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大背景下,氫能已成為助力低碳發展和能源轉型變革的重點產業,綠氫技術和液氫儲能前景廣闊,但后者仍待技術突破。這是9月6日在南京舉行的第四屆中國氫能發展峰會上傳出的信息。
北京億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付曉民預測,“燃料電池汽車+綠氫”將在未來助力我國達成約15億噸的減碳目標。“截至今年7月,我國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已經達到10561輛,成為全球燃料電池商用車推廣最多的國家。我國也是最有可能成為率先實現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化的國家。”付曉民說。今年3月,我國發布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為氫能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頂層設計。目前,五部委已相繼批復了京津冀群、上海群、廣東群、河北群、河南群等5個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38個城市參與其中,實現萬輛級示范規模。
中國氫能百人會會長高金林表示,在推進“雙碳”目標的大背景下,我國綠色制氫技術和液氫儲能兩方面前景可期。“如果能實現更高的光伏效率和更低的電能成本,到2030年氫氣的終端價格可能降至12.5元/千克,到2060年降至5.8元/千克。”他說,解決儲能問題是實現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利用的剛需,而液氫儲能是目前最好的氫儲能方式。就儲能密度而言,液氫儲能是壓縮氫氣的約3.6倍,更是壓縮空氣的27倍。
“相比其他幾種方式,液氫儲運運量更大、純度更高、運輸成本更低。”針對液氫的應用優勢,杭州中泰深冷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鮑君香補充說:“我國目前主要的燃料電池車用氫仍是壓縮氫氣,液氫只有少部分使用以作示范。但是當加氫站的加氫能力超過1000千克時,壓縮氫氣的儲運方式就很難滿足加氫站的需求。”
江蘇國富氫能技術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長王朝同時指出,液氫儲運作為一種高效氫儲運方式,在美、歐、日等國已實現規模化工業應用,各項技術均已成熟。相比之下,目前我國在氫氣液化裝備數量、液化能力、技術水平、關鍵零部件等方面均落后于國外。
對此,中國工業氣體工業協會專家建議國內企業、高校結合人才引進政策,創建良好的創新和研發機制,盡早實現相關產業鏈完全國產化。多名企業代表在會上介紹了各自在固定液氫貯罐、液氫薄膜罐、液氫加注等領域的最新成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