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我國碳纖維產能大幅擴張,產能利用率快速提升,國產替代加速。
多家研究機構日前指出,近幾年我國碳纖維產能大幅擴張,產能利用率快速提升,國產替代加速。碳纖維纏繞復合材料作為儲氫瓶的內膽,是氫氣儲運領域必不可少的關鍵部件。當前,全國各地紛紛布局氫燃料電池汽車,車載儲氫瓶需求日漸火爆,碳纖維國產化加速、技術提升將進一步降低儲氫瓶成本,利好我國氫能產業可持續發展。
龍頭企業加速布局
此前,因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進口壓力容器用碳纖維價格也隨之上揚,導致國內儲氫瓶生產成本有所提高。多年來,壓力容器用碳纖維技術一直由日本、美國、韓國等國壟斷,但近年來隨著我國龍頭企業加速項目布局和技術提升,這一壟斷局面正在被逐步打破。
今年以來,我國多家企業相繼投產萬噸級碳纖維擴產項目。8月,吉林化纖集團高產能高性能50K大絲束碳化線投產,該公司碳纖維總產能提升至3.5萬噸。10月,我國首個萬噸級48K大絲束碳纖維工程第一套國產線在上海石化碳纖維產業基地投料開車,并生產出合格產品。
在政策機制的鼓勵和支持下,全國多地開始布局碳纖維上下游產業鏈。9月19日,鄂爾多斯舉行碳纖維全產業鏈生產基地項目戰略合作簽約儀式,通過聯合上下游合作伙伴,推動10000噸/年高性能碳纖維項目落地,碳纖維產業下游布局將包括年產10萬個儲氫瓶生產基地、年產30000輛氫燃料重卡生產制造基地等項目,年產值將超過100億元。
隨著我國碳纖維項目持續增加,產能利用率正在不斷提升。招商證券指出,近年來受下游需求拉動,我國碳纖維產能快速擴張,2021年我國碳纖維運行產能6.35萬噸,同比增長 75.41%,占全球碳纖維運行產能的30.5%,產能規模位居全球首位。
國產化率大幅上升
企業及地方發力背后,離不開政策支持。2021年,加強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的研發應用被列入“十四五”規劃重點發展領域;今年4月,工信部、發改委提出攻克48K以上大絲束、高強高模高延伸、T1100級、M65J級碳纖維制備技術。
據記者了解,上海石化48K大絲束碳纖維產品性能媲美國外同級別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業內普遍認為,上海石化大絲束碳纖維已從關鍵技術突破、工業試生產、產業化,成功走向規模化和關鍵裝備國產化。
事實上,經過長期技術積累,我國以吉林化纖、新創碳谷、恒神股份、光威復材等為代表的國內碳纖維龍頭企業正逐步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產能規模不斷擴張,產品性能堪與國際龍頭比肩。數據顯示,碳纖維國產化率已從2016年的18.4%提升至2021年的46.9%,國產替代趨勢明顯。
招商證券指出,我國國產碳纖維正處于進口替代機遇期,但值得關注的是,業內仍有不少企業仍未掌握碳纖維核心生產技術,存在工業生產穩定性差、成本高的問題,產品大多圍繞低附加值領域。持續提升生產技術水平、穩質降本是實現國產碳纖維“從有到優”的關鍵。
業內人士表示,大絲束碳纖維用于纏繞氣瓶,可使氣瓶的纏繞速度提高,有效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隨著國內碳纖維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我國氫儲運領域有望迎來發展新突破。
市場需求進一步提升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車載儲氫瓶仍以35兆帕三型瓶及35兆帕四型瓶為主流產品,但業內預測國內儲氫瓶市場將逐漸向三型70兆帕和四型70兆帕過渡。多家研究機構認為,隨著氫燃料電池汽車市場的加速發展,儲氫瓶需求將持續攀升,碳纖維用量預計將進一步上漲。
3月,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了《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下稱《規劃》),明確了到2025年我國氫燃料電池車保有量達到5萬輛的發展目標。國盛證券指出,隨著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大規模推廣,為滿足長續駛里程需求,未來車載儲氫瓶規格將逐步由三型35兆帕向三型70兆帕或四型70兆帕過渡,逐步與國際技術水平接軌。
國盛證券預測,以儲氫瓶平均碳纖維用量60-80千克為準,2022年氫燃料電池汽車碳纖維用量約為2534噸,2025年碳纖維用量將破萬噸,2022年至2025年合計預計需耗用碳纖維5.36萬噸。
國金證券指出,除氫能領域應用外,近年來隨著新能源行業的發展,碳纖維在風電葉片、碳碳復材、壓力容器等領域的增長迅速。2021年風電、光伏領域的碳纖維國內需求增速分別為13%、133%,預計未來4年的年增長率將分別達到19%、18%,2025年將分別達到4.59萬噸、1.37萬噸。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