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碳達峰實施方案均將工業領域作為減碳重點,尤其是化工、冶金、建材等細分領域,貴州、安徽等省份更是率先出臺本省的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
今年下半年開始,多個省份陸續出臺各自碳達峰實施方案,尤其是在近期呈加速落地趨勢。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發布相關實施方案的地區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江蘇、湖南、寧夏、江西、海南、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等。
多地碳達峰實施方案均將工業領域作為減碳重點,尤其是冶金、建材、化工等細分領域。貴州、安徽等省份更是率先出臺本省的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涉及能源轉型、產業升級、多行業控碳、減碳等核心舉措,地方層面的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也初具雛形。
各地能源轉型目標有差異
今年下半年以來,北京、上海、廣東、湖南等13個省份已陸續公布了碳達峰實施方案。相關文件和地方座談會信息顯示,其余省份也在加緊研制各自的碳達峰落地方案,或將在近期陸續公布。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周大地表示,碳達峰是碳中和的第一步,“十四五”時期是實現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本階段要盡快研究制定各行業、各領域、各地方的具體峰值控制目標,并且控制峰值不能增長過多。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21年,多地就已率先發布了不同的碳達峰時間,部分地區甚至提出了在2025年之前實現碳達峰或是碳排放下降的目標,而在今年各省級層面的碳達峰實施方案中,碳達峰時間點均以《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頂層設計為基準,將目標時間設定為2030年或2030年前。
“一些地方、行業、企業執行碳達峰碳中和不尊重實際,存在‘搶頭彩’心態,設定目標過高、脫離實際。比如,某些地區在沒有協調好能源安全性和經濟性的前提下,片面強調零碳方案、打造零碳社區、大搞零碳行動計劃。有的地方對高耗能項目搞‘一刀切’式關停。也有一些地方認為碳達峰前要先‘碳沖鋒’,可以在2030年前抓緊上一些高耗能、高排放項目,達峰后再考慮碳中和。”賽迪研究院節能與環保所所長趙衛東表示,我國區域和行業發展仍存在較大差距,“雙碳”工作應著眼全局從總體上算大賬,堅持全國一盤棋,統籌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發展實際,合理提出碳達峰任務目標,做到有保有壓、允許有增有減。
在其他關鍵指標中,各地則表現出了一定的差異性。以非化石能源消費為例,國家方案中,2030年的“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要達到25%左右,各地設定的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則在20%~35%之間。例如,傳統工業結構偏重的吉林、寧夏、遼寧、陜西等地將目標比重設為20%,新興產業較多的廣東、福建等地大多在30%以上。占比最大的為海南,提出“力爭提高至54%左右”的目標。
周大地表示,由于低碳轉型,我國電力消費總量將繼續保持上升態勢,但現在的新能源發展規模明顯過小,沒有辦法滿足電力增量需求,更無法盡快替代火電。本著“先立后破”的原則,應當先要加快非化石能源大規模發展,再逐步替代化石能源。
此外,目前各地雖然提出“合理控制化石能源消費總量”的重點任務,力爭通過推進終端能源消費電氣化等方式,實現化石能源消費總量逐步下降,但很少設置具體目標,一定程度上響應了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的要求。
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范鐵軍指出,能耗“雙控”已實施多年,在優化能源結構、大幅提高能效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我國“雙碳”目標的提出,對碳排放精準管控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將更加聚焦低碳導向,同時能夠有效區分清潔能源和非清潔能源使用。當前我國原材料工業正在由二次能源“利用”階段走向新舊能源“混用”階段。在“十四五”這個關鍵的轉型期,在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基礎上,仍要合理統籌推進化石能源與非化石能源協調互補,依托儲能系統橋梁,著力構建多能互補與儲能相結合的能源體系。
工業領域減碳是各地規劃重點
在各地陸續印發“碳達峰實施方案”的同時,地方層面的“1+N”政策體系開始成型,更多重點領域的相關文件也在出臺。
尤其是工業領域,無論是在能耗還是在碳排放總量,占比均超過三分之二,更是成為地方規劃的重點。比如,貴州省在起草了《貴州省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之后,又在12月接連發布鋼鐵行業、有色金屬行業、煤化工行業、建材行業等細分領域碳達峰方案的征求意見稿。
此前有業內人士認為,隨著節能工作持續推進,鋼鐵余能余壓利用、水泥磨機改造等投資少、效益高、行業見效快的大型節能技術改造已普遍實施,在現有工藝流程條件下節能技術改造帶來的降碳潛力和經濟效益都在收窄。
事實上,國家節能低碳領域相關技術推廣目錄中,仍有大量技術推廣比例較低,節能降碳技術本身還有較大潛力沒有釋放出來。在今年前10個月經濟數據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10.4%的增速,不僅明顯高于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也明顯高于制造業投資平均增速,而低碳技改項目就是其中的重點內容。
國家層面的《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將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前提下,利用綠色信貸加快制造業綠色低碳改造,在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屬、輕工、紡織、機械、汽車、船舶、電子等行業支持一批低碳技改項目。
以鋼鐵行業為例,中鋼協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基本完成主體改造工程的鋼鐵產能已近4億噸,累計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投資超過1500億元。2025年之前要完成8億噸鋼鐵產能改造工程,還有約4億噸待實施,按平均噸鋼投資360元計,需要新增投資不少于1500億元。
在推進終端用能電氣化方面,傳統工業領域也有著較大的發展空間。中電聯發布的《中國電氣化年度發展報告2021》顯示,中國電氣化發展總體處于中期中級階段,我國工業用電占工業終端用能比重與整體電氣化率基本一致,約為26.2%,但是黑色、建材、化工、有色四個工業領域重點碳排放行業平均電氣化率為17.8%,僅有色行業電氣化率高于全國水平,化工、建材、黑色金屬電氣化率分別為15.9%、16.7%、11.2%。
“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行業融合發展帶來能源資源效率提升,正成為節能降碳增效的重要途徑。”趙衛東表示,節能和能效提升改造具有明顯經濟優勢,是當前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條件下推動實現“雙碳”目標的低成本路徑,現階段仍然要扎實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節能工藝改進、節能技術創新。
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
近日,工信部召開2022年工業綠色低碳發展座談會,與上海、浙江、湖南、廣東、貴州等地方工信部門進行交流,強調要堅持積極穩妥、有計劃分步驟推動實施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貫穿工業生產各方面和全過程,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要堅持兩手發力,加快構建綠色低碳技術體系和綠色制造支撐體系,把全面推行綠色制造作為工業和信息化領域“雙碳”工作重要抓手,全面提升企業綠色發展能力。
據了解,工信部早在2016年就提出了“開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把綠色制造體系打造成為制造業綠色轉型升級的示范標桿”,并形成了完整的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綠色企業等建設標準,已成為我國工業綠色轉型的重要支撐。
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中國已累計建設了2783家綠色工廠、224家綠色工業園區、296家綠色供應鏈管理示范企業,認定了3159種綠色設計產品。
目前,已印發的《安徽省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出,爭取到2030年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200戶以上,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50個以上,綠色工業園區30個左右。
不過,目前各地綠色制造體系建設進展不一,部分地區仍存在綠色制造體系覆蓋面不足、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推進程度較慢、長效推進機制尚待完善等問題。
甘肅省工業經濟和信息化研究院近日發文指出,當地節能環保、生物技術和醫藥、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仍處于培育期,受限于發展基礎、產業布局、上下游產業配套企業等各方面因素,導致目前甘肅綠色產業鏈存在體量小、核心競爭力不足、配套企業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全省綠色制造體系的建設和提升。需要實行綠色制造政策聯動,進一步健全工業綠色低碳發展長效機制,將更多綠色產品納入政府采購目錄,為企業的綠色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提供綠色信貸與金融支持。
趙衛東也提醒,目前系統性的綠色制造解決方案較少,仍需著力突破支撐未來產業綠色轉型的關鍵技術。同時,應當通過構建綠色低碳產品開發推廣機制,加大能源生產、交通運輸、城鄉建設等領域綠色低碳產品供給,打造綠色低碳產品供給體系。這樣既能夠充分發揮工業綠色低碳發展對全社會碳達峰的支撐引領作用,也能夠通過持續激發產品市場需求為工業供給側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活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