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堿:由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益型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氯堿行業通過產業政策的有效引導和行業企業的共同努力,逐步轉變發展方式,聚焦產業結構調整、產品結構優化、核心競爭力提升和產品質量升級,同時更加注重技術創新、節能降碳、安全管理和綠色環保。在企業發展規劃上,也更為關注產業鏈橫向耦合和縱向延伸,與石油化工、現代煤化工、化工新材料和其他新興產業實現了有機結合,帶動行業由“氯堿大國”向“氯堿強國”邁進。
行業規模呈理性增長態勢,效益實現大幅提升。 在經歷產能多年高速增長之后,從2013年開始,氯堿行業開始了以市場化為主導的去產能進程。尤其是“十三五”期間,在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引導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行業主導產品產能增速放緩,進入理性增長階段。2021年,我國燒堿生產企業159家,總產能4508萬噸。聚氯乙烯生產企業71家,總產能達2713萬噸。市場供需基本平衡,產品結構不斷優化,氯堿行業效益明顯改善。
注重技術創新,主導產品技術和裝備水平不斷提升。 近年來,我國燒堿生產技術和裝備不斷取得進步,目前企業基本上全部采用離子膜法電解工藝和裝備,膜極距改造已完成90%以上,處于世界一流水平。隨著國產化離子膜產品的日趨成熟和應用的不斷拓展,行業生產裝備國產化能力不斷提升,裝備水平居于世界先進水平。
深入探索清潔工藝,“三廢”排放大幅減少。 圍繞廢物最大化、資源化利用,行業開展了大量技術攻關與實踐,電石渣制活性氧化鈣技術、聚氯乙烯(PVC)聚合母液水回用聚合工藝技術、含汞廢水深度處理技術等一批新工藝、新技術實現工業化應用。隨著技術和工藝的研發應用,連續法氯乙酸工藝、酸相懸浮法氯化聚乙烯(CPE)工藝、水相法氯化聚氯乙烯(CPVC)工藝、甘油法環氧氯丙烷工藝得到廣泛應用,產品質量穩步提升,“三廢”排放大幅減少,新工藝產能占比顯著提高。
加大投入,推進行業信息化智能化發展。 氯堿企業加大投入,在傳統制造業中增添了大量新元素,數字化、智能化成為企業發展新引擎。2020年8月,宜賓天原集團在建設智能工廠的基礎上,拉開了搭建氯堿行業工業互聯網全產業鏈生態平臺的序幕。
節能安環水平持續提升,“領跑者”不斷涌現。氯堿企業嚴格貫徹國家關于產品能耗的要求,全面提升能效水平,節能、節水“領跑者”不斷涌現。2021年4家燒堿能效“領跑者”企業,青島海灣化學有限公司、濱化集團、浙江鎮洋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萬華化學(寧波)氯堿有限公司的單位產品綜合能耗均優于行業能效標桿水平。2020年7月,北元集團與上海一家企業合作攻關的混合溶劑法甘氨酸中試裝置投料開車,填補了國內同類技術的空白。該技術有效解決了傳統氯乙酸水相法廢水產生量大、能耗高、成本高等問題。
與新能源行業積極結合,力爭由“耗能”向“造能”轉變。氯堿企業高度關注光伏、水能、風能、氫能等清潔能源的發展趨勢,研究推進新能源在行業中的應用,為行業實施“雙碳”戰略打下了扎實基礎。許多重點骨干企業進行了行業用電端的摸索,規劃采用智能生態光伏與現代煤化工結合,嘗試大大降低新建項目的能耗水平及排放總量。同時許多骨干企業不斷提升自身氫能的綜合利用水平,緊跟氫能發展時勢,主動參與區域氫能基礎設施建設,圍繞氫能布局產業鏈,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努力實現由“耗能”向“造能”的轉變。
擴大國際影響力,“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大。十年間,氯堿行業在產品貿易、裝備制造、技術服務等方面都取得一定進展,行業國際化能力不斷提升。近年來,國內氯堿產品已出口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且出口至印度、東南亞、澳洲、非洲等地的產品數量不斷增加,行業國際化步伐日益加快。
化工新材料:自給率逐年提升
化工新材料產業是強國及強軍的關鍵保障,是“兵家必爭之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化工新材料產業的發展,把提升化工新材料水平作為強國之基。2021年,我國化工新材料產量近3000萬噸;自給率再創新高;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受下游新能源和汽車輕量化需求井噴式增長拉動,大批業內外企業積極投入鋰電池及可降解材料的研發與生產,推動了我國化工新材料新業態的發展。
十年間,產業政策的積極推動和行業協會的精準服務,疊加上下游需求的強勁拉動,國內化工新材料發展如虎添翼,作為石油和化工行業轉型升級的重點方向,已成為全行業發展最快的領域。2021年,我國化工新材料產量超過2965萬噸,較2015年的1681萬噸提高76%,2015~2021年年均增長10%;實現銷售收入9616億元,較2015年增長2.7倍,2015~2021年年均增長24.4%。
行業發展亮點層出不窮。 十年間,我國化工新材料產業發展不斷取得新的突破。一是自給率穩步提高。由于海外企業開工負荷有所下降,讓出部分市場份額,國內企業迎來巨大市場空間。2021年行業自給率有較大提升,已接近75%的目標。
二是一大批核心技術實現突破,高端聚烯烴和工程塑料等產品得到拓展應用。2021年,以盛虹石化光伏用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樹脂為代表的化工新材料拓展了市場應用領域,打破了原來跨國企業在這些領域的壟斷。在工程塑料領域,南通星辰的溶液法聚苯醚新產品投入運營。此外,國內己二酸法己二腈也實現了穩步運行。
三是一批專業化工新材料企業加快崛起。一些傳統優勢企業,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國中化等石化化工央企,華潤、中車、中材等產業鏈下游央企在高端聚烯烴、工程塑料、膜材料和特種纖維領域引領行業發展,萬華化學、巨化、湖北興發和泰和新材等地方企業,以及盛虹石化、東岳、合盛硅業、久吾高新等民營企業,也都在各自細分領域不斷取得新進展,產品技術水平正在達到和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成為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的生力軍。
四是以化工新材料為主業的專業化工園區迅速成長。如高端聚烯烴和工程塑料產業集聚發展的上海化工園區、寧波石化經濟開發區、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園、齊魯化工園區、大亞灣化工園區;氟硅材料集聚發展的常熟氟化工園區、東岳氟硅新材料園區、江西星火有機產業園區;以聚氨酯為主業的煙臺萬華工業園、寧波大榭開發區、淄博高新區園等,這些產業聚集區已成為推動我國新材料發展的核心載體。
新能源催生新業態產生。 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化工新材料專委會統計,2021年以來,化工新材料在建項目個數達233個,占到國內石化行業在建項目數量的60%,投資將近4731億元,占石化行業投資總額的近1/4。這些項目中,投資最多和最熱的是新能源和可降解材料。其中,1,4-丁二醇的投資熱情非常之高,已建和在建產能達1085萬噸,聚對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和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等可降解塑料的在建產能達240萬噸,磷酸鐵鋰、六氟磷酸鋰、聚偏氟乙烯的在建年產能分別為200萬噸、26萬噸和近30萬噸。這些產能如期投產后,對整個化工新材料的補短板將是非常大的促進。
近年來,受新能源和汽車產業迅速發展拉動,2021年國內鋰電池產量大幅攀升,鋰電池材料行業產值已達2400億元。其中,正極材料產量比上年增長了108%,磷酸鐵鋰產量比上年增長了233%,包括鈷酸鋰、錳酸鋰以及三元正極材料等正極材料的產量都有了井噴式發展。增長最為顯著的是磷酸鐵鋰,業內外投資熱情極高。鋰電池隔膜材料的產能和技術水平也都有了較大躍升,2021年產量比上年增長將近130%。鋰電池材料受到資本和企業熱捧,在產企業紛紛擴能;各路產業基金及上游原料和下游電池企業也紛紛介入,助推我國化工新材料產業多元化發展。
聚氨酯:為美好生活添磚加瓦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聚氨酯行業進入高質量發展時期,從追求數量、規模的粗放型擴張轉為追求效率和質量的集約型增長。行業科技創新成果豐碩、綠色環保水平顯著提升,高端產品不斷涌現,誕生了以萬華化學為代表的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企業,行業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聚氨酯原材料和制品的生產基地,以及聚氨酯應用領域最全的地區,聚氨酯行業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科技創新取得突破。我國聚氨酯主要大宗原料、產品生產技術水平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異氰酸酯制造技術世界先進;環氧丙烷、多元醇、聚氨酯裝備技術與生產水平明顯提升,多家企業開發了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產技術。其中,萬華化學脂肪族異氰酸酯成套技術、一諾威性能可控的聚氨酯預聚物產業化項目分獲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特等獎和一等獎。萬華化學承建了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化工新材料),藍星東大、蘇州湘園新材、華天橡塑、江蘇美思德、正大新材料分別承建了聚氨酯協會多個領域的工程技術中心,在相關技術領域取得突破。行業基本構建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金服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領軍企業躋身國際舞臺。十年間,萬華化學已發展成為全球第一大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MDI)生產商,全球第三大甲苯二異氰酸酯(TDI)和聚醚多元醇生產商,環氧丙烷、異氰酸酯、聚醚多元醇、水性聚氨酯、生物基聚氨酯等多種聚氨酯原料及產品生產技術處于領先水平。行業涌現出萬華化學、紅寶麗、華峰、萬華容威、一諾威、藍星東大等一批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以及美思德、湘園新材、德信聯邦、華天橡塑、斯科瑞、愛爾家佳、匯得科技等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原料供應體系持續完善。 目前我國聚氨酯主要原材料產能占比均超過全球產能的1/3。異氰酸酯、多元醇、助劑等產品的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差異化發展進程加快。萬華化學開發了多種特種異氰酸酯;聚醚規格、牌號基本齊全,基本滿足了國內市場需求;主要助劑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國內自主研發的聚氨酯原料和制品服務于航空航天、國防、交通運輸、建筑等領域的重大項目建設。
應用領域日益拓展。十年來,我國聚氨酯制品產量、消費量持續增長,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我國生產了全世界95%的冷藏集裝箱、70%的玩具、60%的鞋子。家具、家電、建筑、交通運輸、機械、新能源等下游市場的強勁需求拉動了聚氨酯制品消費的增長。氨綸應用領域不斷拓展,差異化、功能性、高附加值氨綸纖維需求量不斷增加;聚氨酯彈性體方面,TPU應用領域日益擴大;聚氨酯膠黏劑是國內最有發展潛力的膠種之一,品種日益豐富。
產業布局持續優化。聚氨酯產業集群發展成果突出,全國涌現出上海化工區、淄博齊魯、重慶長壽、寧夏寧東、福建福清、山東煙臺、河南鶴壁等一批聚氨酯原料及制品聚集區。連云港、欽州、淄博、天津等多地正在積極打造丙烷脫氫—丙烯制環氧丙烷—聚醚—聚氨酯產業鏈,行業集中度持續提升,產業布局趨于合理。
綠色發展成果突出。近年來,我國聚氨酯行業堅持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理念,不斷推進本質安全、清潔生產、可再生資源利用和過程排放控制技術水平的提升,推廣綠色生產工藝和環保型產品,水性、無溶劑聚氨酯合成革漿料和水性涂料生產快速增長。萬華化學煙臺工業園獲評2022年山東省綠色工廠,湘園新材旗下江蘇湘園等獲評石化行業綠色工廠。
農藥:糧安為本 創新為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藥工業華麗轉身。2021年全行業規上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798億元,是2012年的1.15倍;利潤總額249.8億元,是2012年的1.42倍。十年來行業整體效益穩步提高,轉型步伐逐步加快,產業體系日益健全,產品結構不斷優化,發展質量日趨提升,綠色發展行穩致遠,在保障糧食安全等方面作用不可替代。
行業集中度明顯提升。全國農藥銷售百強企業門檻從2012年的2.02億元上升到2021年的4.51億元,百強企業銷售總額從617.43億元上升到2062.07億元,占到農藥行業銷售總額的74%。2017年,原中國化工集團實現對Adama公司的完全吸收合并,國內首次出現百億級農藥企業。同年,原中國化工集團完成了對瑞士先正達的交割,改變了全球農藥農種產業的格局,中國農化企業躋身世界第一梯隊。2012年全球農化20強榜單上中國還僅占2席,但2020年已有11家中國企業上榜。全球農化三分天下,中國有其一。
產品結構不斷改善。我國常年生產的農藥原藥品種由2012年的不足300個增加到近400個,增幅接近50%;品種結構逐漸完善,殺蟲劑比重不斷下降,已從2012年的31.7%降至2021年的15.4%,除草劑和殺菌劑比重已分別由2012年的58.3%和8%調整為2021年的67.8%和15.3%,生物農藥發展進入快車道;高毒農藥削減計劃實施順利,除了農業生產等必須保留的高毒農藥品種外,其他高毒農藥品種逐步淘汰禁用,高毒農藥品種數量不足5%,高效低風險農藥品種比重逐步提升。
創新能力日益增強。在國家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我國新農藥創制事業取得極大突破,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少數具有新農藥創制能力的國家之一。近年來,國內在新農藥基礎研究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在農藥靶標發現、作用機制研究、新農藥先導發現平臺建設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創新了一些農藥先導化合物的發現理論、方法和平臺,篩選出了一批具有潛在開發價值的活性新先導及候選藥物。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藥品種已達70多個,丁香菌酯、氟醚菌酰胺、四氯蟲酰胺、環氧蟲啶、乙唑螨腈、苯唑氟草胺、喹草酮等均已實現產業化,新農藥創制體系也不斷完善。
產品質量、技術裝備和自動化水平日漸提升。我國農藥行業不僅在新品種開發上進展加快,在生產工藝、產品質量上也不斷鉆研,特別是創制類新品種原藥純度可達95%以上,生產的很多專利保護期外的農藥品種質量已超過原開發者的水平,大量出口到國際市場。在原藥質量大幅度提高的基礎上,制劑產品質量也有很大提升,主要技術指標達到或超過國際水平,在國際市場獲得了更多的市場份額。與此同時,生產企業實現了工藝優化、反應設備大型化、生產過程連續化和自動化,生產過程清潔環保、產品綠色低毒。
全球貿易地位快速提升。據海關統計,2012年我國累計出口農藥89.7萬噸,2021年已達220.2萬噸,貿易順差逐年擴大,在全球農藥貿易中的地位快速提升。
農藥使用零增長達到預期。2015年,農業農村部制定了《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方案。經過5年實施,截至2020年底,我國農藥使用量顯著減少,利用率明顯提升,促進種植業高質量發展效果明顯。經科學測算,2020年我國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農藥利用率超40%,比2015年提高4個百分點。據統計,全國種植業農藥使用量(折百量,下同)由“十二五”期間的年均29.98萬噸下降到“十三五”期間的年均27.03萬噸,降幅9.84%,高毒農藥占農藥使用(折百量)小于1%。
新型服務模式異軍突起。 “農業一體化解決方案”推動種、藥、肥一體服務模式興起,“互聯網+農業”風起云涌,網上購買農藥、作物病蟲草害遠程診斷、個性化定制的天氣預報、病蟲草害預報等互聯網服務如雨后春筍般出現。
現代煤化工:產業發展初具規模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可以說是煤化工產業快速發展的十年。截至“十三五”末,我國已建成8套煤制油、4套煤制天然氣、32套煤(甲醇)制烯烴、24套煤制乙二醇示范及產業化推廣項目。主要產品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煤制氣均已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逐步形成了寧東能源化工基地、鄂爾多斯能源化工基地、榆林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等多個現代煤化工產業集聚區,部分化工基地已實現與石化、電力等產業多聯產發展,產業園區化、基地化發展的優勢初顯。
產業發展初具規模。 近十年是現代煤化工產業規模的迅速增長期。2021年,我國煤制油產能達到823萬噸,與2012年的170萬噸相比增加了653萬噸,增幅為384.11%;煤(甲醇)制烯烴產能達到1672萬噸,與2012年的176萬噸相比增加了1496萬噸,增幅為850%;煤(合成氣)制乙二醇產能達到597萬噸,與2012年的85萬噸相比增加了512萬噸,增幅為600%。在當前高油價下,現代煤化工迎來了發展機遇,煤制油、煤(甲醇)制烯烴、煤制氣等的開工率均已提至健康水平,現代煤化工產業發展穩中向好。
裝置實現長周期穩定運行。十年間,現代煤化工示范項目生產運行水平不斷提升。國家能源集團鄂爾多斯煤直接液化示范項目平均生產負荷為79%左右,單周期穩定運行突破了420天。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公司400萬噸/年煤間接液化項目于2016年12月21日打通工藝全流程,目前已實現油品線保持90%以上負荷運行。新疆慶華煤制天然氣項目碎煤加壓氣化爐單爐連續運行超過287天、甲烷化系統單套穩定運行超過265天。大唐克旗項目一期工程已具備長周期滿(超)負荷運行的能力,最高產量460萬立方米/天(達到設計值的115%)。內蒙古匯能煤制天然氣項目安全、穩定、滿負荷運行最長達652天。國家能源集團包頭煤制烯烴項目連續運行突破528天。
能效指標連創新紀錄。十年間,隨著現代煤化工系統配置優化和提升,新建項目的能源轉化效率普遍提高,單位產品能耗、水耗不斷下降。鄂爾多斯中天合創煤炭深加工示范項目整體能源清潔轉化效率超過44%。中煤陜西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煤制烯烴項目與同類項目相比,生產成本低1000元/噸。國家能源集團新疆煤制烯烴項目2019年度單位乙烯、丙烯綜合能耗為2657千克標煤,創歷史新低。目前煤炭間接液化、煤制天然氣示范項目的單位產品綜合能耗和水耗已基本達到“十三五”示范項目的基準值。
安全環保水平不斷提升。現代煤化工項目大多屬于近幾年新建的項目,技術路線選擇、設備選型、安全設施配套、自動化控制系統、工程建設等方面起點較高,具備安全生產的硬件基礎。國能鄂爾多斯煤制油公司研發的催化降解新技術使煤直接液化高濃污水回用率達98%,其余2%的高濃鹽水結晶成鹽,基本實現了污水不外排。中煤鄂爾多斯能源化工有限公司集成多項技術處理煤化工濃鹽水,廢水回用率達98%。內蒙古榮信化工有限公司建成高濃鹽水提濃裝置,使高濃鹽水回用率達90%以上。
科技創新走在世界前列。十年間,一大批煤化工創新成果走出實驗室實現產業化,多噴嘴對置式水煤漿、航天粉煤加壓、水煤漿水冷壁廢鍋、SE-東方爐、神寧爐等一批先進煤氣化技術已經進入大型化、長周期運行階段。煤制油技術接連突破,中科合成油技術有限公司開發的煤炭分級液化工藝解決了傳統煤炭液化技術存在的諸多問題,節能減排效果顯著。陜西未來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自主開發的高溫流化床費托合成關鍵技術大大豐富了煤制油產品方案。在煤制化學品方面,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開發的第三代甲醇制烯烴技術優勢明顯,繼續引領行業技術進步。在低階煤分級分質利用方面,陜煤集團分別完成了一系列熱解技術的開發和示范,為推動我國煤炭清潔高效轉化提供了重要支撐。
氮肥: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黨的十八大以來,十年間,氮肥行業始終以服務“三農”為主要目標,以綠色為引領,努力減少“三廢”排放和節能降碳,始終堅持自主創新,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有力保證了農業連續13年的豐產豐收,行業發展也取得巨大成就。
產能過剩矛盾有效緩解。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氮肥行業總量控制成效顯著,2021年我國合成氨和尿素產能分別為6488萬噸和6540萬噸,相比2011年分別下降1.4%和1.2%;氮肥、合成氨、尿素產量分別為4024萬噸(折純氮)、5909萬噸和5563萬噸,相比2011年分別增加5.1%、10.2%和4.1%,行業產能過剩矛盾有所緩解,經濟效益有所提升,2021年的銷售利潤率達7.7%。
原料結構調整成果顯著。 2021年采用煙煤、褐煤為原料的合成氨產能達3284萬噸,占總產能的50.6%,比2011年提高了41個百分點;以無煙塊煤為原料的合成氨產能為1538萬噸,占比不到總量的1/4,與2011年相比下降了42.2個百分點。
裝置大型化產業集中化趨勢日顯。近十年,我國氮肥行業在煤氣化、氣體凈化、催化劑以及大型合成工藝等方面的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大大提升了裝置的國產化和大型化水平。截至2021年底,我國合成氨生產企業207家,其中規模在50萬噸/年及以上的合成氨產能2720萬噸,占總量的42%;規模在30萬噸/年以上的產能占比達79.1%,比2011年提高25.8個百分點。規模在50萬噸/年及以上的尿素企業有66家,產能5525萬噸,占比達84.5%,相比2011年提高39.5個百分點。目前行業已形成了一批大型企業集團,合成氨、尿素年產能達百萬噸的企業分別有20家和25家。
技術、設備國產化水平顯著提高。在煤氣化技術方面,國產新型煤氣化技術的競爭力大幅提升,單爐日處理煤4000噸級、壓力6.5MPa的多噴嘴對置式水煤漿氣化爐已成功應用于實踐;氣化+半廢鍋的晉華爐,日投煤量1500噸級工業示范裝置取得工程成熟經驗,提高了裝置熱能利用效率;日投煤量3000噸級、壓力6.5MPa、半廢鍋+激冷流程航天干粉煤超大型氣化示范項目已經投運。在合成氣變換方面,成功推廣等溫變換技術,回收過程反應熱,降低合成氨成本。在低溫甲醇液氮洗和氨合成方面,實現了多套60萬噸/年合成氨裝置國產化投產運營。在尿素裝置大型化方面,實現了100萬噸/年裝置的穩定運行。
節能減排綠色發展成效顯現。 “十三五”期間,全行業噸氨產品綜合能耗下降5%;COD、氨氮和總氮排放量下降約40%;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氣污染物排放量下降約35%。2019年起至今,河北省東光化工有限責任公司成功開發了常壓間歇固定床造氣循環水揮發性污染物治理技術,實現了造氣循環水系統含酚氰氨大氣污染物的“零排放”,徹底解決了困擾間歇固定床工藝多年的生存安全環保難題,并已實現長期穩定運行。湖北三寧、內蒙古博大實地等多家氮肥企業入選了國家綠色制造、綠色工廠名單,為行業綠色發展樹立了標桿,在氮肥綠色工廠建設方面積累了很多寶貴經驗。此外,近年來,氮肥行業致力于發展綠色高效氮肥,產業鏈延伸拓展取得積極進展。增效尿素、硝基復合肥、水溶肥、硝酸銨鈣等新型肥料的產能、產量逐年增加,氮肥利用率相比2011年提高7.2個百分點。
企業數字化智能化初具雛形。目前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石化行業應用服務平臺)項目現已在行業內取得實質性進展,由氮肥協會、晉煤集團、晉煤中能等7家單位組成的聯合體積極推動平臺建設,加速推動傳統化肥行業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發展;“5G+工業互聯網”技術也逐漸在行業內推廣應用。
化工建設:深耕兩個市場 擦亮中國名片
黨的十八大以來,化工建設行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科技進步、觀念創新、管理創新、結構調整、體制機制創新,踔厲奮進,篤行不怠,成就斐然。
產業發展規模逐年提升。十年來,化工建設企業積極開拓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建成項目近千個。隨著一大批超大規模的煉油、化工、煤化工項目建成投產,行業發展規模進一步擴大、經濟效益大幅增長、發展質量不斷提高。2021年,行業總資產、營業收入、利潤總額、新簽合同額與2012年相比分別增長340%、270%、180%和360%。
科技創新取得重大突破。 十年來,化工建設行業科技創新管理體系不斷完善、科技投入不斷加大、科技創新成效不斷顯現,共獲得國家授權專利數千項。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化學經過十年研發終于突破了國內高端尼龍產業鏈中的發展難題。2022年7月,中國化學天辰齊翔丁二烯法己二腈工業化裝置投產,打破國外對我國己二腈技術的封鎖和壟斷。
智慧化工程建設水平節節攀升。化工建設行業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工程建造深度融合的智能建造。十年來,化工建設企業以著力推進建筑工業化為載體,以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為動力,重點開展建筑信息模型、三維數字化設計與交付、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集成應用,并取得重大突破。其中,惠生工程(中國)有限公司完成的“在浙石化裂解爐項目模塊化施工中的石油化工工程模塊化建造研究及應用”項目獲得7項實用新型專利,為化工建設集成化、標準化、工廠化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
綠色低碳發展取得重大進展。化工建設行業立足國情、立足行業實際,積極推進化工建設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特別是近幾年來,行業企業積極探索化工建設工程實現“雙碳”目標的規劃設計、工藝路線、綠色建造新技術的研發應用;鞏固和深化化工“三廢”處理科技創新成果及經驗,正確處理碳達峰碳中和與產業發展的關系,促進化工工程綠色建造;大力開發和推進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CCUS)新技術的研發應用與推廣,積極推動化工及能源產業的“近零排放”。中國化學工程第十四建設有限公司承建的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項目、中國五環公司的垃圾氣化制氫及氫能產業示范項目等,為化工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
治理能力和體系建設逐步完善。十年間,化工建設行業發展戰略實現由“工程產品結果”向“工程建造過程”轉變,經營思路由“工程建設”向“服務建造”轉變,逐步實現了以全方位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推進企業治理能力提升和服務業務領域的擴展。
十年來,化工建設企業以培育和提升精益建造水平和擴展服務范圍的角度來提高資源的配置能力,提升項目建設從設計—采購—施工—管理的業務服務能力和工程質量水平;將信息化技術滲透到企業管理的各個環節,實現信息共享、協同工作,進而形成集成化的資源配置網絡,以最有效的方式滿足工程建設需要;實現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從以往的單一規劃、勘察設計、施工已發展到施工總承包、PC總承包、PCM、EPC總承包等多樣商業模式,從固有的項目承包模式逐步向市場和資本的競爭模式轉變。
國際競爭力全球影響力雙提升。化工建設行業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以中國化學工程集團為代表的化工建設企業近十年來進一步加快推進全球化市場布局,設立海外機構數量達百余家,項目遍及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化工建設企業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收入、新簽境外合同額逐年增長。目前境外在建項目320余個,合同額超過580億美元。其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建項目220多個,合同額累計450億美元。
中國化工工程建設企業開拓海外市場的同時也帶動更多的相關產業和工程裝備與材料融入全球大市場、帶動“中國標準”“中國技術”“中國制造”走出去,為踐行“一帶一路”及全球的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化工裝備:大國重器震四方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裝備工業發展,補短板、謀創新、促轉型,裝備工業穩健發展,不斷筑牢行業發展根基。2012年至今的十年,也是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裝備領域大發展的十年。
十年間,在科研機構和企業共同努力下,國內化工裝備制造水平大幅提升。2016年4月1日,由清華大學山西清潔能源研究院等研發的合成氣蒸汽聯產氣化爐在陽煤豐喜臨猗分公司一次點火、投料、并氣成功,成為世界首臺采用水煤漿+水冷壁+輻射式蒸汽發生器的氣化爐,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開創了新型煤氣化技術改造先河。2019年6月19日,杭汽輪制造的150萬噸/年乙烯裝置裂解氣壓縮機驅動用工業汽輪機試車在位于大連長興島的恒力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現場試車成功,標志著我國自行設計制造乙烯裝備能力再上新臺階,工業驅動用工業汽輪機的設計制造水平達到國際頂尖水平。
2021年4月15日,由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制的液氦到超流氦溫區大型低溫制冷系統通過驗收,標志著我國從此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具備了研制液氦溫度4.2K(約-269℃)千瓦級、超流氦溫度2K(約-271℃)百瓦級大型低溫制冷裝備的能力,大型低溫制冷技術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數字化讓化工裝備制造更高端。2016年“智能制造”提出后,裝備數字化一直是行業發展的熱點。以壓力容器制造業為例,一是體現在制造流程的數字化,比如通過不符合項報告(NCR)控制,保證質量可控程序穩定,為下一步可視化提供數據支撐。二是制造的智能化,如智能焊接技術近年來在裝備制造業成為時髦技術,能夠保證焊接質量可控。此外,許多裝備制造企業還在關注制造過程的可視化,就是把生產流程的每個環節向用戶公開,用戶有權利登錄網絡了解每個訂單的具體情況,從而獲得用戶極大的信任感。
數字化讓化工裝備運行更穩定。行業企業積極擁抱數字化,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中石油云南石化有限公司千萬噸級煉油常減壓裝置投用全流程智能控制(IPC)系統后,控制回路的自控率達到100%,控制平穩率達99%以上,綜合能耗降低16.7%,產品損失減少0.05%。以年加工1000萬噸原油計算,全年可增加經濟效益6500萬元以上。
數字化讓化工裝備維護更簡單。預知性維護走入生產一線,無人機、機器人也開始成為裝備檢維修的利器。長嶺煉化利用信息技術對機泵實施智能化、數字化管控,實時看護設備運行狀態,實現了泵群在線監測技術的智能識別預警等功能,有效提高了機泵運行的可靠性,降低了轉動設備突發故障率。
我國是石油和化工裝備大國,但并非裝備強國,只有走高端路線,以質取勝,做優做精,才能在全球供應鏈中搶占核心地位。十年來,隨著一批世界級的石油、化工項目不斷投產,我國部分化工裝置的規模、先進性、可靠性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17年4月,南京寶色股份公司制造的2臺全球最大精對苯二甲酸裝置氧化反應器完工交付。2018年5月,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參與開發、設計和制造的鎮海沸騰床渣油鍛焊加氫反應器,成為當時世界最大的石化技術裝備。2018年10月,我國首套180萬噸/年甲醇合成氣壓縮機組連續穩定運行超過300天,整體技術水平國際先進,能耗指標國際領先。
不僅行業巨頭在技術創新和質量管理上下大氣力,許多中小民營企業也在打造精品方面不遺余力。淄博華舜耐腐蝕真空泵有限公司開發的耐腐蝕水環泵及高真空機組成套閉路循環系統,很好地解決了化工生產中酸性腐蝕氣體對真空泵的腐蝕問題,且具有很高的性價比。
行業在軟實力建設方面也不斷發力。近年來,搪玻璃行業普遍開始重視質量管理,國產搪玻璃產品質量得到了很大提升。如江蘇工搪化工設備有限公司研制出國內首臺FR-30000L半盤管夾套搪玻璃反應罐,且產品遠銷歐美俄,得到了國外用戶的認可。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