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2年以來,隨著地域沖突,全球能源價格飆升、歐美通貨膨脹惡化、各國貨幣貶值、全球主要經濟體增長放緩,這些跡象都表明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正在進入了一個新的動蕩期。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化工市場以及化工生產國,面對巨變中的國際市場中國的化工企業正面臨什么樣的機遇和挑戰,該如何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
第一章 全球經濟當前面臨的主要不確定性
進入2022年以來,隨著全球主要經濟體陸續出現GDP季度比負增長,以及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以及投資分析機構認為全球經濟正在進入新一輪衰退動蕩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22年10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再度調低了對全球主要經濟體2022年以及2023年GDP增長的預測數據。
2022 年上半年美國 GDP 收縮,2022 年下半年歐元區GDP收縮,約1/3世界經濟面臨連續兩個季度負增長。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最新預測,2022 年世界經濟將比 2021 年增長 3.2%,其中發達經濟體增長 2.4% ,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長 3.7%。2023 年,世界經濟增長將更加緩慢,為 2.7%,其中發達經濟體增長 1.1%,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長 3.7%。
導致經濟學家以及投資分析機構看衰2022以及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包括世界各國為應對高通脹而采取的貨幣緊縮政策,地域沖突以及受疫情影響而遭到重創的全球供應鏈。
1.高通脹-美元加息-主要貨幣貶值
我們先來看一下高通脹以及高通脹帶來的貨幣緊縮政策。
自2021年底在發達經濟體首先爆發的高通脹迅速擴展到了全球的大部分經濟體,成為全球央行2022年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2022年美國通貨膨脹達到了大約 40 年來的最高水平之一,8 月份和9月份的物價比一年前分別高出 8.3%和8.2%。歐元區 9 月份的通貨膨脹率達到 10%,而英國的年通貨膨脹率為 9.9%。據估計,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在 2022 年第二季度的通脹率為 10.1%,第三季度通脹率將達到 11.0% 的峰值。這是自 1999 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據IMF最新分析數據,全球總體消費者價格指數通脹預測將從 2021 年的 4.7% 上升至 2022 年的 8.8%,并在 2023 年和 2024 年分別下降至 6.5% 和 4.1%。發達經濟體將比新興市場和發展中間體更快走出通脹期。
到目前為止本輪通脹對亞洲新興市場和發展中間體(包括中國)的影響相對其他地區較小,部分原因是中國經濟活動放緩以及這些地區構成飲食的大部分食品價格上漲有限。
眾所周知美元是全球貿易的主導貨幣。盡管近年全球貿易貨幣開始呈現多元化趨勢,但是美元仍占全球國際貿易支付的40%,占全球儲備貨幣的59%。因此毫無意外地,美國為應對本國通脹而采取的緊縮貨幣政策(持續加息)直接引發了全球很多經濟體的通脹及貨幣貶值。到 2022 年9月,美元兌歐元已經升值約 15%,兌人民幣升值超過 10%,兌日元升值 25%,兌英鎊升值 20%。由于本輪美聯儲加息還沒有達到預期的抑制通脹效果,因此不排除2022年底之前美聯儲還會繼續加息。值得指出的是,本輪通脹和以往美國通脹最大的不同點是勞動力市場始終緊張,這也是導致美聯儲在2022年3月之前一再拖延加息決定的主要原因。
2.地域沖突-全球糧食危機和歐洲能源危機
接下來我們再來分析一下地域沖突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地域沖突對世界經濟的兩大直接影響是全球糧食供應和歐洲能源供應。
俄羅斯、烏克蘭是世界重要糧食供應國。俄羅斯是世界最大的小麥出口國,在國際糧食市場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21年,俄羅斯小麥出口3290萬噸,占全球18%;烏克蘭小麥出口2000萬噸,占全球10%;兩國玉米出口占全球19%,葵花籽油出口占全球63%,菜籽油出口占全球15%。
俄羅斯還是世界化肥主要供應國,是世界最大的氮肥和尿素出口國、第二大鉀肥出口國和第三大磷肥出口國。地域沖突前,俄羅斯年產鉀肥1350萬噸,占全球產量20%;出口1084萬噸,占全球貿易量的19%。地域沖突以來,俄羅斯宣布禁止出口化肥。主要受影響地區包括拉丁美洲、東歐和中亞等部分國家。這些國家和地區受化肥供應短缺的影響,預計糧食和農作物會減產,從而進一步威脅全球糧食供應安全。
俄羅斯是世界第三大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地域沖突前,俄羅斯出口的石油占全球石油貿易量的10%,出口的天然氣占全球貿易量的近20%。主要出口市場為歐洲。歐洲各國對俄羅斯原油以及天然氣的依賴度不同,很多國家的依賴度超過30%~40%。地域沖突爆發后,歐洲國家和俄羅斯的關系進入前所未有的緊張狀態,這不僅導致了俄羅斯供應歐洲的油氣數量驟降、油氣價格飆升,也重創了歐洲的工業結構,尤其是化工業和其他高能耗行業,未來也必將改變歐洲的工業和經濟結構。
地域沖突引發的歐洲能源供應危機已經嚴重影響了歐洲的經濟發展,很多能源密集型企業不得不選擇減產或者停產。雅苒和巴斯夫相繼宣布大幅削減其多套合成氨裝置的產量以及其他以天然氣為原材料的產品產量。包括鋼鐵制造在內的很多高能耗企業也紛紛減產停產。
未來歐洲地區可以預見的工業及化工業主要變化包括:石化能源進口多元化,加大從中東、美國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進口,降低對俄羅斯進口的依賴度;進一步加速對清潔能源的投入,提高清潔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能源密集型產業將大規模從歐洲遷出;以天然氣為源頭的基礎化學品生產在全球市場失去競爭力。
由于歐洲化工業和中國化工業結構相似,中國化工企業中短期內將部分化工產品出口歐洲的機會增大,尤其是中下游精細化學品和高性能材料。
3.供應鏈中斷-重建供應鏈-逆全球化
世界銀行2019年10月發布的《2020年世界發展報告:全球價值鏈,以貿易促發展》的報告顯示,當前世界貿易的50%以上均涉及全球價值鏈。其中以東亞/太平洋、歐洲/中亞和北美三大區域為重心,且相互交織。東亞/太平洋和歐洲/中亞兩個區域參與全球價值鏈以區內為主,其次是這兩個區域之間的相互參與。北美參與全球價值鏈的區內比重較低,對東亞/太平洋和歐洲/中亞的依賴程度較高。另外四個區域中東北非、拉美/加勒比、南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區內價值鏈比重不大,而對東亞/太平洋和歐洲/中亞的依賴程度均相當高。以上四個區域參與全球價值鏈,最大合作伙伴是歐洲/中亞,其次是東亞/太平洋,北美比重相對較小。
據世貿組織的全球貿易矩陣研究報告,1995年,三大區域分別以日本、德國和美國為中心。2017年,東亞/太平洋區域以中國為重心,歐洲中東亞區域中心仍是德國,但重要性降低。北美仍以美國為中心。但無論歐洲/中亞還是北美,對中國的貿易依賴程度都很高。
隨著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新冠疫情爆發前已經出現了逆全球化的苗頭。自2019年底起,隨著COVID-19的爆發,歷經幾十年發展起來的全球化供應鏈遭到了重創。隨著各主要經濟體紛紛重塑本國產業鏈,以及緊張的地緣政治關系,未來全球經濟大概率會 在之前全球化的基礎上形成以地理位置及政治聯盟為基礎的幾個相對獨立的經濟循環體。
第二章 全球化工業現狀
據2022年歐洲化學工業學會最新化工業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化學品總銷售額達到34710億歐元。中國是全球第一大化學品生產國,2020年中國化學品銷售額占全球化學品銷售額的45%。其次是歐盟27國和美國,分別占全球化學品總銷售額的14%和12%。
2021年隨著全球經濟回暖,對化學品需求增長增強,全球化學品總產量增長5.8%,產值增長~12%, 產能利用率增至82.3%,預計至2025年全球化學品產量增速仍將保持在3%以上。
自2021年起,受疫情后經濟恢復、OPEC減產、通脹等因素的影響,石油價格開始大幅攀升;到2022年地域沖突爆發之后,全球油價進一步飛漲。盡管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都相繼拋出石油儲備以平抑油價,但是隨著歐洲北溪天然氣管線泄漏事故的發生,以及從2022年11月起OPEC開始執行的石油減產(減產200萬桶/天)以及到年底歐盟將完全停止從俄羅斯進口石油等事件的影響,預計國際油價在2022年以及2023年上半年都將維持高位。
美國作為日產石油當量最大的國家以及新興能源凈出口國,近年一直在試圖改變全球的能源供應格局。近期美國與OPEC+國家在石油減產問題上分歧很大,這種分歧給未來全球石油市場又增加了一個不穩定因素。
歐洲產能占比較高的化工品種主要集中在農業與建筑行業,在化肥、飼料添加劑、建筑保溫、涂料等領域全球占比較高。從產品結構上來看,歐洲企業與中國企業產品競爭性強, 隨中國市場進一步產能擴張, 以及烏克蘭問題導致的歐洲能源價格高漲,中國化工企業對歐洲傳統企業的市場擠占會更加明顯。
相反,中美之間石化產品有很強的互補性。中國從美國進口的石化產品主要包括:液化天然氣、原油、初級形狀的塑料、基本有機化學品。中國向美國出口的石化產品主要包括:塑料制品、基本有機化學品等。
盡管通貨膨脹與供應鏈短缺問題持續存在,但受下游需求增強及重建庫存推動,2021—2022年美國化工行業增長勢頭強勁;基礎化學品生產將在未來幾年推動美國化學工業的增長; 美國將是中國區以外增長最快的主要化工市場 (生產及消費同步增長)。
2021年美國GDP增長5.6%,工業產值增長5.5%,化學品產量實現1.4%的增長(2020年為 -3.4%)。2022 年,預計基礎化學品產量增長 5.1%,特種化學品產量增長 4.1%。2023—2025年,隨著供需平衡的恢復以及終端市場需求增速趨穩,美國化工產品產量增長率將處于略高于2%的水平。近年來新涌現的美國原料優勢及龍頭企業的重新整合分拆,將使其在2025年之前處于領先地位。
世界化工產業鏈的競爭途徑,從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技術競爭及全球化擴張轉變為21世紀前二十年的資本主導的競爭, 資源和市場是化工產業鏈全球化遵循的主要方向; 2020 來隨逆全球化持續疊加疫情戰爭, 跨國企業重新尋求科技核心競爭力。
第三章 中國化工企業普遍關心的海外業務議題及發展機會
2021 年,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對外貿易持續高速增長,進出口總額創歷史新高。海關數據顯示,全行業進出口總額8600.8 億美元,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14.2%,比上年增長38.7%。其中,出口總額 2955.5 億美元,增長41.8%;進口總額 5645.4 億美元,增長 37.1%;貿易逆差2689.9 億美元,增長 32.3%。
2022年10月中國化信咨詢對部分中國化工企業的調查顯示有將近2/3的中國化工企業有出口業務,其所覆蓋業務涉及從上游石油精煉到下游精細化學品與高性能材料的各個領域。經過近二十多年的發展,中國化工產品已廣泛銷往世界各地;就本次調查的企業而言,主要出口目的地為歐洲、東南亞、美國和印度。本次參與調查的中國化工企業有約1/3在海外有分公司或者辦公室,其中半數以上在美國和歐洲設立了辦事機構,此外東南亞和印度也是中國化工企業非常活躍的地區。
美國和歐洲是中國化工企業的傳統出口目的地。近年隨著下游多個產業逐步向東南亞轉移(如服裝、制鞋、汽車及電子等),中國化工企業在東南亞擴大銷售以及投資建廠呈迅速增長趨勢。印度是近年中國出口以及對外投資的一個新興市場。
本次參與調查的化工企業中有2/3企業有計劃進一步開拓海外市場,目標海外市場以歐洲和東南亞為主,其次是美國和印度。自2018年爆發的中美貿易摩擦以及持續緊張的中美關系使得很多中國企業對進一步擴大對美出口以及在美國拓展業務持謹慎態度。歐洲市場整體需求量大、市場環境規范、與中國政治沖突小,因此是近年中國化工企業理想的發展目的地。受益于新一輪產業轉移,東南亞是近十年全球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地區之一;加之毗鄰中國,交通物流便捷,已經成為近年中國企業海外拓展的熱點地區。
中國化工企業已經開始進入發展轉型時代,從中國制造出口全球升級跨越至跨國經營。
根據經驗,全球大部分化學品的最終消費市場量美洲、歐洲中東及非洲、亞太各占三分之一,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領先的跨國化工公司的全球布局基本上都分為這三個大區:美洲、歐洲中東及非洲以及亞太地區。
1.美洲市場:
分為北美洲和南美洲。北美市場以美國為中心,大部分商品美國市場約占整個北美市場的90%。自1992年簽署生效的北美自由貿易協議(2018年起被新的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議取代)是美國、墨西哥、加拿大三國之間的一攬子貿易協議,構成了北美大陸的貿易一體化市場。相比于發達的北美市場,南美洲市場較小。
2.歐洲、中東及非洲市場:
主要以歐洲市場為主,中東以及非洲的市場量很小。相比北美市場,歐洲市場分散,法規眾多,市場開拓需要的投入更大。
3.亞太市場:
亞太市場的重中之重是中國。東南亞和印度市場近年發展迅速。亞太市場各國發展程度差異較大,產業鏈配套、物流、基礎設施等還亟待完善。
從化學品出口的角度看,歐洲能源危機引起的化學品及工業品產品價格飆升和供應短缺將在中短期內給中國化工中下游產品生產企業帶來更多的出口機會;在全球經濟放緩的預期下,來自東南亞和印度的需求仍將相對強勁。
從在海外投資建廠的角度看,基于原材料供應、接近市場以及規避地緣沖突及貿易摩擦風險等主要因素的考量,美國和東南亞應成為中國企業海外建廠的首選。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