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2022中國—東盟石油和化工國際合作論壇”在欽州正式開幕。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壽生出席論壇并作主旨報告。報告經中國化工信息周刊編輯整理如下:
今年是中國-東盟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實施的元年,也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起步的標志之年。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各項經貿合作進一步夯實,“一帶一路”建設穩步推進。中國連續13年保持東盟最大貿易伙伴,東盟作為中國最大貿易伙伴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今年1—7月,中國與東盟貿易額達到5449億美元,同比增長13.1%,占中國外貿進出口總額的比重提高到15%。同期,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往來更加緊密,進出口同比增長19.8%,與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其他14個成員國貿易同比增長7.5%。
今年上半年,中國石化行業經濟運行大大超出了年初的預期,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營業收入8.13萬億元、同比增長20.9%,實現利潤總額7521.2億元、同比增長24.0%;全行業進出口總額5157.2億美元、同比增長28.6%。中國石化行業正在乘勢而上,穩中求進,緊抓RCEP新機遇,不斷深化合作,全力開創中國東盟石化化工深度融合發展的新局面。
1.緊緊抓住RCEP全新機遇,繼續深化中國東盟石油化工國際合作
今年1月1日RCEP正式生效,不僅為中國各行各業帶來了新的發展商機,讓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上的角色和作用得到了鞏固和提升,也為世界經濟注入了新的增長動力。未來十年是中國從石油化工大國向強國邁進的決勝時期,全行業正在打一場面向未來高質量發展的硬仗。我們要充分利用RCEP的全新機遇,激發區域經濟活力,深化中國東盟石油化工國際合作,推動中國石化化工行業快速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一是要充分利用RCEP降低關稅帶來的進口成本降低和出口機遇增多的利好,加強中國東盟之間的貿易合作。中國與東盟在石油化工行業上互補性很強。根據貿易信息統計,目前中國主要從東盟進口初級化工產品及原材料,例如初級形狀的塑料、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橡膠等,而東盟國家從中國進口的化工產品主要是化肥、塑料及橡膠制品、農藥、乙醇、磷酸和焦炭等,這此產品已成為中國與東盟各國之間貿易往來的重要貨物。
近兩年,東盟與我國的石化貿易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進出口貿易活躍。2021年,我國與東盟石化貿易同比增長30%左右。RCEP的降稅模式包括“協定生效立即降為零”“部分降稅”“例外產品”等。各成員國以“協定生效立即降為零”和“10年內降為零”為主;在“加速關稅承諾”條款中,RCEP允許兩個或兩個以上締約方基于共識加速降稅。關稅逐漸降至零,可大幅減少外貿企業和消費者的資金負擔,擴大各成員國出口市場空間,并滿足各自的進口消費需要。隨著RCEP生效,預計到2023年,我國與東盟的貨物與服務貿易將會更為活躍,稅率的逐年降低及原產地規則的應用,將會進一步加深區域內貿易合作。
二是要充分利用RCEP帶來的更開放的投資市場,增強中國東盟區域內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整合和優化。RCEP新的外商直接投資準入規則降低了投資壁壘,帶來了更加開放的投資市場。RCEP的締約國都將被視為同一經濟區域,從一個國家生產的原料或半成品被進口到第二個國家進行加工時,第二個國家也會被視為這些原料的原產地,因此,企業可以通過合理規劃,使每個生產環節都可以充分利用各成員國的政策環境優勢。
當前,不少東盟國家總體上還處于工業化發展的初中期,對資金、技術、設備等需求迫切,而中國相對完備的工業基礎、較為齊全的產業鏈、比較龐大的終端市場等優勢無法取代,中國和東盟產業鏈、價值鏈相互融合的過程,實際上是取長補短、互利共贏的過程。
近年來,東盟石化行業整體發展迅速,已具備一定的產業基礎。中國和東盟石化企業應充分利用各自的優勢,發揮東盟具有資源特色顯著、航運便利、成本較低、人口紅利等有利條件,加強投資和技術合作,建設新的高水平煉化一體化項目,提升區域內石油化工產品的有效供給能力。
在橡膠領域,中國與東盟的合作除了天然橡膠的進出口之外,近幾年,以玲瓏輪胎等為代表的中國輪胎企業紛紛借助“一帶一路”到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國開展投資合作建廠,獲得了成本、物流等方面的優勢,同時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和橡膠工業的升級做出了貢獻。
在化纖領域,隨著國際紡織行業的轉移和分工發展,中國和東盟在化纖紡織產業鏈的貿易和投資不斷推進,中國出口到東盟的化纖數量不斷增長,主要國家是越南、印尼、孟加拉,東盟主要化纖生產國包括泰國、印尼、越南、馬來西亞等,這些國家對于化纖紗線、面料需求很大。目前我國化纖項目投資以聚酯滌綸為主,國內再生能源受到進口原料限制,也有企業到東南亞投資。無論從技術水平、消費市場規模、還是從產業鏈互補來看,中國和東盟國家在化纖領域都能進一步強化各自的優勢。
在農化領域,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等國具有較大的農化市場規模。東盟農化產品總體進口規模大于出口規模,多個國家的農化產品需要依賴進口。中國是東盟國家農化產品的主要進口來源國之一。中國和東盟應加強在化肥農藥等領域的合作,鼓勵雙方合作開展投資并購等商業合作。尤其是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全球化肥供應出現了十分緊張的狀況。世界化肥市場出現了“價格飛漲、供給短缺”的混亂局面。面對這種市場短缺機遇,我們應與東盟各國一道共同發揮產能優勢、合作共贏。
三是要加強科技交流,加快建設中國東盟更加緊密的科技創新伙伴關系。中國與東盟之間不僅在產業發展、貿易方面互補性強,在科技方面也具有較強互補性。RCEP以構建區域新生產關系為提高區域生產力服務,而生產力中科技發展發揮著引領作用。在RCEP協定生效的背景下,不僅中國與其他成員之間的貿易潛力得到釋放,而且RCEP各成員之間的科技交流也將迎來新的機遇。
加強科技創新合作,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中國與東盟各國的傳統產業升級和培育壯大新興產業集群。目前,中國與東盟在科技交流方面已經做了很多探索,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中國與東盟積極搭建多層次科研合作平臺。中國—印尼生物技術聯合實驗室、中國—老撾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聯合實驗室等10個國家級的雙邊聯合實驗室平臺已啟動建設。中國科技部與泰國、菲律賓、印尼等多個東盟國家啟動了科技園區合作磋商,共同支持科技型企業和團隊創新創業。中國科技部設立的“國際杰青計劃”目前已支持多名東盟青年科學家來華開展科研工作。這些合作都彰顯了中國東盟的科技創新交流正在日益深化。
我國在石油化工產業鏈的技術研發和創新方面相比東盟具有比較優勢,通過科技創新政策、機制的引領,加強合作建立科技園、開展聯合研發、深化技術轉移和人才交流等,將會快速提升區域內石油化工行業在全球的競爭力。
2.積極擁抱數字化轉型,共同推動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建設
自2002年中國與東盟簽署自貿協定、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貿區正式建成以來,中國—東盟自貿區走過了1.0版、2.0版,極大地推動了雙方的經濟合作。眼下,雙方建立中國—東盟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建設3.0版自貿區,是中國和東盟合作中一個新的重要節點,對于密切中國東盟合作,推進RCEP合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不斷升級,數字經濟等諸多新領域的合作將會進入到自貿區建設之中。
我國是世界第一大制造業國家,化工行業總產值居世界第一。但我國化學工業大而不強,面臨著生產效率較低、能耗物耗較高、高端產品不足、系統運行水平參差不齊等“短板”,整體水平與世界先進有差距。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深度融合、加速演進的發展機遇,將現代信息技術與石化工業深度融合,通過數字化轉型構建石化產業數字經濟發展新格局,是石化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一。
一是要加快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石油化工行業融合。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AI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日趨成熟,傳統行業企業通過不斷探索數字技術與業務的融合應用,構建符合自身行業特色的智能化場景,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和智能管理能力,加速業務模式轉型和優化升級,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例如,通過大數據技術對各類生產經營數據統籌管理,挖掘數據資產價值應用場景;通過物聯網技術利用先進傳感器和傳輸技術,實時采集匯聚海量數據,實現設備監測、危險源狀態監控、物流配送跟蹤等應用;通過云計算與5G通訊技術,在線上采銷、線上物流、物聯網終端連接等方面觸達和服務終端用戶;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提供精準營銷、智能診斷、主動配送等創新服務。這些數字化手段,將實現石化工業制造過程資源能源高效利用、生產綠色低碳、產品高值高端、價值鏈最大化,引領中國-東盟石化工業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
二是要加強石油化工行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標準是引領發展的制高點。通過建立較為完善的石化行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形成石化行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框架,并從基礎共性標準、石化關鍵數據及模型技術標準、石化關鍵應用技術標準、細分行業應用標準等四類標準的建設確保石化行業的智能化水平。
三是要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雖然中國石化行業數字化發展正在加速,但轉型步伐快速提升,數字化需求十分強勁,部分示范建設也已取得成效。例如部分先進煉廠的智能工廠建設有力推動了石化企業生產方式、管控模式變革,大幅提高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節能減排、降本增效、綠色低碳水平,先進控制投用率、生產數據自動數采率、勞動生產率提升均在10%以上。部分線上營銷服務平臺通過移動互聯網精準觸達客戶,實現對大宗石化產品采銷價格、資源分配等關鍵環節的線上決策,有力推動業務模式變革,大幅提升了交易服務效率與用戶體驗。這些示范成果和寶貴的建設經驗隨著中國-東盟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相互融合,將在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建設中做出重要的貢獻。
3.加強交流合作,共筑綠色低碳發展的新未來
當前,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是全球面臨的共同話題。隨著“雙碳”戰略的推進,綠色低碳經濟逐步演變成為我國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東盟是世界上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對于化石能源的依賴性較強,發展可再生能源,推動能源轉型是東盟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2021年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上發布的《東盟能源合作行動計劃(APAEC)》(2021-2025)確定了兩個目標:一是2025年將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占比提升至23%;二是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占總裝機容量的比例提升至35%。
“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也是一項長期任務,既要堅定不移,又要科學有序推進。”而這場廣泛和深刻的變革需要中國和東盟國家攜起手來,這項長期的任務更需要中國和東盟國家石化企業共同推進。這就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大工夫:
第一,充分利用好雙方在能源和資源方面的互補優勢,共同發掘綠色低碳經濟的新機遇。為了助力東盟國家加速實現綠色能源轉型,我國提出將綠色能源發展作為“一帶一路”發展的重點。3月28日四部委聯合發布《關于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意見》,提出要推動綠色能源國際合作,鼓勵新能源技術和太陽能發電、風電等企業“走出去”,深化能源技術裝備領域合作,重點圍繞高效低成本可再生能源發電、智能電網等開展聯合研究及交流。
東盟國家在風電領域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尤其是低風速風電。然而,東盟儲量豐富的可再生能源還未得到有效開發,新增裝機能源比例不足5%,其中風能占比僅為1.36%。
中國在可再生能源發展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特別是在風電和光伏產業鏈上,在國際市場上都有較強的話語權。近年來,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的發展帶動了石油和化工相關產業鏈的迅猛增長。例如,光伏膠膜的原料POE和EVA今年成為國內石化行業的熱門產品;風電葉片相關的環氧樹脂、碳纖維、結構膠黏劑、風電涂料等化工新材料增長前景看好。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到東盟開發可再生能源項目,配套石化產品和技術有望幫助東盟國家實現更多綠色能源的替代。在這方面,東盟國家石化行業也可以依托原有產業基礎,開發相關的產品和解決方案。
第二,充分開展雙方綠色技術領域合作,形成技術共享新機制。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石化行業綠色技術的推廣應用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新成績,業內不少龍頭企業都在加速綠色技術的工業化應用。例如,許多企業都在關注節能降耗技術的普及,生物基化學品平臺化學品的開發,植物油或地溝油生產生物航煤、二氧化碳基化學品的開發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我國最大的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全產業鏈示范基地、國內首個百萬噸級CCUS項目——“齊魯石化-勝利油田百萬噸級CCUS項目”正式注氣運行,這標志著我國CCUS產業即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開始進入成熟的商業化運營階段。與此同時,從我國工業發展的經驗看,石化解決方案在推動全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方面也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中國東盟深化合作,為這些綠色低碳技術工業化帶來了更廣闊的舞臺。中國和東盟石化行業應充分運用好已有的技術交流平臺,開辟更多細分領域的專業化技術對接通道,共同攻克技術研發、推廣和應用的瓶頸,形成從小試到中試再到工業化過程中技術共享的新機制,讓雙方更多的石化企業受益,也為中國東盟石化行業的發展注入新的綠色新動能。
第三,充分加強綠色低碳經濟全產業鏈的溝通交流,構建全方位綠色合作新模式。去年11月,我國同東盟國家領導人共同宣布雙方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雙方開展了中國東盟可持續發展合作年,加強綠色發展、應對氣變、生態環保、能源轉型合作,旨在匯聚“綠色動能”。發展綠色低碳經濟,離不開資金支持。目前中國國內綠色金融相關制度的推行,為我國石化行業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東盟通過國際合作設立了一系列綠色產業發展基金,成為綠色低碳經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發展綠色低碳經濟,更離不開上下游產業鏈的通力合作,中國和東盟石化產業鏈在形成深度融合的基礎上,有望進一步建立綠色低碳經濟生態圈,形成上下游國內外綠色發展的巨大合力。發展綠色低碳經濟,還離不開相關機制的建立和持續完善。這些都需要雙方石化行業增進交流與溝通,不斷改進合作方式,取長補短,互融互通,構建綠色合作的新模式。
當前,中國正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中國-東盟全面合作伙伴關系的確立、RCEP協定生效,使中國東盟關系發展進入快車道。中國有句古話,“遠親不如近鄰”,中國和東盟各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友好鄰邦,我們愿與東盟各國一道,共同推動中國東盟友好合作行穩致遠。希望中國東盟石化化工行業能攜手并進,共同擘畫更加輝煌燦爛的藍圖,為區域經濟的共同繁榮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