收利用率的同時推動相關政策法規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初步建立中國的軟塑循環利用體系。
“在此之前,寶潔已經在防治塑料污染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工作,我們希望通過這個項目的實施帶動塑料軟包裝的回收利用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周宛棣說。
這并不是行業協會和塑料企業的首次聯手,自綠色再生塑料供應鏈聯合工作組(GRPG)成立后,先后發布了易回收、易再生設計的“回”字標以及旨在讓更多塑料廢棄物充分實現規范化再生利用的綠色再生塑料規范體系“再”字標識,不斷開啟綠色再生塑料供應鏈的新篇章,引領塑料產業綠色低碳循環體系的建立和發展。
“陶氏將繼續通過和價值鏈伙伴、協會、政府一起實現從技術到實物再到最終完善的商業模型落地,從而真正提高塑料的回收和高值化再利用。未來任重道遠,但我們充滿信心。”肖科達說 。
“希望能通過這個項目的實施來提升塑料軟包裝廢棄物的資源化率,為‘無廢城市’建設添磚加瓦,為中國、甚至全球的塑料循環經濟發展探索出嶄新的模式。 ”王永剛表示。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