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上旬,中石化與殼牌、寶鋼股份、巴斯夫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將在華東地區共同啟動國內首個開放式千萬噸級CCUS項目。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石化行業作為典型的原料加工行業,能耗和碳排放不可忽視,加快石化行業的綠色低碳發展對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意義重大。業內認為,石化行業具備進一步提高用電比例的潛力,且有望成為綠氫的重要使用者,同時也具備較大的固碳潛力,石化行業的低碳轉型將為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提供有力支撐。
煉油領域碳排放量最大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穩居世界第一大化學品生產國和第二大石化產品生產國。今年1至9月,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營業收入達12.25萬億元,增長18.48%;利潤總額達9794.27億元,增長7.55%。“雙碳”目標下,我國資源能源環境和碳排放約束日益趨緊,石化行業碳減排任務十分艱巨。
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氣候變化與能源轉型項目近日發布的《中國石化行業碳達峰碳減排路徑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石化行業加工了7.03億噸石油,其中5.4億噸來自于進口。2021年,石化行業能源消耗總量約為1.95億噸標準煤,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約為4.45億噸,占我國當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4%左右。
具體來看,生產過程中,燃料燃燒及電力和熱力供應是石化生產中碳排放量最大的環節,占比高達66.1%,其次是占比為33.9%的工業生產過程。從產品角度看,煉油、乙烯、聚乙烯、聚丙烯、對二甲苯、PTA、乙二醇、聚酯等八大重點子行業產生的碳排放量最大。2021年,八大重點子行業碳排放量占全行業碳排放量的76.6%,其中煉油行業排放量最大,占總排放量的51.3%。
根據石化行業目前的發展趨勢、碳排放現狀等,《報告》設定了“基準情景”和“碳減排情景”。“基準情景”下,我國石化行業預計將于2035年實現碳排放達峰,峰值在6億噸左右。借助碳減排措施,在“碳減排情景”下預計可于2025-2030年期間達峰,峰值不超過5億噸。
產能過剩與產能擴張矛盾仍存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排放約束日趨收緊的局面,我國石化產能近年來仍在快速擴張,產能過剩和產能擴張矛盾顯著。
中石化節能技術服務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田濤認為,這種矛盾實際上是我國經濟發展中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體現之一。“解決上述問題,一方面,要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尤其是在解決好就業的情況下,關停并轉一些小規模煉廠,釋放更多產能空間。另一方面,由于石化產品種類較多,而且下游部分原材料的供給仍然不足,因此大力實施‘油轉化’‘油轉特’,努力擴大下游產品出路,也是化解產能過剩的重要方法之一。”
“石化行業是資金、技術和人才密集型產業,石化項目的布局、審批投資都與國家政策息息相關。”田濤指出,近年來,很多從事石化產業下游的實體企業逐步延伸到煉油行業,對煉油行業本身造成了較大沖擊。與此同時,先進產能的進入也將進一步倒逼落后產能在競爭中關停退出,促進行業良性發展。未來,應加強政策的調控力度,嚴格控制新增產能,防止石油化工產業出現嚴重過剩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國家已經逐步開始施行產業結構調整措施。在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方面,按照《石化產業規劃布局方案》促進煉油和石化行業大型化、一體化發展,計劃在2025年前退出8000萬噸/年煉油產能,通過整合現有產能、等量替換,建設更高水平的1億噸/年的煉化一體化產能,到2025 年煉油產能控制在9.3 億噸/年左右。到2030年,通過進一步整合500萬噸以下煉廠,煉油能力下降至9億噸/年。在推進產品結構性調整方面,降低燃料油品比例,提高化工產品比例,化工輕油平均產率到2025年提高到25%,到2030年進一步提高到42%,到2060年達到約60%左右,適度利用進口資源等。
不過,田濤進一步表示,事實上,石化裝置的產能利用率通常保持在一個波動范圍之內,一般在80%-120%之間。煉油產業作為提供道路交通燃料的重要行業,屬于能源供給部門。因此,保持適度合理的過量產能,對于滿足能源需求也是有利的。
技術創新亟待提速
除了推進煉油產業結構調整之外,《報告》建議,應鼓勵、推廣低碳技術創新,及時更新《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升級實施指南》,推廣應用成熟節能降碳技術。鼓勵先進技術研發,鼓勵現有裝置進行電氣化改造,提高電氣化程度,加強裝備電氣化與綠色能源、綠色氫能耦合利用技術應用,提高運行效率,降低裝置能耗和排放。
田濤表示,未來,國家擴大內需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將進一步為石油消費增加不確定性。尤其是在成品油消費領域,存在供給沖擊、需求收縮、市場預期減弱等特點,因此,在道路交通能源領域,應結合電動汽車等先進產業技術,合理引導需求,通過技術革新降低油品價格,節約出行成本。
為加速我國石化行業碳減排進程,《報告》還提出,完善重點產品能耗限額標準,編制重點石化產品碳排放限額標準。在綠色制造體系的基礎上,建立完善低碳評價體系,建立碳回收再利用產品認證、綠色低碳技術評估等服務體系和平臺。加強資金支持,加快推進碳交易體系建設,推動石化行業在2023-2024年納入碳交易市場,同時通過財政和金融手段為應用綠色低碳技術的企業和行業提供扶持,促進行業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降低企業減碳成本。
《報告》認為,通過采取多種碳減排路徑,我國石化行業在取得降低碳排放直接效益的同時,也將有效控制和降低石油消費。“碳減排情景”下,預計到2060年石油消費量僅為2.8億噸左右,節油效益達2億噸。以我國自產石油2億噸為基準,石油對外依存度將從現在的70%左右下降到30%左右。到2060年,我國石化行業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從4.33億噸降至2.21億噸,碳減排力度約為5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